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陈情表》之所以能传诵千年,至今仍感人至深,关键在于李密将“情”和“理”进行了有机结合,情中见理.理中含情。本文对《陈情表》的说服艺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一《陈情表》乃李密传世之作,百代名篇。人教版语文课本将其归录于高中必修五之"抒情散文"单元,教参以"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作为教学重点。此论自有其历史的可接受性,然窃以为,为达成此教学目标,更当设置"儒者的陈请智慧"作为另一个相应的教学重点。愚意陈于《陈情表》系列论文之《〈陈情表〉:儒者的陈请智慧》一文中。今续其文,再论儒者的言语人格。  相似文献   

3.
蓝海正 《现代语文》2011,(4):118-119
有人说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可见《陈情表》一文之感人,语文教科书把它安排在第三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目的让学生在精读之后充分感受文章丰富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正"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教学此文,绕不开这密布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浓云,又要挖掘李密为辞诏而陈情的言说艺术。此情我们如何去追忆?教学实践中又如何引导学生体悟李密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还是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本期镜头。一枝一叶总关情。《陈情表》是一篇情满笔端、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作者无论是诉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正>李密的《陈情表》幸运地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一篇佳作得以保全,而作者李密也以《陈情表》名传千古。这样的结局对李密来说,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李密写《陈情表》是迫不得已,他正处于忠孝两难、进退狼狈之境。李密向谁陈情呢?向晋武帝司马炎请求"辞不就职"。他"少仕伪朝(蜀国)",新朝——西晋建国后,地方官员"察臣孝廉""举臣秀才"、中央政府先以"郎中"后以"太子洗马"征召,李密都"辞不赴命"。不难  相似文献   

6.
<正>世人一般将《陈情表》定位为抒"孝情",其实绝非如此简单。《陈情表》"孝情"的背后是李密面对专制强权的痛苦灵魂的颤抖,此文折射出易代之际士人的心灵纠结。一、疑问:无一字虚言驾饰李密原为蜀汉郎官,蜀灭后沦为亡国之臣。司马炎废魏建晋,采取怀柔政策,笼络蜀汉旧臣,多次征召李密。李密以晋"以孝治天下"及祖母供养无主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文言文教学尤其如此,所以在教授李密的《陈情表》之前,笔者就确定了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力争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读出文章中的真情、真心、真意。初读,感其真情。《陈情表》文下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理解文章并不困难,因此,在学生结  相似文献   

8.
正李密《陈情表》授课伊始,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导课,而是在淡淡的古琴配曲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读了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我适时地引入了赵与时评价《陈情表》的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正当我要按部就班地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一位女生站了起来——  相似文献   

9.
<正>"苏轼曾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古文观止》认为《陈情表》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还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标题中又有一"情"字。这样看来,晋武帝是被《陈情表》感动了,才收回成命的。果真是这样吗?一、"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世说新语·贤媛》载:"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将《陈情表》《项脊轩志》《长亭送别》依次选入,并以"此情可待"名之。让人不由去思考一个问题:何情可待成追忆?《陈情表》之孝情,《项脊轩志》之亲情,《长亭送别》之爱情?前两篇中的情感,是否有交叉重复之嫌?《陈情表》究竟想陈何情,想表何意?他陈的情真的是他的真实感情吗?表的意又是否是他内心深埋的真实之意?南宋文学家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  相似文献   

11.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陈情表》以个人的遭遇、家境为基础,摆事实、讲道理,抒发对朝廷的"忠"情,对祖母的"孝"情,巧妙地完成了作者心灵的告白,终于使晋武帝"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文言文教学尤其如此,所以在教授李密的《陈情表》之前。笔者就确定了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力争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读出文章中的真情、真心、真意。  相似文献   

13.
晋人李密的《陈情表》,区区不足500言,但自其面世以来却久传不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真个是千古名文费思量!吟诵品读再三,笔者终于悟得该文是应了一句写作名言——情真自然成至文。《陈情表》中所陈的“情”,总括起来可归为两大类:一为“情况”,一为“情感”。作者叙写了哪些情况呢?一是自己少时孤苦无依,全靠祖母躬亲抚养而至  相似文献   

14.
<正>《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李善注《文选》:"言标著事序,使之明白,以晓主上,得尽其忠,曰表。"诸葛亮《出师表》和李密《陈情表》是魏晋时期最具魅力的两篇陈情之表,后人常以"忠""孝"释读之,其实,表忠心和述孝心都只是表面之情,作者衷心之情极为复杂。  相似文献   

15.
西晋散中,李密的《陈情表》以其情真意切,理情交融独放异彩,《陈情表》委婉诚挚,说理细腻有据,结构严谨,层次分析。  相似文献   

16.
《陈情表》是中学语文课文的传统篇目,之前的各种版本教材多已入选,最新统编本也不会"遗珠"(据网传的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目录,《陈情表》依旧位列于选择性必修目录中)。历来对《陈情表》的评价,大多着眼于"情"。如北宋李格非(李清照之父)认为,它的妙处在于"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南宋末年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评论,"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清人编选的《古文观止》评价其"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假饰",选注者把它的特点归结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清人林云铭《古文析义》评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琢,唯见天真烂漫"。  相似文献   

17.
<正>清人余诚在《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中评价李密的《陈情表》:"层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情至性之文,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雅,更极尽结构之妙。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苦心,而得此文之益。"《陈情表》中李密抓住晋武帝的心理,着力描写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情、被征召后左右为难、忠孝难以兼顾的狼狈处境,动之以情,晓之以  相似文献   

18.
苏轼曾说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此言虽不无偏颇 ,但也可谓一语中的 :他认为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孝”字 ,动人心魄的也是一个“孝”字。而在我看来 ,《陈情表》的最成功之处乃是它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 ,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 ,冒着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 ,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 ,而答应了他奉养祖母的请求的呢 ?一、感皇恩浩荡 ,敬之以词。《陈情表》全文4 75字 ,从“臣密言”到“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共用了 2 9个“臣”字 ,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的两个“臣”字是指朝臣外…  相似文献   

19.
<正>《陈情表》是百代名篇,人教社将其归录于高中必修五之"抒情散文"单元。教参以"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作为教学重点。为了此教学重点的落实,须设置"儒者的陈请智慧(策略)"作为另一个相应的教学重点。要真正赏读此文,我们是不能不了解儒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其"儒者的陈请智慧(策略)"主要表现在:①处理"忠孝困境"的政治智慧;②安排"情理关系"的言说策略。一、人教版:教参教学重点设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陈情表》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历来对《陈情表》的评价,大多着眼于"情"。如北宋李格非(李清照之父)认为,它的妙处在于"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南宋末年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评论,"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清人编选的《古文观止》评价其"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假饰",选注者把它的特点归结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清人林云铭《古文析义》评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琢,唯见天真烂漫"。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也大都因袭这些旧说,将感情作为教学的重点,认同所谓"至性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