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高校教育环境是构建良好校园、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条件。高校教育环境的构建不仅需要学校内部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和各个家庭的大力支持。从教师教育环境、学生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三个层面梳理高校教育环境,最终重新规范高校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
赵静  章辉  付媛 《教育探索》2012,(4):99-100
高校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高校环境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从事有益于环境的行为.实施高校环境教育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高校可以通过将环境教育纳入高校教育计划之中、开展渗透式教学、组织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以及建设师资队伍等方式实施高校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3.
李伟 《林区教学》2010,(9):94-96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必然涉及环境教育,而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必须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保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地球村”的观念,培养学生的人类之爱,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建设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担负着多方位培养学生多方面知识、能力、素质、意识的任务,环境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环境行为习惯和一定的环境保护能力。因此决不能靠简单的强制和空洞的说教,而要以学生为中心,把环境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去。环境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过程,与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关系,要搞好环境教育,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仅仅从环境本身抓起,还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爱心和责任感。而环境教育更会净化学生的心灵,锻炼他们的能力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写…  相似文献   

5.
一、目前农村环境与环境教育状况 在现行的新课标中,地理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 也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环保教育。多年来,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环境教育的渗透,致使环境教育在不少学校中、不少学科中都是空白的。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刻不容缓。环境教育不是孤立的板块,它既融于课堂教学中,又融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翔 《教育探索》2008,(8):121-12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环境建设:要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优化学校教育环境;要帮助家长树立创造健康家庭教育环境的意识,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要通过教育、疏导,减弱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优化社会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7.
环境伦理教育是当前社会重要的德育教育和环境教育,旅游高职学生具有独特的从业特征,尽早展开旅游高职学生的环境伦理教育,于学生个人、旅游行业、整个社会和环境,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笔者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出发,提出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时要注意使学生树立环境资源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利用地理与环境有关的各种节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这是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朱志永 《考试周刊》2010,(44):168-169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与自然和谐地相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教学研究表明.环境教育最好是渗透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为了环境教育而教育,常常是空洞的.教学效果也不明显。那么,在高一无机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呢?我经过多年教学的尝试,对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探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育环境是构建良好校园、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条件。高校教育环境的构建不仅需要学校内部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和各个家庭的大力支持。本文尝试着从教师教育环境,学生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三个层面为高校教育环境建基,最终重新规序高校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1.
英国:环境教育在国家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英国国家课程对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其内涵分别对应和诠释了卢卡斯模式的三个主题,即"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知识目标:教给学生环境及其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是"关于环境的教育";技能目标:通过学生的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给学生交往、计算、学习、解决困难、合作和收集处理信息的六种技能,是"在环境中的教育";态度目标:通过渗透式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是"为了环境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衡阳市八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从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态度、知识和行为等方面了解目前中学环境教育的效果以及现阶段环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果显示,目前学校尚未形成浓厚的环境教育氛围,家长未能成为学生环境教育的主讲教师,学生没有普遍形成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为此提出了确立"绿色学校"的建设目标、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体系、积极开展活动性环境教育实践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心理健康教育与环境教育息息相关,两者都属于生命教育的范畴。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日本小学的环境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环境教育的定义日本环境部在1988年的文件记录中正式将环境教育定义为:“加深关于人类与环境之间关联的理解和认识,推进国民具有责任性行动的学习。”通俗地说,环境教育就是为了创造使人类子子孙孙能够继续生存的更好的环境的教育活动。根据国际环境教育宪章中提出的环境教育目标,日本学校在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中,重视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身边环境的主动关心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判断的能力,使学生确立参与构造良好环境和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态度。在注意形成学生丰富感知的同时,使他们能够综合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论述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及学习评价方式较之传统教育环境下的转变,展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教育正步入对话新时代。文章以生态的眼光,系统地分析了教育中合理对话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对话等人际生态,以及学生与教育的物质环境、教材的对话等环境生态,试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对话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加强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举措。为了推动我校的环境教育健康、有效地进行,我们把“如何让环境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确定为研究目标,并做了积极的探索。现根据近年来的实践,谈几点做法,以就教于同行。一、环境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的实践1.建立实施环境教育的管理机制首先,我们成立了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督促全校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从组织形式上保证环境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其次,学校根据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一、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已成当务之急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程度和认识水平,环境教育便成为提高人类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的环境教育起步时间稍晚。1996年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指出:“环境教育是学生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中小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把环境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初,教育部颁布了一个针对性较强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的理念主张在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本前提,以学生为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的主体,以促进与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根本目的。“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理念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本”的建设理念可以保证信息化教育环境促进能够学生的学习“;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理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在建设信息化教育环境过程中,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全纳教育环境中学生发展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国内外全纳教育环境中的特殊学生以及普通学生发展状况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后,提出:(1)全纳教育环境有利于促进特殊学生学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特殊学生对全纳教育环境感到满意;(2)全纳教育环境不会影响促进普通学生的发展,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持接纳态度;(3)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教师对特殊学生的态度与教师自身的素质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