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敬亭说书     
背景链接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叫石公,别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他的文笔清丽简洁,抒情论事,写人状景,无不绘声绘色,活泼生动。《陶庵梦忆》主要追述了作者昔日的生活,寄寓了自己的故国之思,是明人笔记文中艺术性较强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柳敬亭说书     
张岱(公元1597-1679),字宗子,又叫石公,别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他的文笔清丽简洁,抒情论事,写人状景,无不绘声绘色,活泼生动。《陶庵梦忆》主要追述了作者昔日的生活,寄寓了自己的故国之思,是明人笔记文中艺术性较强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释,指出吴金华先生《〈宋书〉校点续议》所引《宋书·恩俸·王道隆传》“道隆忽召镇军将军刘动于石头”之“忽”字,并不悖于义理,不必看作“急”之形讹;逯钦立先生《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长子生时陶三十五岁”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汉语大词典》对“约指”之释义、引例,都有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5.
<正>了解张岱,阅读张岱,与张岱对话,最好从他的《陶庵梦忆》入手。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说:“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我估计张岱也能入选,尤其是《陶庵梦忆》,篇篇都是好文章,随手翻开一页,都是可圈可点。”对于张岱,教材注释里有简要介绍: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相似文献   

6.
金山竞渡     
【题解】张岱,字宗子,别号陶庵,明代浙江山阴人,有《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等传世。本文选自《陶庵梦忆》。竞渡即赛龙舟,此俗至今犹存。本篇写的是金山龙舟比赛,写法却别是一家。真正涉笔龙舟竞渡的并不多,作者着力描写的是龙舟的外形装点及其设施。怒、悍、绚、节、锷、危、险,共七状,文字大体整齐排比,每一状都抓住了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刻画生动,重在气象渲染。这里,文字技巧娴熟,见得经营却不拘谨,总体感很强烈。好像一组特写,最终方推出全景,待写至金山上人们团团围聚山顶,隔江相望,则已是大场面的俯瞰了,“蚁附蜂屯,蠢蠢欲动”…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的作品在语文课本中选用得较多,有《黔之驴》、《小石潭记》、《童区寄传》、《捕蛇者说》等,课本在题解中都注明“选自《柳河东集》”,可见此书是柳宗元的作品集。柳宗元的作品集为什么称作《柳河东集》呢?原来,古代作家除了有姓、名、字以外,往往还有号,即称号、别号。柳宗元,字子厚,世人又给他一个别号叫“柳河东”,因此,他的作品集被命名为《柳河东集人以作者的号给作品集命名的例子还有不少,如唐代诗人杜甫世称“杜工部”,作品集为《杜工部集》,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号陶庵,著作集称《陶庵梦忆》。那么,“柳河东”…  相似文献   

8.
《西湖七月半》是明末文学家张岱的著名作品,收在他的《陶庵梦忆》里。张岱的散文,继承了公安派、竟陵派之长,又独具风格,自成一家,格调清越,描写生动,造句新奇。祁豸佳在为张岱的《西湖梦寻》所写的序中说:“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西湖七月半》只有五百零几个字。在这篇短文中,作者接连用了二十五个“看”字,很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9.
《旧唐书·玄宗本纪》篇幅较长,分上下两卷。《玄宗纪》上卷中存在夺字、形误、漏句、衍文等差讹,如“苑总监锺绍京”疑夺“苑”字,“推身鞠弭”为“挺身鞠旅”之讹,“灵祗望在”疑为“在望”倒文,“壬申,王琚为银青光禄大夫”处有漏句,以《资治通鉴》所载为是等,比勘《新唐书》、《唐大诏令集》、《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史料,予以考辨。以求对中华书局正在修订中的两《唐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西湖七月半》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名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出身一个仕宦家庭,但自己没有做过官。为人落拓不羁,喜欢游山玩水,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明亡后,他“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陶庵梦忆序》),以消极避世来表示他的民族气节。张岱是明末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兼取公安、竟陵两个散文派别的长处,还融合宋  相似文献   

11.
原本《玉篇》残卷“讦”字反切“柯载反”,其反切下字“载”,黎本校改作“截”非误.从故训材料及敦煌写卷字书韵书“讦”字注音反切来看,黎本校改作“柯截反”似乎更能反映该字读音的普遍性,具有雅音特点,而音“柯载反”极可能是方音变读.又原本《玉篇》残卷“讦”字之训语中“(檗)”字,《校释》“今正为罄,罄诉谓尽情诉告也”之说不当,其实“(檗)”为“毂”之俗写,而“毂”为“告”之通假字,专字当为“(穑)”,又俗作“鞫”,通作“鞠”.  相似文献   

12.
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见上海版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写于1936年,是一篇怀乡之作。“想北平”三个字舒缓而平淡,其中的“想”字可谓题眼,清澈传神,蕴含深情,富有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社会时局的改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生态的变迁。虽则在政治失序的乱世,“士人”与“优伶”之间身份差异并未彻底弥合,但却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使怀才不遇的“士人”与同样被“势”所压迫的“优伶”有了某种同病相怜的心理基础,在此背景下,“士人”与“优伶”之间的关系较之以往亦有所新变。张岱的《陶庵梦忆》就可看成乱世背景下“士人”与“优伶”关系的具体呈现。本文将以《陶庵梦忆》为中心,对其中新型士伶关系的样态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美,是人们一直的追求。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字写规范是基本要求,把字写美是更高的标准。在书法教学中,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是教学的基础。要让学生在写好字、写美字的基础上,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渗透,得到丰厚文化、丰富技法和丰盈形式的熏陶。学生感受的不仅是书法之美,更是人文之美、精神之美。在校本书法课《上善之美》的教学中,结合学校的“上善”办学理念和“公朴”精神,通过欣赏、讲解,让学生了解“善”字的起源和字体演变;通过图像识读引导和笔法、结构书写解析,让学生掌握“善”字的书写方法;通过“上善”书签创作和善文化的融入,让学生感悟书法作品章法之美、上善品格之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探讨《诗经》中“彼”字运用的体例特征以及“采葛”、“采萧”、“采艾”一类句子的比喻意义出发,论述《采葛》一诗,并不是《毛诗》、郑笺、孔疏所说的“以兴臣有使出而为小事,事虽小,忧惧一日不得见君”,“则为谗人所毁”;也非今之学者所说的是赋陈直写妇女从事采葛、采萧、采艾的劳动行为;而是以比喻的手法描写女子对“那采葛(萧、艾)者”即求婚者的盼望和思念。  相似文献   

16.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为晚明至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其与西湖可谓甚有渊源。被张岱称为“诗学知己”的王雨谦云:“张陶庵盘礴西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课本中以房屋楼台为描写对象的文章不多,即使不多的几篇。也并非以描写其本身为主。如“穷其极丽,至矣尽矣”的《阿房官赋》,只是在开头段用了130字描写阿房;“一路逐笔缓写,略不使气之文”的《醉翁亭记》,于亭仅有“翼然”二字;至于“发而为才子文章”的《岳阳楼记》,于斯楼可谓无一字着及。原因何在?除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外。也未必不碍于对象的不易描写。  相似文献   

18.
1999年冬 ,收到韩明祥同志函 ,嘱为所编校之戴名世《忧庵集》作序。《忧庵集》为安徽省博物馆收藏之戴氏遗作手稿 ,90年代初 ,有黄山书社点校本行世 ,点校者学识浅陋 ,讹误、遗漏、妄改、破句 ,触处可见。明祥同志系当年为安博收购此稿者 ,深感不安 ,于是重加编校 ,用意深远 ,因而于今年初写一序文复之。后明祥同志以所作之编校稿与戴氏手稿复印本见寄 ,又韩自强同志作《黄山书社本〈忧庵集〉勘误表》亦同时寄来。手稿为行草体 ,又多残损 ,辨识费力 ,于是依据手稿复印本分别加以是正、补充 ,而后展然可观。曩者余编定《戴名世集》 ,其后于石…  相似文献   

19.
柳敬亭说书     
背景链接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叫石公,别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他的文笔清丽简洁,抒情论事,写人状景,无不绘声绘色,活泼生动。《陶庵梦忆》主要追述了作者昔日的生活,寄寓了自己的故国之思,是明人笔记文中艺术性较强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有人习惯把“原来”写做“元来”,意思一样,笔画省去不少。不过既然意思一样,“元来”写法又不多见,为加强规范,国家语委2001年《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规定写“原来”不写“元来”。其实明代以前一直是写“元来”的。这有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为证。到元末,在朱元璋割据的地区已经开始以“原”代“元”,将“吴元年、洪武元年”的“元”一律作“原”。这件事最早的记录见于明万历年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和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十四》。以“原”代“元”其实也是一种避讳,是出于对元政权的仇视。避讳有两种。据《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