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革命文学”对五四文学的批判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中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终止,持续数年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这种转变,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化的重要环节,它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革命文学”的性质及其与五四文学的关系问题并未被正确认识,这也影响了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段历史重新考察、重新评价。按照流行的观点,“革命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延续和深入发展,二者根本上是“致的。至于“文学革命”对五四文学思想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鲁迅、茅盾等)的批判,也只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缺点、局限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的话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即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在这近百年的时间时,中国文学既创造了它辉煌的伟大成就,也留下了许多极为深刻的经验教训。但从总体而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处于走向世界现代文学体系过程中的转型期。我们还远没有“现代”,我们现在所谈到的“现代”,只是时间上的意义;我们仍就在挣扎着告别古典主义的时代,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坚信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学,必将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文学,是世界现代文学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为了这一时刻的到来,我们发起这次讨论,准备用一年的时间,来充分展现我们不安分…  相似文献   

3.
贵池傩与社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祭是最古老的土地之祀,傩戏的最初起源也是官方的“宫廷傩”,两者在从官方进入民间以后内容及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祭祀仪式的演变可见中国传统的民间社会、文化整合的轨迹,官方“大传统”与民间“小传统”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性质与意义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的论点是: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思考与成型是在1985年,二十世纪尚有十五年的文学现象没有被这一概念所涵括,更何这十五年中的沧桑巨变;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论证过程存在一个盲区:对百年文学发展的各种力量的横向关联注意不够,非主流文学现象的论述空缺被虚假叙事敷衍;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在理论观念上是保守的,这种曾经成为时尚的话语逐渐向着保守方向蜕变,已经对学界发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是现当代文学重大命题的一个理论浓缩,90年代“现代性”视角的引入使它受到了系统批判。但这种批判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二者在方法论上有一致性,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应简单否定,而应该坚持历史批判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可以不断开拓和深化的研究课题,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与论述。五四女作家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过滤就表现出她们的独特性。把她们置于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下,分析她们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历史渊源、基督教文化在她们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和这种宗教情愫对五四女性文学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发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她们的创作个性和拓展女性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走出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二十世纪即将逝去,二十一世纪就要来临之际,回顾中国文学的百年行程,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足迹,就是挣脱理性主义羁绊,走出古典主义(包括新古典主义)藩篱。二十世纪前的中国文学,基本上属于古典主义传统。古典主义是古典时代的文学思潮,其基本特征是遵从理性,讲求规范,体现了个性未获充分发展的古典时代的审美理想。欧洲文学的古典主义传统发端于古希腊、罗马文学,但它并未形成确定的文学规范,“三一律”等其实是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者加之于它的。中国文学自汉、唐以来,就形成了古典主义传统(其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它在中…  相似文献   

8.
培育法制观念相对于整个法制工程而言是先导性和基础性的工作。西方法治思想源远流长,而中国人治思想极为丰富。当前中国官方和民间存在着法制观念的诸多障碍:官方视法律为管制民众的工具,持片面的“秩序观”,对法制采取“机会主义”和“便利”态度,盛行官场“潜规则”;民间“情”重于“法“,迷信“关系”,缺乏权利观念和争讼意识。官方和民间的观念障碍又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培育法制观念既是渐进的,又是紧迫的。  相似文献   

9.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对“文学地域(地理)学”的研究就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视线。杨义呼吁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吴福辉勾勒出“京海冲突构造”,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多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近些年来,都市文学的崛起又已然成为世纪之交中国大陆文学最为绮丽耀眼的一道风景,并且愈来愈显示出它的辉煌前途。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五四文学为开端的,所谓“五四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起始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而终于1927年,大约有十年的时间。作为现代文学史的开端,许多文学史家都给予它极高的评价,而对五四文学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却少有论述,然这功利主义的倾向却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1.
文学流派研究的新视角──袁进《鸳鸯蝴蝶派》评析尹建民8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现代文学体系的深入探讨和“重写文学史”的呼唤,出现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样一个崭新的文学史概念,它打破了传统的近代、现代、当代三段式文学分期模式,从而带动了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40年代到文革是官方权力话语对民间文化形态不断侵犯的时期而接下来80年代一些作家的创作则提供了文学重返民间的新信息,汪曾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汪曾祺80年代的小说,以贴近民间的创作态度描绘出了丰富而复杂的民间生活面貌,挖掘出掩藏在日常生活表面之下的更深导的民间生存原则,在文学“回归民间”中具有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精心结撰中的《农村题材小说综论——二十世纪中国农村小说反思》一书的第五章。全书共八章,二十余万字。它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眼光,把现、当代文学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宏观考察了“五四”迄今农村题材小说的流变及其成败得失。这是一次大胆而富于创造性的尝试。为满足读者先睹为快的愿望,并引起对此书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征得作者同意,节选了其中的第五章,经过压缩,分两期予以刊布。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本刊曾于199今年第4斯。95年第1期选载过钱理群、吴晓东两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略》之第一、二章文学的转型。五四新文化运动;第四章战争年代,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现根据读者的要求、本刊将继续刊登余下的三章,即“建立规范”、“歌颂与放逐”、“文学一、京派与海派1934年1月10日,小说家沈从文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由此引发了一场被人们称为“京派”与“海派”的论争。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统一中国以后,继续推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工业生产从一个非常低的基础上稳步上升,以…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末以来,作为对先锋文学脱离广大读者群的一个修正,文学走入“民间”的呼声愈来愈高。于是有人断言,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文学的主流方向应是“民间化”。但“民间”本是一个历史性的能指,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区域和生态群落就意味着不同的所指定位。文学写作切入“民间”并非今日独有。民间文学的源远流长,不仅意味着“民间”意识历史本位的确定,也同时意味着“民间”写作对作家的强烈统摄。它作为一种成功的传统,无声地召唤着后继作家的融入。“民间”,就其本意来讲并不一定意味着对主流话语的对抗。文学走入“民间”,也并…  相似文献   

16.
<正> 五四时期,“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这百多年来在西欧活动过了的文学倾向也纷至沓来地流入到中国。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新古典主义,甚至表现派,未来派等尚未成熟的倾向都在这五年间在中国文学史上露过一下面目。”而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中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它在五四时期和三十年代形成两次“涨潮”。  相似文献   

17.
“解构”是一种颠覆等级、秩序、本质的方法,它强调反权威、反传统。“解构”不仅是女性主义用于颠覆男权社会的一种手段,也成为当下文学的写作策略,作家们逐步地颠覆现实生活中的崇高感,暴露人性的真相。本文以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实践为例,对亲情中最基本的母爱与父子关系的变化稍作梳理,探究文学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花城》杂志,从1979年创刊至今,已历时25年。25年来,《花城》立足广东,影响全国.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收获》、《十月》、《当代》一道并列为中国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所刊发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期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成就,并籍此为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异的贡献。在今天的中国文学期刊之林中,《花城》以其先锋和多元性深得读者喜爱。《花城》在先锋文学阵地上的坚守是推动中国文学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19.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判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20.
童话是很受儿童欢迎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的比重较大。童话来源于民间,它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所以也可以称为“民间童话”(包括作家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的基础上加工改写的“民间童话”)。逐渐地,作家吸取民间童话的优点,创作了新的“文学童话”。到近代,作家为了给儿童一些科学知识,激发儿童攻下科学堡垒的兴趣,又创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