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产业集聚作为特殊的空间经济现象,能够使各产业部门从追求产业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主,发展到追求产业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主,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临沂市近年来经济及产业集聚发展状况的分析表明,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地理区位、专业市场、政府政策是决定产业集聚竞争力的五大要素,协调五大要素培育产业集聚,可进一步推动临沂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城市发展中,人才的集聚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集聚人才、积极发挥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对城市发展影响举足轻重。文章对扬州地区人才集聚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找出在吸引人才与发挥人才作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人才国际化战略目标等几个方面对如何促进扬州地区人才集聚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从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经历了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理论、胡佛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一直到现在波特的"产业群",理论上越来越丰富,在论述产业集聚的发生及其对林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基础之上,提出了促进寒地黑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聚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神垕镇的支柱产业——钧瓷文化产业发展,对神垕镇钧瓷文化产业集聚的成因问题给予深度解析,肯定当地资源的便利性,政府法规政策的引导性,市场发展诱发性等因素,并阐释神垕镇钧瓷文化产业集聚的特点,进而探讨了神垕镇钧瓷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指出,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实现神垕镇钧瓷文化产业集聚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钧瓷文化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神垕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也是树立钧瓷文化品牌,促使钧瓷由“传统文化”向“强势文化”迈进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高校党建网站集聚效应探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对集聚效应认识不深,栏目设置和内容编排不够合理,网页设计缺乏动感、美感,网络舆情和网上论坛引导力量不足等原因,网站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重视发展网络科技,打造高校党建网站地方特色,建设高校党建网站新模式是增强集聚效应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与产学研合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产业集聚的发展能够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进程。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产业集聚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群体,而是扩大到包含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政府等多个主体在内的存在密切联系的协同创新链,对深化产学研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加快成果转化,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校图书馆及资料室的人才凝聚力不强,缺乏事业发展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形成人才集聚优势,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及资料室应建立起有利于凝聚人才的制度,营造出能够形成人才集聚优势的环境。要通过制订政策、完善法规、创新机制、改善条件、建设环境、加强沟通等,千方百计发现人才、吸引和稳定人才、培育人才,把人才凝聚到图书馆事业中来,形成人才集聚优势,使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图书馆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学城的定义及集聚经济效应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大学城的类型及其建设历史,分析探讨了我国大学城集聚经济效应机制,提出我国大学城现阶段需要形成促进资源共享、人才集成、产业集聚的相应机制,才能推动其集聚经济效应的释放。  相似文献   

9.
运用区位商指数模型分析自贸区建设中各片区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的现状和特点,针对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主,高级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低集聚度,部分高级知识性生产性服务产业缺乏比较优势、竞争力弱、集聚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改善区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短板的缺陷、加快自贸区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和构建多样化集聚模式共存、完善人才引入机制和配套设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学生党员集聚示范团队是近年来高校为了有效组织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实现党组织影响力的一种组织形式。新形势下学生党员集聚示范团队建设必须探索更具时代特征和高校特点的锤炼打造工作机制。要加强对学生党员集聚示范团队建设的领导,明确学生党员集聚示范团队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强化高校锤炼打造学生党员集聚示范团队的职能,完善高校锤炼打造学生党员集聚示范团队的工作机制,抓好高校锤炼打造学生党员集聚示范团队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1.
《莆田学院学报》2013,(3):33-38
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08年到2010年的省际数据测算我国文化产业的集聚水平,从规模经济、市场需求、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资源要素等四个方面对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结果,得出关于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化发展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国内研究很少涉及金融集聚对金融产业自身发展的影响,在分析金融集聚作用于金融产业发展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区位熵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发现东部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要明显高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然后通过建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面板数据模型,对金融集聚与金融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与金融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金融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产业的发展。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完善金融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中心发挥金融集聚的辐射作用,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如何吸引和集聚人才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制造业人才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人才集聚的三种模式,即政策引导型、产业吸引型和收益吸引型,并提出了促进制造业人才集聚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校人才集聚绩效评价方法探析:集聚指数的编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秀人才的集聚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首要前提,而如何考量高校人才集聚的绩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运用统计指数相关方法编制了高校人才集聚指数作为绩效评价的一种方法,并进一步选择位于东北、西北、中部、东部和东南的5所“985”高校,对其2000年以来人才集聚指数进行测算,通过分析测算结果发现五所高校的人才流动均呈逐步优化的发展态势,且发展态势相对稳健,但高校间人才集聚绩效存在一定差异,而差异幅度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得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5.
西安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文化旅游产业由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旅游产业共同构成,涵盖20余门类,在空间上形成六大集聚区。西安文化旅游产业集聚的突出特点是人文集聚和文化体验因素集聚。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因是缓慢的市场拉动力外加政府政策激励力和文化传承责任力,运营模式是文化+旅游+人居+商业,发展模式是一种文化经济模式。西安文化旅游产业集聚也存在着三大明显的缺点。因此,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必须在世界视野内准确定位,充分挖掘周秦汉唐的文化内涵,加快综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区的建设,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区域聚集,走好文化开发和旅游协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企业集聚形成原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集聚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 ,并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 ,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原因是现有文献探讨的主题之一。文章在对中外学者所进行的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 ,从外部性、制度因素两个方面考察了企业集聚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把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金融集聚通过金融机构间的相互协作和基础设施共享,有利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通过金融资源在区域内的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来区域或更大范围内交易的增长、投资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本文就运用区位熵理论和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金融集聚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河南省金融集聚的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前,产业集聚已成为现代产业空间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产业集聚不仅仅表现为空间地理层面上的聚集,更在集聚过程中体现出独特的特点并发挥着诸多内在竞争优势。这些优势使得一个城市经济因为产业集聚化发展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潜力。产业集聚不仅有助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城市化进程,而且改变着企业传统经营模式,有利于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区位商定量研究方法表明,大连市一些产业部门的集聚效应在辽宁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均很明显,有着很强的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还有一部分产业部门仅仅在辽宁省范围内集聚效应明显,在全国范围内集聚效应却较弱,需要进一步加以扶持和推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是对低碳服务业进行研究,通过对各个产业低碳化过程中实现产业集聚的程度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低碳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低碳服务业的简单概述;二是对低碳服务业的集聚发展的探析;三是探讨了我国低碳服务业集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景县特色的城镇化就是以"工业立县",建立工业园区,形成"三大集聚",即园区向城镇集聚、产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因此,县域城镇化必须以工业化为动力,走出一条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发展园区产业、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的县域城镇化新路子。景县用发展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加快县城城镇化进程,科学把握和妥善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