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洞悉错觉是指在人际互动过程中,过高的估计他人对自己内心的洞察水平而产生的被看透的错误知觉。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被洞悉错觉开展了实证研究,被洞悉错觉已被证明存在于人际互动不同领域,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对已有被洞悉错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以便为被洞悉错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被洞悉错觉是一种过高地估计别人对自己的洞悉水平而产生的被看穿的错误知觉。它是社会认知领域较新的概念,研究历史仅仅十几年。主要介绍被洞悉错觉的内涵、测量方法、作用、产生原因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拓展被洞悉错觉未来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心理理论影响听障个体的同理心发展、人际交往以及融入社会的程度等。心理理论的加工机制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目前研究者对于个体心理理论的加工机制存在争议,有研究支持语义加工在个体推理他人心理状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有的研究则认为工作记忆才是个体在心理理论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因此,本研究以听障大学生、健听大学生各81名为被试,采取双任务实验范式,通过让被试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语义加工理解故事内容、推理故事主角的心理状态,同时执行工作记忆任务,考察工作记忆在听障大学生心理理论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对于听障大学生而言,推理他人心理状态的负荷干扰程度更为严重,语义加工不足以支撑其推理他人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推理他人心理状态阶段中施以重工作记忆负荷,可导致听障大学生推理他人心理状态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视力障碍儿童触错觉规律。方法:选用垂直-水平错觉图 形和缪勒-莱依尔错觉图形对视力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进行错觉对比实验 研究。结果:视力残疾儿童触错觉略高于普通儿童,经差异性显著检验,两 类儿童的触错觉没有显著性差异。错觉因感觉通道及图形不同而存在差异。 视力残疾儿童触错觉、普通儿童的视错觉和触错觉与年龄、性别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或是他人的信念、意图、情绪等的理解,并根据这些理解来推测和解释自己或是他人的行为.发展心理学领域对于心理理论的研究多是以学前儿童为被试,现在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逐渐对老年人的心理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关注,对近十几年老年人心理理论研究进行了整理,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对日后进一步的研究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选取11名聋人与11名听力正常人作被试,采用双任务实验范式,通过操纵注意负载变量,对聋人与听力正常人拓扑性质知觉的错觉关联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低注意负载还是高注意负载条件下,被试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错觉关联效应,且随着注意负载的增加而急剧加强。(2)聋人和听力正常人不存在注意负载条件下视知觉加工过程中的错觉关联效应差异。  相似文献   

7.
单一被试实验(single subject research)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多种设计类型可供选择,但现今其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的应用并不充分。探讨单一被试研究方法的信度与效度、设计类型、分析方法,以及单一被试实验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的意义,期望能够使教育与心理研究者更全面地认识单一被试实验,引起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发挥单一被试实验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粗心"将导致各种各样错误的发生.从学生计算错误时的心理因素入手,对"粗心"进行心理学的界定.指出"粗心"的心理基础是感知不全面、注意分配能力差和定势错觉,并对其进行探讨,以期达到对"粗心"进行心理预防与纠正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1.前言 心理理论①这个术语最早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家们在研究黑猩猩的认知能力时提出的,随之该术语被引入发展心理学领域.其含义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大量采用两个经典错误信念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实验研究已表明,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这表明儿童在4岁时就发展起了这种能力.  相似文献   

10.
悲,泪的倾诉;伤,痛的延伸。当悲哀与忧伤被重组,足以替代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千变万化。也足以洞悉,每个人心中潜藏的秘密。如果可以,我愿交换悲伤,用自己的悲伤换取他人的忧愁。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