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国的新闻类周刊早已有之,但直到近几年才悄然形成声势,出现了一批深受读者青睐的新生代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是这一系列周刊中新闻性最强、最符合新闻类周刊要求的一份周刊。具有很强的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周刊》的分析以及同《新周刊》的比较。总结出《中国新闻周刊》在栏目编排、报道形式、标题制作、题材选择、语言风格、专题策划、深度报道等方面的特点,以此来探寻我国新闻类周刊的风格特点。并且。以发展的眼光对《中国新闻周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联系美国《时代》、《新闻周刊》、中国《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提出解决方法。探讨未来我国新闻类周刊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新闻类周刊早已有之,但直到近几年才悄然形成声势,出现了一批深受读者青睐的新生代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是这一系列周刊中新闻性最强、最符合新闻类周刊要求的一份周刊,具有很强的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周刊》的分析以及同《新周刊》的比较,总结出《中国新闻周刊》在栏目编排、报道形式、标题制作、题材选择、语言风格、专题策划、深度报道等方面的特点,以此来探寻我国新闻类周刊的风格特点。并且,以发展的眼光对《中国新闻周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联系美国《时代》、《新闻周刊》、中国《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提出解决方法,探讨未来我国新闻类周刊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象征,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促进国家发展的有利条件。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中国形象时好时坏,地位或高或低,其原因既有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差异等外部因素,也不乏中国对外传播"报喜不报忧"和公共外交不足等内在因素。针对中国对外传播中的不足,中国应深刻反思,转变对外传播观念,拓宽传播渠道,增强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在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周瘦鹃的分量举足轻重。1922年8月,世界书局创刊红极一时的《红杂志》周刊,其上曾连载过《小说点将录》,作者用《水浒传》中的人物对通俗文学作家予以评点,称周瘦鹃为"双枪将董平",赞其可以"一手作一手译,双管齐下"。在小说创作方面,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20,(2):30-34
《人物篇》《角度》《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三部国家形象宣传片整体传播效果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符号选择与组合不恰当导致优先阅读意义不能顺利传达给受众。其中,《人物篇》与《中国进入新时代》选取的人物代表性不够、文化符号少和组合机械化;《角度篇》缺少"解决问题的过程"的符号,降低了可信度,且并列结构使其失去叙述重心。  相似文献   

6.
李娅 《中小学电教》2010,(2):122-122
<正>美国《时代》周刊向中国工人致敬,感谢千千万万中国工人的辛苦劳动才让世界经济渡过难关;《南方周末》就杨元元事件发出质问:为什么她的路越走越窄?这两件看似  相似文献   

7.
日前,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用了中国工人的照片在中国引起一阵热议。中国人跟随西方人提出的中国话题和西方标准,来讨论自己的问题,这是具有讽刺意味的。  相似文献   

8.
2009年底,一则在CNN播放的"中国制造"形象广告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这则广告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表明了"中国制造"主动出击的新姿态,宣传技巧上也有可取之处,具有积极意义。但从广告的创意分析,其不完善的地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避重就轻,诉求不得要领;二是立意太低,声音软弱无力;三是定位低端,安于代工现状。而从广告符号的角度看,这则广告是一个寓意丰富的文本,作者欲"申明"的意义与文本本身所展示的意义并不一致,文本背后隐藏着激烈的意识形态冲突和"中国制造"缺乏商业话语权的无奈。  相似文献   

9.
罗素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与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下对中国形象的表述有所不同,他对中国既有由衷的赞赏和褒扬,又有诚恳的批评和建议。罗素在其"中立一元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避免了"乌托邦化"中国形象和"意识形态化"中国形象两个极端,然而罗素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仍然是典型的西方人在西方现代性危机背景下注视中国时流露出来的欲望和恐惧的体现,这对现今西方社会的中国形象表述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     
"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同意不同意,它就这样地来了。"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对中国制造的产品所描述的一句话。是的,它就这样地来了。在美国,一对夫妻若是用中国生产的婴儿用品,平均每年可以节省几十美元;在欧洲,喜欢晒日光浴的年轻人使用中国制造的产  相似文献   

11.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全面进入国家公关时代,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和手段。以框架分析理论为依据,着重分析了国家形象片《角度篇》叙事的3层次框架要素,认为《角度篇》是以"立足于真实,积极开展公共外交"作为叙事主题,在结构上着重突出文化软实力,淡化硬实力,在表达上采用西方世界容易形成优先式解读的符号和话语方式。真正做到中国故事,国际叙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  相似文献   

14.
日前,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用了中国工人的照片在中国引起一阵热议。中国人跟随西方人提出的中国话题和西方标准,来讨论自己的问题,这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关于中国的话题,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提出,不能总由西方提出。从1990年  相似文献   

15.
学者周宁的著作《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大概可以为我们理解国民性话语背后隐藏的殖民本质提供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视角,本文通过解读周宁的这部著作,着重探讨了关于中国的国民性话语是西方殖民者"制造"出来的服务于他们殖民侵略和统治的工具,而与真实的中国人的形象和特征没有关系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6.
正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大多数美国产品在中国的售价高于美国,使得星巴克在中国具有在美国没有的某种奢华和自我放纵意味。许多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去星巴克,为的是体验某种生活方式而非喝杯咖啡。星巴克懂得如何利用中国人的优质体验需求,将其在美国的大众形象转变为在中国的高档形象。  相似文献   

17.
作为紧密追踪中国改革开放脚步不断呈献时代报告的作家何建明,其出版于2013年的长篇报告文学《江边中国》在国际国内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大背景中,以作家和学者的双重视角及阐释性叙事成功塑造了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真正共产党员吴栋材的形象。高屋建瓴的背景渲染,浓墨重彩的情感投注,多维立体的人物推进是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构建是一项双重任务,即要实现"社会主义形象"与"现代国家形象"的二位一体。60年来,新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构建经历了数次解构和重建的艰难历程:由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统一的集体形象转向特征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由意识形态第一的革命国家形象转向高效务实合作共赢的现代国家形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中国崛起"的话语体系中,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形象构建的未来取向是实现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民族特性与普世价值的双重耦合。  相似文献   

19.
"国学热"在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的兴起和发展,是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再造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过程中,"国学"本身的历史内涵被悬置起来,而以一种景观化的展示方式,被镶嵌在我们的政治外交和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在国学一词的符号价值被各方充分使用的同时,期待中的中国形象出现了吊诡,想象中的认同平台慢慢被自身消解。对于国学热背后政治文化逻辑的考辨,将成为我们重新思考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主体性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报道,"我们更自我。我们为自己而活,这样很好。我们必须有能力为经济发展做贡献。这是我们这一代帮助国家的方式。"类似这样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