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农村成人教育与江西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农村成人教育对江西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基础上,结合农村成人教育与江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改进之处,提出了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中如何适应江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指出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与江西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把农村学校建成农村社区的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挥农村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如何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学校的建设统筹起来,通过农村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思考这样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应把农村学校规划建设成农村社区的中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加上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同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不仅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还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影响着国民生活水平.尽管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中,不少问题仍然存在,农村治安问题是这些问题中重要的一个,农村治安问题是阻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治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治安差仍然是农村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本文旨在研究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在治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在治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4.
浅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涛 《成人教育》2008,(6):41-4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分析农村成人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提炼出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新要求;并结合农村成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发展为农村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农村成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为培育新农民服务。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培育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文章从农村成人教育概念入手.分析了农村成人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提出了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目的是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为培育新农民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明确农村成人教育的基本概念,结合农村成人教育的特点,以及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全面认识农村成人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策略,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关于新农村建设下教育财政支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中教育的财政支持问题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在三农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无疑是解决农村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然而财政对新农村建设中教育发展的支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教育长远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此研究和解决新农村建设中教育的财政支持问题显得非常紧迫和急切。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教育的财政支持现状,阐述在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教育的财政支持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新农村建设中教育的财政支持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农村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职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然而,现阶段皖北农村基础教育远远滞后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基础教育与新农村建设极不协调。因此,急需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改革,使农村基础教育适应农村城市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必须努力探索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努力实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作者从阐述发展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入手,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分析了当前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着重论述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得以重视和发展。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的实现,具体体现在: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契合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诠释新农村建设的内在灵魂、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外在形象、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在研究农村武术文化生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要在对武术文化生态优化的意义及其可能性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政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将武术文化生态优化和新农村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各地武术文化生态建设的实际需求和不同地域节庆活动的传统,因地制宜,进行针对性的扶持和指导,逐步实现农村武术文化生态的优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巨系中的子系统,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本文较深入的研究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目前的武术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继承传统武术中精华,剔除其糟粕,同时认为加大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力度,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符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间武术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发展民间武术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但是,现阶段我国民间武术发展却陷入了困境。其主要原因有: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民间武术核心的技击性价值减弱;乡土社会解构对民间武术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家城镇化建设改变了民间武术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民间武术固有特性限制了其传承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宣传民间武术的价值;重视民间武术的生产性保护;强调民间武术的技击性价值;利用好学校体育课堂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现代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乡土社会解构背景下民间武术的传承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乡土社会解构后:人口低流动性到高流动性致使民间武术的传承对象急剧减少;休闲体育内容多元化对民间武术传承的巨大冲击;法律地位的确立消弱了民间武术的生存空间;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消失。提出后乡土社会民间武术传承的措施:转变观念加强技艺创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民间武术;民间武术传承应与现代教育系统相结合;努力构建新时期传承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将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将地理、历史与文化有机渗透,多视角关照中华传统武术的陶冶嬗变、文化价值和多元功能,深层次挖掘沧州武术之乡的形成原因,多侧面揭示沧州武术的突出特点和文化品格,综合性描述沧州加强武术之乡建设的经验做法,并就如何增强和提升沧州武术的文化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出主攻方向和落实举措.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竞技武术的冲击和传统武术自身功能的退化,在中国被奉为国之瑰宝的传统武术受到了冷落,这种态势影响了中华武术精髓的传承和武术文化的继承。探寻传统武术存在的文化价值、体育价值、防卫作用、武术门派等,阐发、弘扬传统武术的内在神韵,以求进一步推进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和生存环境的挑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存环境与健康.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被国人誉为“国粹”“国宝”,利于强身健体、利于自身防卫,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现状,探讨传统武术教学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传统武术的普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电影作者”胡金铨对武侠电影进行了全方位超越,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电影艺术有机结合,使武侠电影作为成熟的类型电影得到西方学界认可,由此奠定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国际地位。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超越性可从三个维度加以全面审视:开创新武侠世纪的历史性超越,建构中国电影美学体系的美学超越,确立文史武侠叙述范式的类型电影超越。  相似文献   

19.
戏曲武打与传统武术一脉相承,在戏曲漫长的成长变化过程中,传统武术对其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精、气、神、形"四方面,戏曲武打吸收了传统武术的精华,并加以创新,使之符合戏曲舞台艺术的特殊要求,在戏曲武打情境中得到了神形兼备的完美呈现.  相似文献   

20.
民国武侠小说的民间记忆散见于常规的丈史著作和当下的网络文本中,它们反映了传统文化经由武侠小说对百年来中国人精神的影响。这种记忆至今犹存,说明传统文化的因子还在发挥作用。因此,对于民国武侠小说民间记忆的研究,便不是单纯的史实勾勒,或者为以往的武侠小说研究作史料上的补充,而是着眼于武侠小说记忆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影响,重新思考武侠小说阅读与人的精神成长之间的关系。有鉴于此,把记忆研究引入民国武侠小说研究领域,首先会引起研究方法的革新(诸如口述史、田野调查等历史社会学方法的引入),其次新方法的使用无疑会拓展武侠小说的阐释空间,深化人们对武侠小说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