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9,(48):4-5
华裔文学能被美国主流文化所接受,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功不可没,在其处女作《女勇士》中运用了北朝诗歌《木兰诗》中"花木兰"这一形象,并将此故事进行了改写。然而,两部作品迥异的时代背景却赋予了木兰不同的性格特点,文化影响文学形象的塑造,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对木兰形象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木兰"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长期的冲突、磨合之后最终走向融合,从而为这个艺术形象增添了新的意义与内涵。  相似文献   

2.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及教参关于木兰形象的定位,认为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笔者对此不能苟同。笔者认为:与其说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还不如说是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孝女。首先,从《木兰诗》的产生背景来看,孝道思想的失落是再造孝女形象的创作动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中的杰出代表,最早见于南朝陈代释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据此推算其产生的时代不晚于陈代。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佛教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原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孝道”思想被大大地削弱。许多人由于受佛…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又名《木兰词》、《木兰歌》,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也收有此诗,这首诗大约产生在北朝后期.当时我国北方各民族正混战割据,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国家.北魏为同柔然族作战,在北边设镇御敌.频繁的战事、长期的战乱锻炼了人们的勇武性格.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了《木兰诗》这首杰出的民歌,出现了木兰这一千古流传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邢旺昌 《现代语文》2007,(7):104-104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木兰诗》中的木兰、《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多见的光辉的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除了蕴涵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之外,还表达了古代人民群众对女性性格理想化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  相似文献   

6.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自从产生起至今,花木兰的动人事迹,以及她的光辉形象便广为世人代代流传称颂。在漫长的文学历史长河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对木兰形象的看法也有所不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及教参关于木兰形象的定位,以为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笔者对此不能苟同。笔者认为:与其说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还不如说是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孝女。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情节完整,它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有时“惜墨似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它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刻画木兰心理,塑造性格鲜明而又有血有肉的木兰形象。正是因为木兰既有英雄之气,又有儿女之情,才使得这一形象更为鲜活、丰满。它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使用了民歌中常用的一问一答、连锁、排比、重叠等手法,语言也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8.
张助良 《成才之路》2010,(36):I0008-I0009
《木兰诗》历代被奉为经典之作,本人主要从国家意识、战争罪恶、家庭责任和人性本真之间的关系出发来探讨木兰这一形象的人生追求和命运选择的必然性。即战争的罪恶使木兰选择了替父从军;大智大勇使木兰放弃了荣利;人性的本真使木兰选择了回家。  相似文献   

9.
电影《花木兰》通过对《木兰诗》的现代改写,呈现出新的历史语境下想象战争和爱情的独特方式,从而完成了对木兰故事从喜剧到悲剧的现代重构。木兰形象的再解读和不断重构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人们理解和诠释现实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0.
张雪 《天中学刊》2014,29(6):16-19
木兰故事中的孝文化主题是木兰形象成为文学文化史上典范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木兰故事在千余年的流变中一个始终较为稳定的主题.从北朝的《木兰诗》到清代各种小说戏曲,历代叙述者们都试图采取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阐释木兰的孝行.从孝文化的角度关注木兰故事,分析其生成、发展、兴盛的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对于木兰故事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间剪纸艺术与民族民间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剪纸艺术是由远古岩画及古代民间工艺制作装饰纹样中脱变出来的轻软媒体艺术,是在各民族习俗文化中普遍应用并逐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它制作方法的简捷和特殊的镂空技术,又为后世的民族民间工艺装饰服务。其装饰应用的功能始终与民间工艺制作保持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试论当代民间信仰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传统的民俗文化正经历着剧烈的变迁,许多民俗文化现象以极快的速度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民间信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复兴的现象。新的历史时期,民间信仰出现了时代性的变化:个性化神灵的锐减;普世化;市场经济行为的大量渗入。民间信仰的当代变迁符合民俗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复兴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它为文化特性的保持提供一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莫言深受民间文化形态的影响,并以此作为自己小说之源。他的小说以民间话语叙述“藏污纳垢”的民间社会生活,高扬原始生命强力,自由自在的个性生命。这种民间文化精神的精华对现代人现代精神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梅山文化,是保存于湖南中部的一种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古老的历史赋予了梅山民族民间舞蹈多姿多样的风格和特点。在梅山地区流传极广的舞蹈品种有花鼓戏、龙舞、狮舞、灯舞,祭祀性摊戏舞等五大种,呈现出时间性、多民族糅合、戏曲性、舞蹈和武术相互融合等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破坏。保护不同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国际关注的问题。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不是标本式的记录与保存,而是要激发民族文化内在的活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开发相关文化产业等多种方式,来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其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6.
民俗语汇是语言系统中直接与风俗文化密切相关的部分,是民俗事象的最活跃也是最典型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是考察、研究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携带着深层文化讯息的语料实证。开展民俗语汇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应该成为民俗调查和地方舆情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之一,它对于制定社会发展战略、辨风正俗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城县龙富村位于云南省中、老、越三国交界处,这个哈尼族村落在近20年时间经历了橡胶种植、边境管理、基督教等带来的剧烈文化变迁。时间民俗的变化触及了这个哈尼族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通过民俗学时间研究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揭示了龙富村的时间观念、时间制度、生活节奏如何作用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文化调适。在稻作生计模式向橡胶种植转型的过程中,时间民俗文化经历了瓦解、失忆、并置与涵化的过程。跨境族群和生计改变的特殊现实,迫使龙富村哈尼族的岁时节日、历史记忆、生活作息形成一张新的民俗时间表,也透露出哈尼族村落文化变迁的内在时间机制。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的“历史母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DNA”。但是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淡化。为此,可以采取营造校园民俗文化氛围、实施民俗校本课程开发和开展民俗文化实践活动等途径和手段,将传统文化的“历史母体”融入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民歌是民俗的重要载体,民俗又是民歌的物质依托。本文从分析河曲民歌入手,透视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双重浸润下的河曲独特的人文地理,通过解读其中蕴含的民俗事象,以便更清晰地了解其产生的生态环境和历史背景,为进一步研究其艺术特点和功能价值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学界流行把中国文化三分为官方主流文化、民间大众文化和学界精英文 化,这种分类法在概念与逻辑上均有不完善之处,因为它同时包容了两种分类标准,易于造成混乱,因而不宜采纳。同时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这两个概念在讨论中也应该有所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