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托达罗模型对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MichaelP.Todro)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结果不仅使城市失业人口大量增加,而且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应该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与托达罗模型极为吻合,用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城市化水平严重落后于工业化水平,这不仅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对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产生了不利影响。实际上,托达罗模型在理论和实践上是有其自身缺陷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对于提高我国人力资本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下农民工迁移行为及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达罗建立的人口流动新古典迁移模型为农业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农村向城市人口转化问题提供了一个标准的研究范式,但是这个范式没有将农村人口的流动置于当前二元社会保障制度背景之下进行分析,因而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大量出现的解释存在着许多缺陷.本文通过引入农民工面临的制度歧视所带来的成本,修正了托达罗模型.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当前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对农村人口的迁移决策行为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修正模型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托达罗认为,一个农业劳动力是否迁入城市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且还决定于城市就业率或失业率。就我国当前情况来说,应注意把握在产业结构选择上优先发展联系效应强的产业特别是后向联系效应大的产业;应促进人口、信息、技术等要素与产业链在地域上的集聚;增加城市就业机会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发展第三产业:应高度重视未来农村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城市部门劳动需求结构的对接。  相似文献   

4.
从变量的修正补充、模型的应用拓展及政策实践几个方面对托达罗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述评,指出现有文献存在一些问题:如使用同一模型解释永久、非永久迁移两种行为决策的不足和引入的非经济收益或成本无法量化。针对我国市民化两阶段特征,指出"农民—农民工"转换阶段为个体短期迁移决策,主要依据城乡预期收入差异,适合运用托达罗模型原型;而"农民工—市民"转换阶段为家庭长期定居决策,主要依据家庭城乡预期净收益差异,且更为重视非经济收益和成本,适合运用拓展的托达罗模型。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发生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迁移现象。不同的制度安排形成不同的迁移特征。我国改革开放前,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和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实施,严重阻碍着人口的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处于停滞和扭曲状态;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改革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规模。  相似文献   

6.
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劳动力转移等劳动力转移模型进行了评析和对比,对西方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切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提出各种模型对我国现阶段劳动力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核心。通过对托达罗模型的分析,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问题,指出托达罗模型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最后得出结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是我国当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确出路。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国情,考虑到中国人口在城市、城镇和农村之间的迁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口发展模型,对中国未来人口增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及分析托达罗预期收入模型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农村富余劳动力乡城流动过程中收入偏低的制约因素,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了提高其收入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劳动力迁移模型在我国应用的研究做了综述并探讨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解释我国劳动力转移中的限制因素,如生活费用差距、户籍政策限制,然后根据这些限制对托达罗模型做了进一步拓展与修正,加入了生活成本变量,提出了诸如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胡昌富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3):10-12,2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人力资本障碍和体制障碍是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社会民间组织的作用,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稳步转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揭示了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着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随着这个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供大于求将会逐步转向供求平衡,出现被人们称为"刘易斯拐点"。城乡劳动力的比较利益就会趋于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就会向一元经济转化。其着眼点在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舒尔茨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民福利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动力大量过剩,而是由于受教育机会少,受教育程度低,即人力资本投资少。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福利低的问题,就必须加大对农民的教育投入,使农民与市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均衡化。一旦农民的智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就有条件向生产广度深度进军,创造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实现由穷向富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3.
深化农村职教改革满足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需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是农民易于接受的转移方式,而且对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缓解城市过度膨胀的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急需深化改革,优化办学理念,强化培训功能,调整供给内容,加大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4.
城乡差距和国家的政策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从黄冈市部分农户的实证调查证实了转移出的是相对优质的劳动力,而留守在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劳动力却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这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提高农村中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任少雄  王涛  廖平  李仕成 《成人教育》2011,31(11):47-48
提高农民文化与科技素质是实现四川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农民接受农业科技和劳动技能培训难度大、农民教育培训任务迫切而艰巨的现实,各级政府、各部门、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探索当前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了解和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探索一条切实有效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城乡二元产业结构,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条重要途径便是强化城乡产业联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工业化、现代化。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为农村农副产品规模化经营提供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工业化、现代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枢纽。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经济相互促进,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根本。老河口市和襄阳县依托农产品、自然资源和农村劳动力优势,形成以农副产品和资源加工、贸易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以农兴镇、以镇促农,实现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性别歧视、相貌歧视、户籍歧视、疾病歧视甚至学历歧视、方言歧视等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过剩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原因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而导致的,为此需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与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不公平的城乡教育体系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化的顺利成长。“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将使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一道公平地享受国民教育,必将有利于改观农村教师目前处于专业化相对不利的弱势地位,体现出有利于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社会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