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借助于语言这个中介物质,实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立足于21世纪的前沿,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正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等弊病,要探索出一整套的完备、科学、实用的具有鲜明民族文化个性的语文教学训练体系。突出语文学科的文化特色,正是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惟一出路。因此,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我们应该从应试教育的狭隘思想中走出来,换一种眼光看待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要让语文教学具有它应该具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生命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引泉灌溉孩子们的心田,涵养他们的精神世界,使那里成为澄明之境。而民族精神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有相应的载体,它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善于从相应的载体中,挖掘出民族精神,承担起实施“两纲”的重要责任,丰富语文教学。前不久,我  相似文献   

3.
王静  陈赣 《现代教学》2006,(1):80-81
民族精神是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生命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引泉灌溉孩子们的心田,涵养他们的精神世界,使那里成为澄明之境。而民族精神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有相应的载体,它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善于从相应的载体中,挖掘出民族精神,承担起实施“两纲”的重要责任,丰富语文教学。前不久,我上了一堂专题课——“走近爱国诗人闻一多”,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对如何开发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有了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4.
在武汉市中考各考试科目中 ,语文考试改革的步伐是迈得最大的一门 ,它是惟一的一个考、教完全分离的学科。应该说 ,语文考试的这一变化趋势主观意图是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考试是指挥棒 ,在这个“棒子”指挥下 ,我们的学生被逼着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 ,从中积累思想 ;这样的变化逼着我们的学生有目的、明白地生活 ,从而变得爱思考 ;逼着学生们成为一个个富有灵性、富有内涵的成熟的少年。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语文中考的升学考试不考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 ,而是考查学生阅读、写作能力。能考高分的学生一定是会读而且读了一定量…  相似文献   

5.
贾龙弟 《教学月刊》2015,(Z1):92-94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以考定教”,随意缩压课程;“以练定教”,使学生深陷题海战术。语文教学成了模块化的“死应试”!我们的现代文阅读评价到底是基于阅读素养的考查,还是基于答题技术能力的考查?值得深思,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要不要教真语文的问题。作为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核心——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6.
默读能促进思考,帮助理解,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它关注了阅读个体的差异,是现代人的必备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不应该废弃默读,要把它“拾”起来。使学生掌握默读这一技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且对亲子共读的内容、方法、途径缺乏了解。在许多发达国家,一般在孩子1岁半时就开始培养读书的习惯,我国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上还比较落后。缺乏培养的结果就是,孩子是否有读书的习惯全靠“机遇”,“机遇”好,孩子会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机遇”不好,孩子几乎就不读书。孩子们因为缺乏培养而无法享受到读书的权利和快乐,这是一种不公平。这个问题也让我们成年人反思,因为这不能怪孩子,这是我们成年人的问题,是我们的状态影响了这些未成年人的阅读。家长首先应该是亲子共读的积极参与人。现在有很多家长重视阅读这个问题,他们也很希望在自…  相似文献   

8.
《格林童话》在童话宝库中被尊崇为“经典”,但它实质是建立在日尔曼民族本质上的民间传说,而并不只是单纯的“讲给小孩子听的故事”。若是以现代的眼光来审视《格林童话》,有些童话故事并不适合儿童阅读,其中有不合时宜的道德观,血腥暴力的描写,残酷的刑罚,涉及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不当成分不应该因为《格林童话》的尊崇地位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9.
冯霞 《教育革新》2009,(10):50-50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精神,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的城市才是美丽的城市。如果没有阅读,人类不可能有思想和财富。”这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的。重视阅读课,上好阅读课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我是从以下三方面认识和阅读教学的。  相似文献   

10.
陈静 《现代语文》2014,(2):110-111
语文阅读行为应该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不仅让他们获得文化知识,还应构筑起独特的精神家园。帕斯卡尔曾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阅读教学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有思想,做根会“阅读”的芦苇。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是一种“技能”训练,把个性化、情感化、创造性的阅读演绎成单纯的内容分析,让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俘虏。阅读教学也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存在一个封闭圈,割裂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理想的语文教育,要培养热爱民族语文的感情,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重视汉语文的规范性,保卫它的健康和纯洁。本刊记者:柳先生,您是倡导素质教育的第一人。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您认为,理想的语文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柳斌:说这个问题之前,还是要讲一讲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提高了每一个人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12.
对科学言语教育的忽视是我国语文教育由来已久的问题,也是至今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取得应有地位的问题。上世纪末以来关注人文性的风潮更使科学言语教育问题雪上加霜。我们始终强调语文教育的思想教化功能,可以说,我们从来没有忽视过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尽管思想教化并不是人文性的全部。同时,我们也从来没有重视过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尽管也时常打着科学的旗号。科学言语的教育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刊今年第5期的两篇文章——《也谈“创造性阅读”》《为学习而阅读》已经应该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警醒。本期再发一组文章正面讨论这个问题,希望引起全体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理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水平,取决于其个体的阅读水平。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门单纯传授文字章法的学科。语文教学的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更有人文情怀的陶冶和精神世界的奠基。  相似文献   

14.
语文具有文化的特性和功能,它负载着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承着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启示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精神世界,促进传统文化精神的复苏和建构;要尊重汉语言“意象组合”的独特性,引导学生穿透文字符号的表层,去探求其前后贯连着的意义、情趣、意象以及潜流着的思想、信念;要重整经典阅读之风,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学习民族文化的智慧,铺就民族精神的底蕴,使几千年来民族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薪火相传。这是语文教育应当拥有的文化视野和高度。  相似文献   

15.
韩兴娥 《小学语文》2008,(11):50-52
课改之前,低年级1250个生字的识字任务完成起来都有困难,现在要求低年级认识1800个生字及课外阅读5万字,很多老师反映难度太大。孩子天生喜欢听故事这样的“间接”阅读,而不喜欢“直接”阅读,因为“直接”阅读中有许多字是他们不认识的,这种阅读使他们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一二年级,中年级之后就会相对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  相似文献   

16.
汉语作为母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而且是在其中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精神的特殊载体。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材是人文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思想、有道德修养的人。  相似文献   

17.
坚持自己的阅读。语文教师本身的内涵决定了语文课堂的底蕴。所以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阅读应该是我们一往情深的!我们的阅读应打开门窗,放飞思想的翅膀,读出那山那水那激情那遐想!“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我以为这种大智若愚的读法更显得率性而潇洒,如“风行水上,  相似文献   

18.
首先,应该及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读能力。通过对高考语文试卷的分析可以发现,高考语文阅读题得分率低,因为这是在能力的背后常常有个知识面的问题。当然,知识面的拓宽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其次,应该尽快地把阅读课的教学重点从“分析”转移到“理解”上来。这不仅因为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而且还因为高考语文试卷中每一道题的审题都要借助于它,就算是写作题也不例外。真正的理解是首先领会文章的核心意义,而后对每段、每句、每词作出预测性的暂时理解,再读后文来验证前文,并予以证实、否定或修改。这里有两…  相似文献   

19.
吕叔湘先生曾打过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语文教学类似农业,而不是工业”。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它启发我们不能把教育当成工业来办,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产品,而是培养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洋溢着生命气息的个体,我们的教育应该有活力,在教学中要做到有人、有情、有美。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机械的“物”的教育。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实在是不太理想,特别是工具性、市场化使语文教育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一、现状:无人、缺情、少美1、目中无人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还是处于“独语”状态,也就…  相似文献   

20.
语文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语文教学必须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才能让学生这个学习主体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对于这些必须清楚而我们却思考得很少、领悟得不透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作出了极好的回答。仔细研读,便不难发现通篇蕴涵了这样的思想;一是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回归了“语文”这个本体;二是明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凸显了“学生”这个主体。对此,我们可以从“课标”中出现的几个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