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所谓“光环效应”,即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人们对信息的评价。在作文评价中,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容易根据个人印象来评判学生作文,从而导致那些过去写得不好而某一次写得不错的学生仍然得低分,  相似文献   

2.
所谓"光环效应",即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障碍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在师生交往中,如果晕轮效应影响到老师对学生的认识,以偏概全,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势必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所以,教师一定要克服晕轮效应,全面、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4.
李新防 《教书育人》2002,(14):28-29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因素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越来越显著。“晕轮效应”尤显如此。一、何谓“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对某人最初的整体印象影响到对此人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的一种现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在评价他人或赋予他人特性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偏差。如我们在观察了解某个人形成第一印象时,好的印象一般会促使正面评价被知觉者的未知品质。不好的印象一般会促使否定的评价占上风。也就是说,对于被知觉者的某种品质…  相似文献   

5.
“晕轮效应”是人际知觉偏见之一。不是吗,我们在认识和评价一个学生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一种突出的品质,从而由一点作出对这个人整个面貌的判断。当一个学生某种突出品质被标定为“好”时,他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晕轮”所笼罩,被主观地认为其它的品质都是好的;当一个学生某种突出品质被标定为“坏”时,他就被一种消极的“晕轮”所笼罩,被主观地认为其它的品质都是坏的,即“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认识和评价学生时就深受“晕轮效应”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晕轮效应是指对某个人的认知和判断只从局部出发,然后扩展出较长期的整体印象。晕轮效应常常表现为以偏概全、以貌取人等特征,它常常以一个人某一方面的突出优点扩展到对一个人其他方面也予以积极肯定;或一个人某一方面缺点突出,它往往就会认为这个人的各个方面都不行。  相似文献   

7.
“未尝+不”形式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大都是用一个双重否定表示一种周遍性的强调,而在清以后的白话小说中却是表示一种委婉的肯定,语气较弱。其主要原因一是“没有”盛行以后,“未尝”表示否定的语法功能逐渐被“没有”取代;二是“没有”进入到双重否定句式中,具有周遍意义。“未尝”作为双重否定表示委婉的肯定这一语义特征加强,“未尝不”形式表示委婉的肯定与其所在的句式联系是比较紧密的。  相似文献   

8.
所谓美育就是个体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选择、判断,达到对美的肯定、摄取,对丑的否定、抛弃,使情感得到净化,道德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特征的一门学科,情感的高尚化可以使“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为此笔者认为,美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非常巨大。  相似文献   

9.
汉代刘熙《释名·释天》:"晕,捲也,气在外捲结之也,日月俱然。"该条以"捲"为"晕"的语源。对此,学界或肯定,或否定。肯定者的理由是晕训围绕,否定者的理由是晕当训浑沌。经过论证,我们认为晕的得名取义于圆转,也就是围绕,"晕、捲"同属一个以"圆"为核心意义的词族,《释名》释"晕"为"捲"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附加疑问句主要用在口语中。它有“肯定 否定”、“否定 肯定”、“肯定 肯定”、“否定 否定”诸种形式。关于附加疑问句的形式,语法书一般会论及,不少刊物相继发表的文章,使这一问题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讨论。问句和答语是彼此相关的,本文着重对附加疑问句的答语问题进行探讨。张道真编写的《实用英语语法》在论述附加疑问句的答语时说:“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前面要用‘yes’,否则用‘no’。”英语教材和英语课堂教学多按这一模式,要求学生进行操练。  相似文献   

11.
所谓"光环效应",即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人们对信息的评价。在作文评价中,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容易根据个人印象来评判学生作文,从而导致那些过去写得不好而某一次写得不错的学生仍然得低分,过去写得不错而某次写得较差的学生仍然得高分。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怀疑教师的公正性,怀疑教师对自己的信心,慢慢失去对作文的兴趣,逐渐失去写作动力。[1]  相似文献   

12.
杨立行 《家长》2013,(7):35-35,46
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被试者分成四个小组,并分别给予不同评价:对第一组的评价始终是否定,对第二组的评价始终是肯定,对第三组的评价先褒后贬,对第四组的评价先贬后褒。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反应为不满意,第二组为满意,第三组极为不满,第四组最为满意。这种先否定后肯定、先抑后扬给人最好感觉的心理规律即“阿伦森效应”,又称“增减效应”。  相似文献   

13.
文言中肯定否定也有量的差别。它们区分出:完全肯定或否定;部分肯定或否定,姑且称之为半肯定、半否定;超过肯定或否定,不防称之为过肯定,过否定。半肯定一般由表不完全义副词如“劣”“差”“略”等修饰构成,隐含相当的否定。半否定的构成,或者用半否定形容词“难”修饰,或者以否定副词修饰“必”“易”等,或者否定词前由不完全义副词修饰,都隐含相当的肯定。过肯定基本上是由“太”“泰”修饰的肯定句,隐含相当的否定。过否定有说出和不说出隐含的肯定意义两种形式,一般由否定词修饰唯一义副词如“惟”“独”“但”等构成。“半”“过”表达法,不仅适应了事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反映需要,而且满足了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复杂交际的具体环境的表现要求。它们字面义和隐含义的结合,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具有明显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4.
晕轮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一个人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对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非常清晰鲜明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也就是说,这一突出的特征或品质起着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其他品质,而仅凭借一点信息就对人的整体面貌作出判断. 教师面向的是每一个学生,如果教师在从教过程中被晕轮效应所掩盖,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晕轮效应,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家知道,有个时期人们比较普遍地认为,辩证法只有对立统一这一个基本规律,没有否定之否定规律。一九七四年出版的《哲学名词解释》一书,用“肯定和否定”这一范畴条目取代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打倒“四人帮”以后,绝大多数同志承认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但有些同志认为,这一规律既可以叫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可以叫肯定否定规律。近年出版的《辞海》也在“否定之否定规律”条目中说:“否定之否定规律”亦称“肯定否定规律”,而在“肯定否定规律”条目中说,即“否定之否定规律”。似乎两种称呼是一回事。真是这样吗?否。怎样称谓这个规律,并不仅仅是名词概念问题,而是涉及到对这一规律实质和特点的理解问题,涉及承不承认它是辩证法的普遍规律的原则问题。古语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有给这一规律正名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二、否定的否定规律否定的否定规律,指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趋向是: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这就是说,每种事物,作为一种存在、一种肯定的东西,由于它内部矛盾的统一和斗争,经过量变达到质变,被否定了,变成了另一种事物;这是一次否定。这另一种事物,作为原来肯定的东西的否定,又由于它内部矛盾的统一和斗争,又经过量变达到质变,又被否定了,又变成了另一种事物,这是第二次否定,即否定的否定。经过否定的否定,原来的否定又被否定了,因此事物又显出原来肯定的东西的某些特征,也就是在新的基础上重复原来肯定的东西。列宁说:“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否定的否定)”。又说:“发展似乎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另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否定的否定),发展不是按直线式而是按所谓螺旋式进行的;……”这就是讲的否定的否定规律。猛然听到说,觉得很奇怪,好象这很神秘、很玄妙,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相貌端庄、衣着整洁,常常能给人们一个好的整体印象,就会认为他工作有条理,认真负责。相反,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不好,也就往往忽略了他在其它方面的优点。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对某个人的整体印象影响到对此人的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晕轮效应”的规律对于教育教学效果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有的教师对那些调皮生、差等生总是持片面的态度,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认为他们一无是处,不可救药。这种片面的观点对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害的。  相似文献   

18.
所谓光环效应,是指我们在对某一个人的认知过程中,把认知对象的某些清晰而明显的特征或品质加以放大,因而掩盖了认知对象的其它特征或品质。光环效应的实质就是把各种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联系的特征予以叠加,统统赋予认知的对象。即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的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会被赋予其它积极的特征,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好似被镶嵌在一轮美丽明艳的光环里。如相信一个外表秀气的学生更聪明,即“一好百好”。反之一个人最初被赋予否定或无价值的特征,那么就会被认为具备所有不良的品质,如同被混浊阴暗的光环所笼罩。如…  相似文献   

19.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力量,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一个班级教育管理的质量,往往与班干部力量的强弱及其发挥作用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因此,班主任在接班后,就应重视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让他们在班级里充分发挥作用。班主任要做到“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就必须努力避免以下四种心理效应。一、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作用”,是指看待一个人时,由于他的某一特点十分突出,于是在观察者眼里,他就被一种积极或消极的“光环”所笼罩,这一突出特点便掩盖了其他的特点和品质。这种在认知上先入为主、“顾此失彼”的“晕轮效应”,…  相似文献   

20.
探索性问题是近年数学教学和高考研究的热门课题.其形式有三:(1)给出条件或结论中的一方探索另一方;(2)变更条件或结论中的一方之后,探索另一方的变化;(3)探索问题的存在性,其特点在于“未定”和“变通”.学生们对其解法感到很棘手,本文以实例谈谈如何运用辩证思想寻求解题途径.一、肯定与否定对于结论不确定的存在性问题,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假设之后,推演的结果或是对肯定之肯定,或是对肯定之否定,或是对否定之肯定,或是对否定之否定.肯定与否定之间相互对立和相互贯通的辩证关系,既为解决探索性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又为解题时的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