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语文教学本应是"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活动。然而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不注重挖掘语文的人文内涵,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成了教参搬家,备教参,写教参,讲教参,唯教参之命是从。这样的语文教学,扼杀了多少思维,埋没了多少创造,真是出力不讨好。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让语文课焕发生机,充满乐趣,从而使语文课堂优质高效?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有了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本应是"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活动。然而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不注重挖掘语文的人文内涵,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成了教参搬家,备教参,写教参,讲教参,唯教参之命是从。这样的语文教学,扼杀了多少思维,埋没了多少创造,真是出力不讨好。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让语文课焕发生机,充满乐趣,从而使语文课堂优质高效?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有了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改革,首先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改革。多年来被人们尖锐批评的“少、慢、差、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阅读教学的僵化造成的。造成这种僵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及学生的阅读主体性的丢失则是症结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唯《教参》之马首是瞻,学生在学习中唯教师之分析是听,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参考书(以下称“教参”)对语文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广大语文教师依靠这一“拐杖”,在语文教学园地里辛勤地耕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对待语文教参上,目前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教师不钻研教材,不研究教学对象,照抄教参上现成的答案,照搬教参上现成的教学模式,消极依赖教参;有的教师则盲目迷信教参,认为凡是教参上的东西都是天经地义的东两,学生要是敢怀疑或提出异议,教师便斥之为异端邪说。这些现象的实质是,教师没有了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教学了,这无疑给语文教学带…  相似文献   

5.
《教参》误区——《教参》不应成为教师教学的拐杖,而应成为教学的“指南针”《教参》是语文教师的主要参考书,它可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大纲》的内容,熟练掌握和驾驭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正因如此,《教参》也就成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拐杖。但我们知道,《教参》对一篇课文的分析主要是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层次、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等内容,这些知识点无疑也是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许多教师也惯于讲这些知识,一是讲起来方便自如,二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流行着一本教学参考书,即教参。教学参考书,本是配合教材或课本的,即有为教学提供参考之义。但语文教参,却成了许多教师手上的法宝,过于依赖。严重的,可以说脱开了教参就不会教。  相似文献   

7.
高萍 《湖北教育》2004,(9):47-49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改革,首先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改革。多年来被人们尖锐批评的"少、慢、差、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阅读教学的僵化造成的。造成这种僵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及学生的阅读主体性的丢失则是症结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唯《教参》  相似文献   

9.
备课,教参为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但过分依赖教参,教师缺少自我阅读的真实体验,跳不出别人理解的圈子,教学就会丢失自我。课堂成了教参知识贩卖的场所,教师养成了思考的惰性,教学的有效性可想而知。因此,语文教师不妨尝试抛开教参及教辅用书的"裸备"。一.遵循阅读的认知规律,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备课时,教师遵循学生阅读规律,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跪着的教师     
陈海光 《师道》2004,(8):9-10
一、跪在教参上 毋庸讳言,教参已经成了许多教师的左膀右臂。究其原因,一是教师不会思考,二是教师懒于思考。从深层分析,其直接根源是长期的被动的应试教育,导致思考能力与独立精神的退化,使教参成了保姆,喂养着所谓的教学。更可怕的是新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依赖教参特别严重,缺了它似乎寸步难行。按常理,他们刚毕业,富有创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语文阅读解决的是语文水平的输入问题,那么作文则是解决语文水平的输出问题。由于教育体制、教学习惯等多种因素.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瓶颈。教师付出多收获少,学生投入多回报少.师生对作文越来越不感兴趣.作文课成了教师最怕上的课.写作文成了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头疼的事。  相似文献   

12.
裘永红 《江西教育》2003,(17):26-27
教参,顾名思义是教学参考书,是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参考的。可以说,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涯,一直从未离开过教参。长期以来,教参确实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一个不出场的却又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编语文教参的初衷,当然是为了方便教师备课。因为任何一位教师的知识面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教参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诸如课文分析,课文作者的生活环境、写作背景、生平遭际和命运、主要作品、前人对该作品的研究以及教学中可能用得到的文字图表等资料。也就是说,教参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集中地提供了教学的背景性资料,这…  相似文献   

13.
一、语文教师导读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读”未能为“写”起到多大作用。多年来,我们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就是将一篇篇生动、丰满的文章按照考点肢解成一道道练习题,并且强调,某某处是考试重点。于是,阅读教学成了习题演练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会解答习题外,很少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从课文中领略美感。在分析、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参的奴隶,教师做了教参和学生之间的传声筒。学生跟着教师转,成了懒于思考的奴隶。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激情和创造性。教师要补充一些课外美文,就意味着完不成规…  相似文献   

14.
教参,顾名思义是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参考的。可以说,大部分语文教师(其它学科教师也大致如此)的教学生涯,从未离开过教参。长期以来,教参确实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一个不出场的却又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教参”领我入门编语文教参的初衷,当然是为了方便教师备课。任何一位教师的知识面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教参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诸如课文分析,课文作者的生活环境、写作背景、生平遭际和命运、主要作品、前人对该作品的研究以及教学中可能用得到的文字图表等资料。也就是说,教参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集中地提供…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备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既定的语文教学具体内容的制约下,教师对教材、学生、教法等各种教学要素整体认识和综合处理的过程。回首往昔,我们教授的语文课的所有知识来源于教材,六册教材和教参成了我们备课的法宝,客观上纸质的书籍给我们查找资料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偷懒情绪的支配下,我们奉教学大纲为圭臬,教师只是钻研教材,把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最近笔者接连听了几堂语文公开课。尽管这些公开课上得很花哨,但我总觉得有些什么不对劲,有很大“作秀”的成分,没有做到真正的启发式教学。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老师设框框,学生套框框”的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别看语文执教者们用尽了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却始终没改变老师背教参,念教参,学生记标准答案,套标准答案这一轮回。老师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小,思考时间少,束缚了教学的活力。从小学到高中的课堂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老师那种浓浓的念教参,背教参,用教参所告诉的一切束缚学生思维的味道。甚至有些老师战战兢兢,恐…  相似文献   

17.
“教参”顾名思意,是教学的参考资料,是对教课书起辅助作用的。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参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和学生起到了束缚作用,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本文对语文教参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一些看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农村学校不少语文教师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教学观念陈旧、封闭,突出表现在:一篇课文只有一个中心意思,不符合教参答案的就要判错,对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是很不适应新课标语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19.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教材之于教学,犹如布料之于裁缝,仅是一种可供运用的材料和依据。教材为我教,而不是我教教材。教师应当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可以变更教材体系,可以增删教材内容,可以调整教学重点,可以自编教材,尤其是对待“教参”,更应持灵活态度。但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却对教材、“教参”之类的东西过于盲从,甚至成了教材、“教参”的奴隶。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题为《行道树》的散文。作者是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凤。课文的大意是: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的家在山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