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黄山奇石》是一篇传统课文。当学生时我学过这篇课文,做教师后我又讲过三次。为此,我对此文的教与学记忆犹新。犤传统教学设计犦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接着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然后开始逐段学习分析词句。第二课时:识字、写字。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地显现出重分析、轻读悟,重教师讲、轻学生学的问题。其实,一篇课文如同一架飞机,这样的设计,没有给学生一架完整的“飞机”,让学生自己去琢磨“飞机”的构造,而是给了学生许多被人为肢解得七零八落的“零件”。整节课…  相似文献   

2.
《黄山奇石》是一篇传统课文。当学生时我学过这篇课文,做教师后我又讲过三次。为此,我对此文的教与学记忆犹新。[传统教学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接着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然后开始逐段学习分析词句。第二课时:识字、写字。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地显现出重分析、轻读悟,重教师讲、轻学生学的问题。其实,一篇课文如同一架飞机,这样的设计,没有给学生一架完整的“飞机”,让学生自己去琢磨“飞机”的构造,而是给了学生许多被人为肢解得七零八落的“零件”。整节课就…  相似文献   

3.
《马踏飞燕》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的课文,因为是新课文,我特别认真地钻研了教材,仔细考虑了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令我难以预料的情况。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看图后,说一说这座铜奔马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有疑问?”有的学生怀疑: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下,我们该怎样用好这篇老教材教好学生呢?下面我想从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这三个方面,谈一谈《跳水》这篇课文教学设计的变化。一、理念的创新:从纯粹知识的灌输,到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虽然没有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但老师在备课、设计教案时,心中都有一个尺度,那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这篇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一个不丢地全部教给学生。因而,老师只考虑如何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空里,把“大纲”和“教参”所要求的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去考虑学生其他诸如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相似文献   

5.
为课文“挑刺”是我和学生喜欢的一个教学环节。进入四年级以来,他们成功地为《爬山虎的脚》《生命生命》等课文“挑了刺”,劲头可足了。 学习《鱼游到了纸上》时,围绕看鱼的青年举止特别,我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一个学生认为“‘你真专心哪!’我忍不住轻声问他。  相似文献   

6.
自现代教育诞生以来 ,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鲁迅先生曾把语文学习比做一个“暗胡同”。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们也一代接一代地提到了这个问题。尤其是近几年 ,有关语文的刊物更是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讨论来讨论去 ,今天一个最佳模式 ,明天一个最佳套路。那么 ,造成语文教学现状的根本问题在哪里呢 ?我认为以下几个原因限制了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来形成的套式 :教课文 ,学课文 ,记课文 ,考课文 ,《大纲》和教材所提出的能力训练要求被淡化 ,而作为训练所用的教学“例子”(课文 …  相似文献   

7.
淡中求味     
一教师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没有按惯例先提出问题,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地、仔细地通读课文之后,提出了以下几个平平常常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那天学习《我与地坛》,围绕“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的问题,我要求学生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学生在热烈地讨论,学生在积极地发言,可是我还发现有一个学生在静静地流泪,她没有参与讨论,她更没有起来发言,她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个人偷偷地、静静地、默默地流着泪。我的心猛地一惊,我突然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缺少的不是热闹,而是静默!确实,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民主、平等成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讨论、交流则是必备的教学流程,于是,课堂中,学生积极地发言,大胆地表达,尽显个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高语三册文言课文《察今》最后一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有过于江上者。”(着重号是笔者所加。下同)讲课时将“江上”译为“江边”,学生有不同意见,认为“江上”不用翻译,或者译为“长江上”。对此,我没有简单地要求学生接受,而是举了两个例子做为旁证。一个例子是《吕氏春秋》中“逐臭之夫”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挑山工》讲的是“我”登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案。一、阅读课文,突破中心在教学本课前,要求学生自学课文。教学时,在学生反复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我  相似文献   

11.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中描写草原景色美这部分内容,这节课…  相似文献   

12.
万淑琴 《宁夏教育》2003,(12):34-34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银川市小学语文“走进新课程”观摩研讨会,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支老师设问之巧妙、引导之自然、拓展之有趣,让人耳目一新。课堂上涌动的生命活力让听课教师拍案叫绝。一、巧妙设问,激起学生独特的感受开课后,支老师没有按照惯例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而是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读课文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学生通读了课文后,竟宣布:“这节课我只提一个问题,如果不想被我问住,教你一个办法:读书,边读边想我会问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在好奇中有的认真读课文,有的议论纷纷,有…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板书,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特别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小木船》时,我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充分运用了板书。一、明确梗概的提问。我先范读课文.然后提问:“本文是不是介绍小木船的?”学生回答“不是。”我又问:“这篇课文实际上写了什么?”(“我”和陈明的友谊)“小木船在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边自学课文,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特作如下考释:一、《鲁迅的精神》分段的商榷《鲁迅的精神》这篇课文共七个自然段,《教参》认为“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分为三个结构段,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把第1、2自然段归结为第一部分。这样划分,一个最明显的难题出现了:第二自然段末尾不是句号,而是冒号,这个冒号怎样向学生说明!  相似文献   

15.
延对反馈指在某些情况下,有意拉长信息反馈的时间。目的在于提供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它能起到及时反馈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常用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纠错。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看法(解答)有误时,教师不是立即否定,而是采用延时反馈的形式,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自行纠正。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开始有部分学生认为“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个罪人。对此,教者既不说对也不说错,而是引导学生:“他是不是罪人,我们学完课文再来讨论。”等课文学完了,那些原来认为“我”是罪人的学生。自已认识到过去看法不对,并说明了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阅读》,与原《语文》课本相比,篇目多。多了近三分之一,还多出一本《作文·汉语》来。内容广。且每周只能上四课时。若沿用旧方法教学,显然不行。怎么办? 我在初一两学期的语文教学中,对“自读课文”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将课文中“阅读练习”设计细,且随自然段在右边设计安排了小问题的课文,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尽可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二是对其它自读课文采取“学生预习、自读、提问、讨论,教师答疑”的方法进行教学。一般都利用一课时时间完成。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教学《乌鸦喝水》,是我踏上讲台的第一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简单明了,我边引导学生读课文,边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把“乌鸦喝水示意图”画了出来,学生们轻松地弄懂了乌鸦是怎么渐渐喝到水的,再多读两遍课文,会背了!这一课即将结束,我提出了早设计好的拓展性问题:“要是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也不知是乡村孩子太“笨”,还是他们根本没动脑筋,反正教室里十二分  相似文献   

18.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说:“我们原先学过,‘拣’字有‘挑选’的意思,而‘捡’表示把东西捡起来,课文中说在海边‘捡贝壳’,所以应用‘捡’字。”我点头微笑,肯…  相似文献   

19.
许多学生说 :“我最怕抄课文了 ,从头抄到尾 ,抄得头晕脑胀 ,抄完还不知写些什么 ,烦死人了!”看来 ,布置家庭作业也得放“调味品”。我在教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后 ,布置了“抄写课文中描写战士们英勇跳崖的章节 ,抄完后再读两遍 ,并找出用得生动的词语来”的作业。抄写的文字虽不多 ,都是文章的精华 ,抄完后还要读、找、画。学生普遍反映 :抄写的文字虽然少 ,但都是好句子 ,抄完后 ,课文中的情景好像出现在眼前 ,印象深刻。在教学《丰碑》一文时 ,我没有布置抄课文、写生字的作业 ,而是要求学生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人物的心理、神态、外…  相似文献   

20.
所谓整体教学,就是在向学生教授新课时先交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先让学生了解课文整体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居高临下地分清课文的结构段落,编写好段意,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地理解字词。这样,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就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教学第十册《飞夺泸定桥》,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回答教师提出的以下一些问题。“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作者主要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抢夺泸定桥的事。”教师:“红军当时为什么要夺桥,原因是什么?”学生:“红军北上抗日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