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村民委员会竞争性选举中,"贿选"现象愈演愈烈。农村选举中存在的"贿选"问题,妨碍了农村优秀人才的选拔,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村民主进程,已成为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一大障碍。"贿选"问题倘若处理不当,极易形成危害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村委会"贿选"主要有地域差异性、形式多样性、主体团队性、手段隐蔽性等特征,文章通过分析"贿选"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治理"贿选"的对策,认为从法律界定、理顺乡镇府与村委会关系、规范村委会民主选举程序等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有效遏制"贿选"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2.
殷殷 《考试周刊》2010,(57):30-31
农村的政治稳定是构建和谐新农村、顺利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却相对滞后。推进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村社区发展、保护村民自治主体的自主性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第四届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呈现了与往届不同的新趋势,包括民主化、现代化的选举方式、选举策略和竞选理念,是真正意义上的“海选”,反映了我国农村基层自治与民主发展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开始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村民自治,作为村民自治基础的村委会选举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在现行的村委会选举活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由此,党和政府要统筹考虑,全盘规划,从宏观制度层面对村民自治特别是村委会直选进行引导,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5.
《村委会组织法》颁行后 ,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对社会、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局部范围看 ,该法的实施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其中村委会与村民、村委会与基层人民政府、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三者之间关系应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以维护、保障、促进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村民自治实施以来 ,农村的社会民主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然而 ,乡镇政府对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委会的权力渗透和扩张严重地制约了村民自治 ,阻碍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因此 ,必须实现乡镇政府从领导职能向指导职能的转变 ,应通过加强对乡镇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 ,明确乡镇政府的管理权限 ,改革对乡镇政府政绩考核办法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村委会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由于选举制度规则与程序本身的缺陷,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及部分选民在选举中存在消极选举心理,导致村委会直选中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和提高村民民主素质来提升选举质量,以推进农村的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候选人规定高于一般选举人的资格条件,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宪法所规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分离、相统一原则的适用范围为县乡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规定高于村委会选举一般选民的资格条件并不违宪。在法规中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规定高于村委会选举一般选民的资格条件,不仅不与民主和村民自治的原则相矛盾,而且是使农村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县乡人大与村委会不同,对县乡人大代表候选人和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的要求也应不同。现行省级法规大多只是从积极的肯定的方面规定了村委会成员的资格条件,指标不具体,缺乏硬约束,无法或不太好进行资格审查,应着重从消极的否定的方面规定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的限制性资格条件。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村民自治从20世纪80年代产生到现在的蓬勃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政府主导走向群众自主、由形式民主走向实质民主的发展过程。发展和完善村民自治,是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梳理十年来学术界关于村民自治的内涵、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完善村民自治的研究等基本问题的研究成果,为村民自治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村委会选举的相关法律制度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由于现行的农村民主选举制度的历史还很短,缺乏历史和文化的根基,各项制度和法规还不健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就村委会选举发展中暴露的法律制度不足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健全和完善我国村委会选举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温州市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的存在,直接影响基层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通过对温州市10个村村级民主自治中的贿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存在法律制度滞后、监督机制缺失、经济利益驱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政府不仅要在政治意识、法制观念等方面加强对村民的教育,而且还要在制度建设方面采取相应举措防范和遏制贿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出现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乡政与村治、村治机关与村民等一系列的矛盾。村民自治的家族化倾向也开始出现。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出现,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历史原因。也有村治机关自身的原因。从法律上界定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乡政与村治的权力界限,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等是消除这些矛盾,实现农村民主政治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实现直接民主的基本制度。课题组对河北省邯郸、保定、唐山等地区部分农村村民自治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存在着村民自治权与国家基层政权之间的矛盾,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关系不顺畅,村民自治权异化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河北邯郸武安市农村“一制三化”的成功经验,认为完善选举制度,理顺两委关系,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是农村实现直接民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浙江省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表现在村民民主意识的普遍增强、村党员干部素质明显提高、选举程序逐步走向正规化、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等方面,但在选举工作、村民参与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提高村民素质和完善民主制度,从而实现和谐农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笔者2005年7—8月在西藏自治区达孜县、堆龙德庆县和尼木县农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对1999年以来西藏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对若干案例的分析表明,1999年以来,西藏农村村民自治实践在法制体系上更加完备,农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和实际能力增强,新老班子权力交接更加规范有序,新型能人的崛起使西藏农村基层治理精英的类型发生了明显转变,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的协调有利于农村和谐稳定。西藏农村村民自治的新发展对西藏政治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村民自治30多年的实践表明农村村民自治是符合国情的基层民主制度,但实践中已日益突显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民主选举之后如何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可以称为是“后选举治理”问题。本文拟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角度出发.纵览农村村民自治发展历程,分析目前农村村民自治的基本现状和面临的困境。诸如村务行政化趋向、宗派化问题和载体缺失问题,以求尝试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大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在农村基层的有效实现形式。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指广大村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综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和现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基本形成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追求和努力的方向之一,其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村基层执政能力,增强广大村民的民主意识,并在农村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围。由于受封建落后思想、部分农民党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及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不强的影响,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对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加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农村基层党内民主长效机制,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村民自治 ,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伟大创造。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起 ,村民自治以村民委员会选举为基本形式 ,在中国农村逐步得到令人振奋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村民自治以完整的法定内涵。全面推进村民自治 ,制度建设是根本。重点是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制度 ,以村民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 ,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会管理从传统社会到转型期社会,其管理主体、性质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后,村民自治使村级组织不再是政权组织,而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霍山县落儿岭村为例分析得出,农村社会管理有两方面途径:一个是切实贯彻村民自治制度,强化农村正式组织即村党委和村委会的管理;另一个是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即村民自治对农村社会管理的作用。一个强有力的农村正式组织需要从几个方面建立,即发展村级经济重塑农村正式组织的权威,村级社会管理需要精英治理,村级社会管理需要制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