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3 毫秒
1.
主体和语言的关系是西方哲学长期探讨的重要主题。文章分析了语言在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现象学哲学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其中作为支配语言行为的意识主体逐渐消解以及语言作为本体逐渐取代意识主体的特征,说明了现象学运动中语言的本体论地位不断提高的特征体现了现代哲学力图克服形而上学二元论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语言分析是意向分析的准备工作之一,语言与意向性、现象学还原、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等现象学问题都有紧密关联。这些关联包括:第一,语言与意识一样,也有指向性、构成性和发生性等意向性特征;第二,语言也需要现象学还原,以通达本质;第三,语言是主体间性构造的要素;第四,语言参与了生活世界的构造的全过程。总之,语言贯穿于胡塞尔现象学诸问题之始终,正是凭借语言,我们才有可能把握意识的本质结构。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对美国教育哲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主义和现象学都是现代西方重要的哲学流派和思潮。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存在主义就对美国的教育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六十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教育哲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方法论上的不足,于是便引入现象学作为补充,共同解决教育问题,从而形成了教育哲学中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但是,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存在主义现象学家们也逐渐认识到,仅用现象学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理解和把握是不够的,必须求助于属于与自己阵营相对垒的科学主义阵营的日常语言哲学方法,以使现象学方法与日常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开启了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作为现象学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为我们理解德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主体间性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探讨,并对传统的德育观进行了反思,进而揭示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的内涵及特征。  相似文献   

5.
教育现象学:问题与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澄明“现象学”精神的基础上,文章认为现象学对教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并较为细致地分析了这两种影响。现象学与教育哲学的关系是内在的。现象学对于教育哲学的意义,集中地表现在批判意识、求实意识和关怀意义的启发价值上。教育哲学只有首先作为现象学,才能把握住自己。教育现象学对于教育哲学的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康德以“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实现了知识论的颠覆;胡塞尔通过提出“面向实事本身”建立起意识现象学;海德格尔使现象学从先验层面向经验层面的存在论转向叩问“存在之遗忘”;伽达默尔将语言、意义和存在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实现了现象学向实践哲学的复兴。“现象学之于教育研究何以是可能的”之提问,可从知识论、存在论和实践哲学等方面对教育研究产生强烈影响来回答。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9,(7):112-118
笛卡尔的"心物学说"由"心物区分学说"与"心物统一学说"组成,从而得出了"我思"的确定性特征,开创了近代的主体哲学。而胡塞尔现象学与笛卡尔哲学的关系历来分两种路径:一派认为胡塞尔以意识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是一个笛卡尔主义者;另一派认为胡塞尔强调世界作为意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一个反笛卡尔主义者。胡塞尔一直努力调和两者,试图重返先验主体性,因此,胡塞尔究其思想品格而言,是一位笛卡尔式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的目标是,如何使世界的本质直接显现。语言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符号构造的,意识也被符号所支配。因此,在现实领域,世界作为对象并不能直接呈现,它必须经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要实现现象学的直观,要求语言符号必须具备这样几种特性:第一,它应该具有意象性,如此才能破除语言符号的抽象性,使存在作为现象呈现。第二,它应该具有主体间性,如此才能使我与世界同一,实现本质直观。第三,它应该具有超越性,从而能够显现存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质。具备了以上三种特性的语言符号,也就具有了现象性。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只能是审美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述了基本形式的现象学和简化对现象学研究的作用,并从词源意义上分析现象学,以及分析皮尔士的符号分析法对现象学表象的分类,了解现象显示的对象,进而掌握宗教现象学的特征和地位从而对宗教现象学进行哲学阐述。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终生献身于知识基础的严密性探索工作。他从探讨作为严密知识典范的数学基础开始,继而探讨逻辑的基础。在非理性哲学冲击的情况下,他重树理性哲学的大旗,发展出以纯粹意识为元认识主体的现象学哲学,使理性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语言在哲学诠释学产生和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语言经历了从一般文本的表达到世界观和本体论的转向再到自然语言中"曲解"的消除以及"普遍语用学"的转向,通过了解语言在西方现代诠释学的地位及其嬗变,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欧洲大陆哲学的现象学传统与英美分析哲学的传统在某种程度上会合的可能性及趋势.  相似文献   

12.
“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儿童哲学教育。针对小学生缺乏主体意识与主体素养,教学体系缺乏儿童哲学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儿童哲学思想,小学生主体地位才有保障,语文学习过程中语言思维角度才能形成,思辨学习、深度学习、创新学习才能落地。儿童哲学视域下的语言思维角度训练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语言哲学包括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两个传统的语言哲学理论。语言哲学、教育哲学、语言教学的发展与融会必将产生语言教育哲学这门新的边缘学科。分析哲学理论、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哲学传统中的哲学理念对语言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语言教学,尤其是母语教育必须引进当代哲学理论改造原有的教学理念,重新认识原有的方法。构建语言教育哲学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传统翻译理论中,隐匿译者的看法是传统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写照,"文化转向"翻译理论强调译者主体地位的思想根源于现象学以及阐释学关于意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哲学思潮革新。翻译研究思维方式的进步有利于翻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主体间性的哲学本源 主体间性是胡赛尔现象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胡氏现象学属于先验唯心主义的变种,要理解现象学就必须追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知识论。自笛卡儿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命题,启动了近代西方哲学主体建构的宏大工程,把世界分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确立了近代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6.
一、主体间性的哲学本源主体间性是胡赛尔现象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胡氏现象学属于先验唯心主义的变种,要理解现象学就必须追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知识论。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的典型的学院派哲学,其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算是最为抽象而又晦涩难懂的.20世纪以来,自胡塞尔开创后,现象学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现象学运动,现象学方法也和分析哲学方法、辩证法一道被西方哲坛并称为三大方法.现象学,作为现代西方一种普遍哲学运动的名称,从广义上说,是指在无任何前提和假设的条件下,对任何所给的对象进行描述性研究.作为一场哲学运动,它现在已远离了开创者的初衷,从思辨走向现实,从哲学走向其他领域.1980年的《大英百科全书》指出:“最有意义的事件是现象学的作用超出了哲学之外——数学、生物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研究.”因此,在今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考察现象学和现象学运动,将有助于我们清楚地了解和认识现代西方的哲学理论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因果性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里具有基础性地位,它既是西方科学思维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开启现象学构想的首次尝试。胡塞尔为了说明因果性的客观有效性,将问题返回到纯粹意识领域描述了其实质,并确认了其在现象学态度下的明证性。对比分析哲学对因果性问题的论证,胡塞尔现象学在解决因果性问题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得到了突出的说明,它为自然科学夯实了基础并实际上开启了一种纯粹哲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具有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的特征,这种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消解一元主体,用对话和交往取代主体中心论。此观点恰恰与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着现象学的相关理念并运用中医中的望、闻、问、切的模式探索其本身的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在借鉴古典怀疑论的“悬置”(Epokhe)、“存疑”(Epoche)、“对立”(Antitheses)、“否定”(Negation)等方法论的前提下,展开对怀疑论的批判活动,清洗了“存疑”的观念和反驳了心理主义和相对主义。由此,建立了现象学这种现代意义的主体性哲学。从怀疑论和现象学的逻辑联系考察,它对于美学的启迪意义在于,消解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的本体论,接纳纯粹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并将想象和体验引申为美学的方法。由此诞生和以往美学不同的概余和话语.为美学研究开拓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