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接受美学理论的"期待视野"理论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的模糊性.翻译的模糊性,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特征的需要,是翻译美学的需要.接受美学应用于模糊翻译中应注意培养英汉语言美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作为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巨著,不仅注重作品的多义性及读者作用,且其《知音》篇已从接受实际和理论的层面论述了自己的接受美学思想.同时,刘勰还提出许多独创性的、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接受美学观点,较早期西方接受美学更具思辨眼光.通过对《知音》篇理论内涵的描述和分析,以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为切入点,分析其与《知音》篇的异同,展示了中国古代接受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娅 接受美学是6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学科,又称接受理论。接受美学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的、历史的、个人的原因。接受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接受中的个体思维差异无时无处无不存在着,因此,对艺术接受美学理论及艺术接受阶段的研究富有价值.艺术接受思维可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完成四个阶段.艺术接受中的思维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个体思维差异对艺术接受有明显影响,且对艺术创造富有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雷雨>主题理解的多义性谈起,以接受美学理论去分析,即具体从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两种方式分析这一现象,认为对文学作品主题出现多样化的理解是正常和必然的.提出中职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对作品的主题进行分析时,要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纵横两方面辨证地去理解和阐释课文主题,达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由于英汉历史文化和语言特点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其翻译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了以读者为中心,这对旅游景区宣传资料的英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旅游景区宣传资料的英译中以外国游客为中心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理论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特点是以研究读者的接受为中心。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了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读者阅读和接受作品的时候,作品和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堆废纸。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与作品本身同样重要。接受美学要求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阅读活动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从接受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益的启示。启示一:学生应该是课堂的…  相似文献   

8.
毕翠平 《现代语文》2007,(12):126-128
从接受美学理论看,儿童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主体,是任何儿童文学作品创作或者翻译都应该而且必须放在首位的因素,而这个特殊的读者群在心理和生理特点、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成人,这就决定了作品创作的特殊性。修辞的运用是实现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将就儿童文学作品中辞格的具体运用进行探索,以期为更好的进行儿童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姗姗 《海外英语》2014,(5):110-111
该文对姚斯和伊赛尔的接受美学进行研究,发掘了接受美学在翻译理论中的现实价值。通过对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的英译本的分析,研究接受美学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具体的理论运用到翻译实例中,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及读者的反应,从而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使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实现"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理论改变了传统文学批评接受模式,在作者、读者、作品三者之间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理论对教师、教学、学生有着新的启示,期待视野、读者中心论、召唤结构等理论对《实用口才》课程内容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师资的提升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实验风潮退却之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的当代小说,存在一股向先锋实验背反的趋势,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回归到可读性强的创作思路上来.这种新的小说叙事美学变化使我们在阐释作品时重新关注作品的修辞性.鉴于作为理论家的詹姆斯·费伦和后现代之后的西方小说共同对交流和读者接受的关注,使我们能从费伦的理论中建构一种阐释当代小说的叙事美学的理论.而这一阐释工具,将对小说美学的理解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种学理论,是以读的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接受美学虽然是一种学理论,但它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章从接受美学角度对电视接受过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吴云龙 《培训与研究》2007,24(1):126-128
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作品只有在接受过程中,读者能动的、创造的释读才能把作品所留下来的空白填充起来,作品的意义才得以实现,文章阐释了接受美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借鉴价值,最后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五点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一、高考古诗词鉴赏:典型情境中的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接受与效果研究"。它发端于联邦德国,以尧斯和伊塞尔为代表,70年代初开始崭露头角,逐步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它将文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读者接受和阅读活动上,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以文本、作品为研究中心的视野,引起了整个文学观念的巨大变革。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即注重读者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讨论了接受美学理论对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指导意义,认为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方法,在儿童文学语言、文化意象等方面可以比较有效地贯彻接受美学理论的要义。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提出,读者在阅读前会对作品持有一种审美期待心理,即"期待视野",该理论认为,这种阅读期待是激发阅读兴趣和探求未知的动力,是拓展阅读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教学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接受理论的历史考查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借鉴接受理论的可能性 接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现象之一,人类对待与自己有关的问题都有一个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接受理论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由联邦德国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所首创.它把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感情来阅读的,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与读者心中形成的形象并不一致,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会形成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认为作品美学价值的实现是读者参与创造的结果,离开了读者的审美接受,作品就没有意义.于是就产生了接受美学,把接受问题作为一门学科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接受美学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茨坦斯学派的五位美学家提出“接受理论“的美学基本原理,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者--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者“为接受过程,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没有读者这个接受主体,创作就失去了目的,也就不会有文学,它把读者当作文学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作品在接受过程中随着读者的不同不断地变化与生成,从而构成了动态的文学效果史.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是辩证的;读者阅读作品是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读者实现作品过程,又受作品潜在功能影响,是读者变革自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以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为中心,文本的最终实现需要融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作品的意义,并在此过程中留出足够的空白点。本文试图将接受美学理论运用于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中,并在详细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的分析和论证后得出了接受美学对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夏目漱石的读者欣赏理论和姚斯等的接受美学,是两种重视读者在作品接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论,但由于产生的年代和背景不同,它们对读者作用的具体认识存在着差异,前者认为读者对作品进行的是被动接受,后者则强调读者对作品的能动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