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云间雪崩>展示的是帕米尔高原上人、动物、自然植被等生态链条生存的一幅幅图景,表达的是自然生态的一种秩序,也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秩序.审美,体现了自然界的一种秩序与和谐.人类所处的自然界存在着取之不竭的美,而自然的美又是最原始、最本质的美,因此文学向自然寻求美,从自然中选择审美对象是文学创造艺术美的必须.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为人类审美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对人的审美教育作用是通过多方面的途径体现出来的。归纳起来,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对人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形式美教育,形象美教育,思想美教育和情操美教育。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也对我们的文学创作提出了要求:而当代中国文学的表现却似乎难以体现这一要求。所以,我们呼唤一种更为深刻有力的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品能够在中国重新出现。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造属特殊的艺术生产活动,高雅的文学作品是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至善结合。修辞艺术又是文学艺术之美学价值的重要栽体和反映。文学翻译是再现原作之美与创造译作之美的精细艺术过程。关于修辞,本文提出新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文学翻译要体现审美和造美的跨越,传义和传神的结合,以实现音美、形美和意美。  相似文献   

4.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净化、丰富学生的情感。语文课中那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熔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结构美和语言美于一炉。因此,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阵地。我们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欣赏作品的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和艺术美。  相似文献   

5.
谢凝 《文教资料》2011,(2):87-88
在整个人类历史和文化中,女性美是永恒的话题。女性的身体美是人们对女性人体美的崇拜,更是女性美在生态及人类艺术领域、精神领域中重要价值地位的永恒体现。本文通过对《圣经》中的女性身体的研究,探讨了女性身体的自然美在人类文化早期体现出的审美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审美教育是通过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美、生活美对人的影响,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情操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特殊教育。其中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文学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在对中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中要强化审美教育,提高其审美素质,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途径,利用文学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呢?  相似文献   

7.
传统山水田园文学是一种专属于文人阶层的文学,以隐逸、避世的思想为基调,因而在现代社会现实主义提倡者的眼中,一向是没有价值的。然而美本身便有其存在价值,从山水田园文学中所发掘的丰富自然美,是值得探讨与推广的。现今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相当疏离,而山水田园文学所反映的古代中国文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审美文化,都能为现代人提供一个省思的参考与借鉴,从这方面看具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风格生成规律浅探刘双贵一、对文学风格作为一种文学生态现象的考察文学风格首先是一种人类审美流程中特有的现象。人类的审美对象之成为对象,主要与人们的审美期待有关。而文学风格作为具有自己独特品位的审美对象,也正是为了满足这种读者审美期待需求而生成的。人...  相似文献   

9.
摄影文学是一种可以从多种维度解读的复杂文化现象,体现了一种对生态和谐、人性舒展的强烈追求,正是要以自己的生态美学理念反思和批判消费文化时代技术进步、人性萎缩,经济发展、自然荒芜的文明缺憾。摄影文学体现的生态世界观、美学观与传统审美主义话语的世界观、美学观有着质的差异。与这种生态世界观和美学观相应,摄影文学也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对话性思维方法,一种对话性、过程性、去中心、整合创造的现代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青山》中,诗人运用拟人将人的社会文化属性映射到冰冷的岩石之后,再否定拟人的事实,消解了读者的审美期待,但肯定了青山一种独特的自然美;否定前后的两种心理表征造成强有力的美学张力,也体现出诗人生态主义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但生态美意识由来已久。欧阳修词中的生态美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美,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文化生态美:主要有节日词所展现的文化生态美、歌妓制度所透露的文化生态美和传统文化品格中的文化生态美。这些词在客观反映作者的生态美意识与人们的生存状况的同时.也反映了词与正统文学处于相背离与修补的状态及作者面对这种情况的徘徊感。因此用诗化的笔法阐释生态美意识成了作者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2.
摭谈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审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探索与确立,改变丁我们的生态观.产生了当代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美是自然界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所展现出来的充满活力的美的形式。这种观念也对旅游景观的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对生态美学的发生具有诱导作用,它促进了生态学和后现代哲学、伦理学思想的美学性融会.它以切近生态自然的"新感性"方式改变了传统美学的感知方式,使自然美有了阐释和实现价值的可能,使美学成为"自然的返魅"的有效途径,从而在生态圈境域上构建了差异化生态美学语境.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学是面对工业化造成的普遍的生态危机应运而生的文学,是工业化背景下的文学。生态文学中,生态包含自然的生态和精神的生态,作品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内心的和谐。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作品《狼孩》中蕴含着生态小说作者对于生态问题的多维表达。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想要追寻最初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在当前状况下如何面对自然正是生态小说创作者们希望读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审美角度赏读格拉宁的《一幅画》,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画和一幅充满艺术魅力的绘画创作,两幅图景交互映衬,汇成人们心目中的一幅美好画卷。它不仅是自然生态美的艺术体现,还促生了人们心灵审美的生态诉求和维护精神家园的生态斗争。小说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自然美、艺术美、心灵美共生共存的生态审美观,保护自然、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也是保护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生态观,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统筹兼顾的发展生态观。  相似文献   

16.
生态美育与“生态人”的造就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当代生态的日益恶化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失衡。人类要实现“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应当首先将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人”转变为“生态人”。“生态人”重视人地和谐,拥有可持续发展观,重视生命的过程之美。他们是实现当代人类生态生存理想的高素质人才保证。生态美育在培养“生态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树立审美理想.引导审美生活,是当代生态美育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在关于文艺本质的论争中,"审美意识形态"说和"可以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说的对诘很有代表性。前者对"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及两者关系的论述尚欠完备。后者则质疑前者以审美消解意识形态,但其本身游移松动的表述也难免有淡化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之嫌。提出"审美性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但什么是审美性和怎样认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仍需深究。应该注意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功能内涵和产生原因的论述,并且进而从人本生态观认识意识形态和审美各自的生态本性及其本源性的相互关系。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艺不仅因对政治、道德、宗教和哲学等思想意识的反映和表达而获得意识形态性,更为重要的是,文艺审美作为人类重要的生态调节方式,其涵盖并超越真善的审美价值乃是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内在根据。审美的生命和生态的价值比政治性和阶级性等传统观念更为本真和永恒。  相似文献   

18.
自然陶养自我化育——论生态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说到底是人性的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化解生态危机,关键是解决人的问题.生态美育以培养生态审美的人为根本任务,以自然陶养为基本途径.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使人性向善、向美提升,以生态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诗意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然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却使人越来越远离这一理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该改变人的意识,改变旧有的环境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生精神境界,进入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生态美育的根本意义是对人生存境界的提升。这种提升具体表现在:使人由单一和谐走向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由暂时的、一过性的快感享受走向持续的、长久的美感体验,由注重单一结果走向生命过程美的追求。广泛开展生态美育,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诗意生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当代中国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彰显了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改善人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打造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执政理念。"美丽中国"首先指称的是一种优美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又表征了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体现了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美的有机统一。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依托,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协同推进和全面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当代中国生态建设的必然逻辑,它必将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