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论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涌 《天津教育》2004,(7):85-88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教学中的“重灾区”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较多地渗透了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颇见创意的建设性主张,对治愈沉疴在身的指令型阅读教学,无疑是一份“直达病灶”的诊断治疗书。  相似文献   

2.
作为教师,有时从繁重琐细的教学工作中抽身出来,取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我常常扪心自问,教育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近来,关于教育的现状和改革的议论越来越多,也成为出版热点。《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盲点》、《沉疴》、  相似文献   

3.
春之声     
喜欢门德尔松的《春之声》,每一次,都能从里边听出春的气息来。的确!那灵动的钢琴,不正是跳跃欢腾的春水吗?那舒缓的小提琴,不正是绚丽华彩的春花吗?那激越的合鸣,不正是春来时万物的复苏吗?《春之声》,自然的《春之声》!每一次听《春之声》,我都会想起两位如春花般的女子。一个,是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她有着傲人的美貌,以及一颗深爱着情人的心。即便沉疴在身,她依然活泼、微  相似文献   

4.
樊丽萍 《教师博览》2013,(12):16-18
<正>上海的教育改革一直在和传统文化作抗争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被认为是中国教育的沉疴,很长一段时间,上海努力地与传统应试教育作斗争,但到底做得如何?成绩和问题,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局外人"可能看得更清晰。在《超越上海——美国应该如何建设世界顶尖的教育系统》(以下简称"《超越上海》")一书中,能够讲一口流利普通话且深谙美国教育理念的香港大学教育学院  相似文献   

5.
对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基础教育热点问题进行评述。"两会"代表委员就如何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的目标、花好管好教育经费展开讨论,提出制定《教育投入保障法》;正视教育沉疴,建议对实行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地方投放更多的招生计划指标;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带来的校车安全、寄宿制学校取暖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建议出台《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若干规定》。  相似文献   

6.
《教育改革散论》是袁牧教授50多年来倾注于教育、教学改革心血的结晶,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好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袁牧教授是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近年来又几度沉疴缠身。然而,在这样艰难的时刻,袁先生在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的同时,仍然念念不忘自己平生痴迷的事业——教育教学改革,克服病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翻箱倒箧,将自己50多年来发表在报刊上的有关教育教学改革文章精选编辑成了这本《教育改革散论》(以下简称《散论》)。《散论》是袁牧先生从自己100多万字的著述中精选出30万字编成的。全书分成“五…  相似文献   

7.
课改十年,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重大的突破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高耗低效"的历史沉疴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我们不得不直面语文课堂教学尚未取得根本性变革的现状。2009年由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的《中国教育发展系列报告》中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检测结果表明,在小学语  相似文献   

8.
编辑荐书     
《台湾教育的重建》黄武雄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1994年4月10日,台湾教育界人士及数万群众走上街头,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造运动,要求当局正视教育中的沉疴,并提出了核心诉求。希望台湾应借教育重建形成现代社会的新价值观,从而释放台湾已经萎缩的生命力。《台湾教育的重建》一书,以这次运动为背景,记录了"四一○"教改运动的样貌,同时也对其核心诉求进行了深入阐释。尽管台湾的教改运动早已过去,但是本书呈现的作者的思考历程,是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力借鉴。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要重视备教法王有典九年义教《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教学工具,要善教学之工,必先利教法之器。然而不重视或不备教法的沉疴已久,要使语文教学从这种禁锢中挣脱出...  相似文献   

10.
<正>《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我通读了数遍,有些章节反复读了七八遍,做了许多圈画,愈读愈觉内心震动,不忍释卷,深觉其视角之宏阔、用功之精深。诚如陶本一先生在序中所说,(像这样)"从课程论视角对语文科文学教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目前还不多见"。此书的问世对于改进目前"变异"的文学教学具有很大的价值。一、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将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混为一谈,导致两者模糊不清的"类文学"阅读教学,值得我们正视和反思《导论》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类文学"阅读教学,给沉疴多年的语文教学以当头棒喝。什么是"类文学"阅  相似文献   

11.
程晓逊 《辅导员》2013,(17):14-16
悲回风那只雁已离去"世上最善良的一群/鸟中的吉普人/追求光明,追求温暖/一双翅膀/扫尽云程的艰辛。"(《雁阵》——1981),"那只雁是我/是美的灵魂逃脱了丑的躯壳/躲过猎人和狐狸的追捕/我唱着热情的和忧伤的歌","飞过三月暮雨,是我/飞过五更晓月,是我/一片片撕下带血的羽毛/我唱着热情的和忧伤的歌"。(《那只雁是我》——1981年)是预示吗,抑或就是宣言?自诩为"鸟中的吉普赛人"和抒情长空的"雁",在身染沉疴与自己身体内的敌人顽强战斗了十年之后,忽而飞离人们的视线,飞向遥  相似文献   

12.
《边城》产生于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三十年代。作者在痛苦于现实 的基础上表达了他的反叛和人生理想:美丽的田园、淳厚的民风、纯真的爱情、美 好的人性,试图用“道德重造”去医治旧中国的沉疴疾病,在“向后看”的方式下隐 藏着“向着未来”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高峰     
高峰,上海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上海市委党校任教,湖南科技学院濂溪研究所特聘教授。近十馀年罹患沉疴,居家静养,而治学不辍。会通中西,出入史哲,多独得之识,常言人所未尝言,见人所未尝见。已出版著作《大道希夷近现代的先秦道家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作文》2006,(Z1)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古汉语词典》注释:“更”者,改,改变也。“万象更新”即是说,新的一年开始了,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将变得焕然一新。但细做一番推想,世界之沉疴可能依旧,个人之困境似乎依然,故万物之象恐未必如此造物主式的辞令所说会变得有多么美好。这般推演  相似文献   

15.
<正>面对10年课改,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给语文教育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巨大进步,同时也要直面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历史沉疴。2009年由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联合会推出的《中国教育发展系列报告》中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表明:在小学语文、数学、科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四门被测试的课程中,语文学科的合格率最低,仅为62.8%,有近30%的学生处于一个基本合格的水平。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运用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手段开展  相似文献   

16.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罗荣渠主持翻译的学术名著《现代世界体系》(The Modern World-System),最近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罗荣渠生前译述的最后一部书.罗荣渠在1996年3月出席政协会议之后,又夜以继日地审校该书译稿,于4月4日突发沉疴,与世长辞.我国学术界不少人都知道,罗荣渠早在1986年便在北大开辟了“现代化理论与进程研究”这一国家建设需要而学术界尚多疑虑的新领域,而且陆续出版了《现代化新论》等一批颇有影响的学术著作.正当他的研究事业顺利发展之际,他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精力来主持一部外国学术著作的翻译工作呢?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从来没被如此广泛地关注过。自《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发表了《女儿的作业》《中学语文教学手记》等文章以来,下自在校学生,上至国务院领导一齐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语文教育;十数家新闻媒体把它作为一个"焦点话题"隆重推出。范围之广大,言词之激烈,是前所未有的。这场大讨论仍在持续。语文教育,作为一种母语教学,它已负重走过数干年的路程。自1903年废科举,立新学,独立设科以来也有95年的历史了。历史的沉疴,现实的重压,未来的企盼,致使语文教学时起时落,步履蹒跚。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20年,也是中国语文教育改革开…  相似文献   

18.
陆华山 《辽宁教育》2014,(12):14-15
一、现象描述:在封闭的囚笼里迷失方向 这是一次话题作文———由大自然中"冰化了"这一现象,你能联想到什么?这一现象又可以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冰化了》为话题,将你的所思所想写出来。本是较为开放的一次自由表达,本应是个体生命的一次率性释放,尽管教师习作前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再三强调要大胆写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理解,但是,结果仍让人失望。鲜见几个孩子完全挣脱传统的沉疴,砸碎封闭的囚笼,大胆表达属于自己的想象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正>鲁迅先生在1919年写作了短篇小说《药》,这篇作品由于表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发表以后,"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从《药》的明暗两条线索去解读作家在《药》所揭示的"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这一主旨内涵。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沉疴积重的社会现实,波澜壮阁的生活画卷和血雨腥风的斗争教训,不仅使作家深刻的思考辛亥革命后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时代命运,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而且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深邃的视角,还看到了"大家庭"的罪恶。  相似文献   

20.
岳峰 《文教资料》2011,(34):28-30
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在以《黑暗的心》、《进步前哨》为代表的非洲题材小说中对被传统殖民冒险小说描写为“棒小子”、“精神饱满、干劲十足”的帝国优秀青年进行了意识形态上的颠覆和“陌生化”的艺术处理,这些灵魂与肉体分离的欧洲文明传播者也成了批评家笔下的“空心人”.他们在非洲丛林里所遭遇的种种内心考验的心路历程.成为康拉德的主要叙事中心。他企盼“有野性的生气”的原始非洲丛林为爱德华时代身染沉疴的英国人开出一剂道德拯救的良药.力挽英国人在工业文明进程中失落了的人的自然本性。然而文化身份的嬗变最终使得这种“道德拯救”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本质上则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者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不“和谐”进行补救的方法,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