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相互作用的发展系统。一个是文言小说,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一个是白话小说,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话本小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选了两篇文言小说: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和清代蒲松龄的《促织》。这两篇小说均属于前一个系统。《柳毅传》是传奇,传奇是志怪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促织》选自《聊斋志异》,而《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语),与志怪小说也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因此,理解这两篇课文与志怪小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我们准确评价两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很大的帮助。志怪…  相似文献   

2.
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两文。这两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文章风格、表现手法都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很大帮助。在这两篇文章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两篇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对  相似文献   

3.
小说《药》和《祝福》是鲁迅20年代前后创作的两篇小说,前者出自《呐喊》,后者出自《彷徨》,两篇都是高中第三册小说单元的重要讲读作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两篇小说的诸方面进行比较,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一悟。 一、标题含义 两文标题均简洁、鲜明、醒目,内涵丰富,含义深刻。标题《药》含义有三:一是揭示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要医治群众的病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唤醒群众起来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出现黑色意象,本文从《奔月》、《理水》这两篇小说出发,分析这两篇小说中的黑色意象,并寻求黑色意象与鲁迅内心世界的对应性,探讨鲁迅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5.
毕飞宇的《生活边缘》是反映当代年轻人同居生活的一部比较优秀的小说,鲁迅先生的《伤逝》则是这类小说中最杰出的精品,本文尝试比较这两篇小说,揭示两个时代同居生活结局基本相似的原因,进而分析两篇小说在写作技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的小说单元中,录有鲁迅的《药》和叶圣陶的《夜》。这两篇小说分别写于 1919年、 1927年,时间前后相隔 8年之久,但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一、小说取材   这两篇小说均取材于重大政治事件,都描绘了革命低潮时期的中国社会。《药》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中徐锡麟、秋瑾被害;《夜》则反映了“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而作家们也正是以敏锐的目光,犀利的笔,关注生活,反映生活,探寻中国的前路。   二、标题艺术   《药》《夜》都是一字标题,简洁至极而又意味深长。这两个标题都虚实结合,富…  相似文献   

7.
《清平山堂话本》源自明刊《六十家小说》,原有六集:《雨窗集》、《长灯集》、《随航集》、《欹枕集》、《解闲集》、《醒梦集》.每集上、下两卷,每卷5篇小说.原著者洪(木便),明嘉靖时钱塘人.《六十家小说》全本今已不传,解放前北京古今小品书籍会影印了保存在日本内阁文库的15篇,马廉平妖堂影印出版了《雨窗》、《欹枕》两集的残本12篇,阿英先生后又发现了其中  相似文献   

8.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以下简称《意》文)和《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以下简称《哥》文),这两篇揭露美国社会丑恶现象的短篇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两篇小说有共同的时代背景,表达了共同的主题。两篇小说都创作于1870年,正是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5年。此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  相似文献   

9.
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与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两篇小说在主题叙述方面呈现出一致的关于历史的批判与时代的反思,在人物塑造方面也都表现出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影射与隐忧。在叙事策略和立场方面,两篇小说则有交集也有差异,本文试对两部小说进行对照阅读,进行内部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云翠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篇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各有其侧重点和鲜明的个性特色。从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等几方面对两篇小说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聊斋志异》、“三言”的优劣也略加探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们各自的秀色。  相似文献   

11.
李火森 《湘南学院学报》2010,31(1):124-124,F0003
王远泽遗著《苏联文学新论》"以全新的观点审视苏联文学历史发展轨迹,评估它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在俄罗斯文学发展和世界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新颖而独到的见解,二是对苏联文学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三是运用丰富翔实的材料品文论史。  相似文献   

12.
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忽视的内容之一,拟通过对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王劭是隋代重要的史学家.虽然他的著述多数不传,但就保留至今的<齐志>和<读书记>佚文而言,参考<史通>当中相关的事实陈述及相应的价值判断,可知<齐志>有语言通俗和叙事生动的特点;对照<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和<十三经注疏>的有关记载,可知<读书记>在历史考证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两者从不同侧面程度不一地反映出王劭如实求真的史识,这有助于增进对隋代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俄苏文学的接受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经历了三个阶段:蜜月期、疏离期和深化期。蜜月期的影响表现在中国文坛紧随苏联文学的步子,苏联文坛的事件大都在中国有及时的回应;中、苏作家互访频繁;全方位译介俄苏文学作品;影响了一批中国作家。疏离期的影响:别、车、杜现实主义美学的中国化接受;民间传阅和对“文革”的“地下文学”的影响。第三阶段影响的“深化”体现在:从政治价值取向转向文学自身的价值;突破主流话语的限制,力求全面系统把握;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深入考察王朔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不难发现其小说内部蕴涵着丰富的神话原型,由此可见,一向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王朔不可能割断传统,在王朔的潜意识深处还遗留着男权的思想,残留着女色祸水的观点,因此可以说王朔的小说是在本土化的情境之中向旧传统的皈依。他的陈旧腐朽的意识以及小说所表达出来的创作视野表现出了他的文化精神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6.
《辋川集》是研究王维诗歌“以禅入诗”艺术特色的重要作品,但对这一特点的认识是从宋末刘辰翁首次评点《辋川集》后才日益受到重视并使王维籍此获得“诗佛”的独特地位。王维习禅众人皆知,《辋川集》诞生后长时间内无人认识到它的独特风格,一个原因可能是《辋川集》没有得到及时的流传,更直接的原因在于《辋川集》自身的特点与唐代对五绝的特殊要求相矛盾。这证明一些文学作品的价值要历经漫长的解读过程才会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朦胧诗人王小妮在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王小妮的散文主要有以下内容: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文价值立场的坚守;对都市文明的思考与批判;对"个体"女性意识的阐扬。这些内容充分表现出王小妮对现代性的执著追求,其散文是当代民族文学中具有较高审美与思想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小鲍庄》是王安忆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但她并未被公认为寻根作家的代表 ,这与人们对寻根文学的一向认识有关 ,“寻根”的一般看法是寻古老的民族文化 ,主力作家们的创作让人们以为惟有深山丛林 ,蛮荒野地才有根可寻 ,所以惟有那些取材民间的作品才有可能被列入寻根文学作品 ,而王安忆后期的创作虽然都取材于“上海的故事” ,但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意识” ,所以 ,她当年的“寻根意识”决不是心血来潮 ,这种意识一直强烈地存在于她的身上 ,并且经历了从乡间到城市的漫长跋涉  相似文献   

19.
王海鸰最早作品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正是大众文化在中国迅速发展并形成的时期,因此王海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王海鸰的作品迎合了普通大众的欣赏口味,写作视角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可以说,王海鸽热潮的引起与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崛起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陇南礼县籍五代作家王仁裕不仅创作了《开元天宝遗事》、《玉堂闲话》、《王氏见闻录》等笔记小说,而且创作了万余首诗,留有"诗窖"的美誉。蒲向明《追寻"诗窖"遗珍—王仁裕文学创作研究》的出版发行,填补了王仁裕及其研究方面的空白,它是第一部全面研究王仁裕及其著作的力作。该著对王仁裕生平事迹、文学典故以及文学作品进行了多维考释评记,理清了王仁裕研究中的诸多阙疑,获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