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夏宇 《高中生》2011,(3):50-50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同学学习极其用功,在学校学,回家也学,不时还熬熬夜,也做了很多习题.但成绩总上不去。本来.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付出得越多回报就应该越多,这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  相似文献   

2.
我们有时讽刺一个人浅薄无知时会说他“不知道天高地厚”,其实, “天高地厚”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人类现在依然不知道宇宙有多大,对于“地厚”的准确了解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勤奋人生     
安武林 《小读者》2011,(5):22-22
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都几乎做着同一件事:天刚刚放亮.他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这个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曾经潦倒得连电话费都交不起,电话公司因此而掐断了他的电话线。  相似文献   

4.
相传,有一个牧民临终前对他的三个儿子说:“我有17匹马留给你们三个人,老大得一半,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但是不能把马宰了来分.”说完这些话。老人就去世了.兄弟三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分法.他们聪明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5.
爱,我们不知道。不知道,才爱得更狂烈。这里说的是你知道的事,却也是你不知道的爱。不知道,我们还会去爱,但知道了,我们会爱得更好。你知道,请你也让他知道。孤独的人,喜欢看天上的星星他/她相信,此时此刻也在看星星的那个人,也许就是生命中的唯一。不止一个人对他/她说,同一个星空下,会有一个同样等待他/她的人。他们像遗落在两个角落的星星,在同一片黑暗中坠落,是为了在同一个时刻相遇。  相似文献   

6.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得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十分重视知识  相似文献   

7.
把握现在     
古时候,有一个日理万机的国王。有一天他忽然想知道这三个问题:什么是最重要的时候,谁是最重要的人,和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他让全国的人民解答这三个问题.没有一个人能够答得让他满意。  相似文献   

8.
张萍 《教师》2008,(24):111-111
有人打过这样—个比方:“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这个圆由问号组成,问号越多,则圆周越长,圆面积越大,意味着人的知识越多。”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以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新精神的萌芽。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  相似文献   

9.
沙田雨露     
世界就像一面镜子.走的地方越多见识得越多.就更能放映出真实的你的不同侧面。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你通过做不同的事。有成功有失败.最后找到的是一个真实的自己。——杨澜说.也许你会遇到不少打击.但这却是你人生成功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父与子     
《万象》上有篇文章《寂寞的打锣人》,写的是台湾作家“黄春明的乡土历程”,作者尉天骢亦为台湾乡土作家,且与黄春明为五十年的老友,文章自然就写得亲切有味。其中有一节我最喜欢,写黄春明和他儿子的事:他的朋友,有很多不知道他有糖尿病,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越多.在学习中越聪明.眼睛越明,记忆力越敏锐。要培养孩子自己的能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但日前英语课上,大部分都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提问。  相似文献   

12.
孔令东 《教师博览》2005,(11):22-22
去年12月3日,数学大师陈省身逝世,走完了93岁的人生。我从纪念他的章中知道,他有一信条:“一生只做一件事。”他时人说.自己只会做一件事,就是数学。他爱数学,有一个原因是。数学简单,只要一张白纸和一枝铅笔就行。他说他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处理这些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学习随感录     
俄国作家托尔斯太曾把一个人比做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这就告诫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才能,要谦虚。一个人本事再大,但如果自恃高明,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那他就必然脱离群众,到头来是没有不跌交子的。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也是这样,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在学习的征途上,谁如果自满自足,停顿起来,不求进取,那他就必然倒退、落后。这种人缺乏自知之明,陶醉于自己的已知,拒绝了解和虚心学习自己尚且无知的东西。而“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相似文献   

14.
阅读有什么好处呢?有人总结:一个人阅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越聪明—以后在校的时间越长—获得的文凭越多—生活质量会越好—下一代的素养会越高。阅读不仅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能够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影响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育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假如一个老师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便得先激起他的注意,使他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  相似文献   

16.
夏秀火 《生活教育》2009,(11):17-18
21世纪的教育.应该打破书本的封闭,步向丰富而开放的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同时解决问题,由他者引导走向自决问题,“所以遇了一个问题。自己能够想法解决他,就长进了一层判断的经验。问题自决得越多,则经验越丰富。”依靠书本,但不能全依靠书本.还要把书本世界立体化。走向生活。以生活中具体的事为中心,具体的事是学生发展的平台,是生活教育的依托,以此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全面发展新人。  相似文献   

1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理想让人印象深刻。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他的期望:“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相似文献   

18.
明朝有位叫张岱的人,在注《论语》“石门章”的时候,曾把人分为三种:愚人、贤人、圣人。他说:懵懵懂懂,没有认识到一定的事难以做就去做,是愚人;精明洞察,知道一定的事难以做到就罢手不做,是贤人;大智大愚,知道一定的事难以做到而毅然去做,是圣人。这里,张岱所说的愚人暂且置之不谈,而他所说的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贤人”,  相似文献   

19.
把握现在     
古时候,有一个日理万机的国王。有一天他忽然想弄明白这三个问题:什么是最重要的时候、最重要的人和最重要的事?他把这三个问题请全国的人解答,没有一个人能够答得让他满意。后来,他微服出访,去问一个隐士。这个隐士正在田里耕种,国王也就帮他种田,并且把三个问题说了几遍。隐士只是不答。  相似文献   

20.
过程     
※已知※那是一个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普通人。※求※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没人能知道将来的事,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其实也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