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前,国内对"文学批评"的说法经常与"文学批评学"相互混淆或不加区分。随着"文学批评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时代的发展变迁,文学批评的概念已经明晰。当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三局鼎立的局面,也出现了跨学科的文学批评等特点。当然,文学批评也出现了诸如"缺席"、"失语"、缺乏传统文化根基等问题。文学批评理想状态应该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上的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文学批评在未来的发展是应该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2.
文学地理学批评,又称"地理批评",是一种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文本分析为主,同时兼顾文本创作与传播的地理环境的文学批评实践。文学地理学批评与生态批评、环境批评和后现代主义的空间批评有联系,也有区别。文学地理学批评应遵循"以文本分析为重点""以人为主体""时空结合""有限还原"和"环境干预"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批评与创作的关系探讨历久弥新,德里达以来的解构主义批评以及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实践,给这一关系再添新意,不仅仅是哈特曼鲜明的"作为文学的文学批评"观点出世,更表明了一个新颖的批评现象,即解构主义的批评文本呈现出与以往的批评不一样的特征,它不再满足于阐释、评论和屈居于文学文本,它在积极探索着自己的出路,它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文本生成。这种创造性的批评文本既作为批评的理论生成,也作为文学的文本生产。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媒与文学批评的非学理性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传媒的介入,使文学批评的非学理倾向逐渐增强:一方面是平民化文学批评倾向明显,没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晦涩的概念和理论范畴,注重文本对读者的亲和力;另一方面,深度的放逐,批评批判化的倾向出现,导致真正批评的缺席,没有比较中和的批评互补,不能推出新的典范。和谐的批评秩序来源于在丰富、完整、立体、多维的理论批评视野中观照文本,以一定的学术规范进行文学批评的写作。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的文学批评模式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种,即经典批评模式、文体批评模式、才性批评模式和知音批评模式,各有所侧重,相互之间又构成一种主要以作者情志批评与作品文本批评相结合的整体"范式"。从文学批评的立场看问题,在《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前五篇中,可以有更丰富的理解,概括地说,就是建立起一种经典批评模式,主要包括其关于文学批评的合理性依据、正当性立场、价值判断原则、文学发展的合法性和基本批评标准,简单地说,就是合理性、正当性、价值性、合法性和准则性这"五性"原则与方法,这种批评原则与方法是贯彻《文心雕龙》全书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新文学批评是建立在他的文化批评与社会批评的基础之上的,充满着一种严谨而深刻的理念,并由此而建构起一套富于自我特色的批评话语体系,主要表现为讲求常识、视野广阔与关怀现实等多个方面。鲁迅的新文学批评文本也是开放的,包括了多层面解读的含混性与复杂性,对以后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纠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话语缺失、理论脱离实际、伦理缺失等现象,聂珍钊教授首倡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在世界文学批评界建立当代中国学术立场做出了贡献。《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是其十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该著作首次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构建了理论和话语体系,在理论建树方面超越了西方伦理批评。该书提供的实践范例使得该批评理论更易理解和操作,在解读经典文本形成的新观点体现了中国学者努力与世界"对话"的治学精神。该书同时对中西文学经典进行解读,是文学伦理学批评适用性广和蓬勃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学批评呈现出泛文化、娱乐化、大众化的特点。批评主体的迷失;批评功能的弱化;基于文学文本的感悟的缺乏是文学批评的主要缺失。建立起文学批评内在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尺度、构筑一种大众传媒与文学批评的双向互动的双赢局面是文学批评的未来构建。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对"文学批评"的说法经常与"文学批评学"相互混淆或不加区分。随着"文学批评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时代的发展变迁,文学批评的概念已经明晰。当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三局鼎立的局面,也出现了跨学科的文学批评等特点。当然,文学批评也出现了诸如"缺席"、"失语"、缺乏传统文化根基等问题。文学批评理想状态应该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上的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文学批评在未来的发展是应该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0.
当下互联网上的文学批评,呈现出"批评文学化"的倾向。由网民自发写作的文学批评,具有个人化、情感化的诗化书写特征,并大量运用修辞,且在写作动机、精神内涵、主体情感、语体形式上都与文学相似,文学与批评的边界逐渐模糊。这打破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西方现代学术语体的垄断,延续了中国传统的诗化批评谱系,建构了感悟式的批评范式;这也可以解决专业化壁垒造成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实践脱节的困境,搭建了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接受间的桥梁。但是,这些还只是潜在价值。目前网络文学批评的质量还远不足以兑现这些价值,这就有待于精英的介入来提升网络文学批评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逐步兴起的一个哲学与美学概念,随着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与后现代主义美学和文论思潮,它越来越引起文学理论家的关注,并且发展出“文本间性”(或“互文性”)。这样“主体间性”就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概念;它可以比较合乎逻辑地解决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的关系,是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主体间性”也有其适用的场域和限度,过分地运用它势必产生文学本体的混乱。  相似文献   

12.
《大公报》“文艺副刊”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物质载体,展开文学批评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批评观以及批评方法,并扩大了这一流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健吾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印象式批评的典型代表。"人性"一词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作品中出现频率甚高,"人性"是李健吾批评的标准和核心。观其著述,往往以人性为支点,以人生为根据。本文试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人性观作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文本理论的兴盛和发展与文艺批评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它是伴随着文艺理论的批评化这一发展趋势而出现的。哲学美学的衰落、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发展趋势使得文学批评更关注文本自身, 重视实证研究及文本分析,而由此导致的批评表达方式上的转变;反过来,这一变化又强化着上述研究趋势。文学文本理论的兴盛是理论批评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文艺批评是运用女性批评理论来解释和解剖文学作品的一种批评。换句话来说,它是用以女性意识为中心,来解释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批评模式。女性主义批评家重视自身拥有的思维习惯和责任,体现了女性主文艺义批评的创造性及其在理论上的一马当先。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文艺批评的发展起到重大影响。女性主义文艺批评始终跟随者女性主义运动及其而发生的女性主义文学。本文简要论述女性主义文艺批评及其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研究继上世纪初再一次成为美学、教育学关注的热点。文艺评论作为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进行良性沟通的桥梁,它的审美属性、政治属性、艺术属性内在地规定其对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的美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艺评论深入美育实践,不仅是文艺评论的内在要求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美育进入成熟期及其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通过论述文艺评论深入美育实践的学理可能、具体路径及存在的问题,考察其深入美育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7.
《论语》的哲学文本,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而且具有文学的审美性。历史、文学两种文化特质的融汇,同样体现在《论语》的人物品评之中。与此相应的是,《论语》人物品评的标准、体例及真实程度等体现出史学的范式,人物品评的语气、修辞等则体现出一种文学的范式,二者构成《论语》人物品评的双重范式,并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文本巨大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林漫森 《海外英语》2011,(9):393-395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basic problems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reflects on the phenomena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e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such as "Human Nature","the Nature of Beauty","Anti-alienation and Aesthetics" as well as "Overall Emancipation of Human Beings" to demonstrate that with its contemporary values.  相似文献   

19.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is one of the schools of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The scholars of the school hold the view that literature is a performative art and each reading is a performance,analogous to playing/singing a musical work,enacting a drama,etc.Literature exists only when it is read.They maintain that reading is a transction between the reader and the text,meaning is as dependent upon the reader as it is dependent upon the text.So there is no universal and absolute interpretation of a poem;rather,there can be several probable interpretations.According to their view-point,a literary text possesses no fixed and final meaning and value.Literary meaning and value are “transactional”,“dialogic”,crea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reader and the text.In this paper,the writer,with 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em The Road Not Taken by famous American poet Robert Frost,tries to demonstrate that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in a sense,is reasonable in proving that the reality of the text lies between the reader and the text and in the transaction,it is the readers who bring their world of experience to activate the 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