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仓央嘉措生活的时代背景、仓央嘉措自身的生活情况以及仓央嘉措本身的分析,认为仓央嘉措情歌并非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仅仅是表现作者放荡、猎艳行为的所谓"情歌",而是以情歌的形式表现了作者政治苦闷的政治抒情诗。  相似文献   

2.
仓央嘉措既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领袖,也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才华横溢的诗人,尊贵的宗教地位使得他备受敬仰,而一部《仓央嘉措情歌》又使得他亲切神秘,本文将通过分析《仓央嘉措情歌》的比兴创作手法,探寻《仓央嘉措情歌》的神秘细腻意境。  相似文献   

3.
仓央嘉措作为一个达赖喇嘛,更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一生富有传奇色彩,被世人所铭记赞扬,他的诗歌意义深刻,同时运用了各种修辞,使得语言更加优美隽永,文章拟以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仓央嘉措诗传》为底本,从五个具体的角度对仓央嘉措的诗歌,尤其是情歌进行修辞以及表达效果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计算机作为分析工具,对流传在藏族地区的第六世达赖喇嘛创作的《仓央嘉措情歌》进行了词频统计和文本搭配索引,并根据计算机的处理结果对《仓央嘉措情歌》的用词特点作出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仓央嘉措是藏族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流传甚广,曾被选入多个读本,具有重要的认识和审美价值。文章结合仓央嘉措的生平,具体分析了他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和政治隐喻两个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分别是汉藏两族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民间情歌.尽管二者时隔共远,流传地迥异,但它们都具有群众性,各自为汉藏民众所喜爱,并且蕴藏着汉藏两族不同的情爱元素和民族文化信息.文章从思想内核、题材内容和风格特征等方面,探讨<诗经>情歌与<仓央嘉措情歌>在艺术追求上的民族特色以及两者艺术个性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仓央嘉措的情歌,适合在微凉的黄昏听.这个时候,白天的喧闹,一一收敛.  相似文献   

8.
《文学教育(上)》2011,(7):158-158
电影《非诚勿扰2》的热映让仓央嘉措声名大噪,并被网友们贴上了“情僧”、“浪漫诗人”等标签。日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仓央嘉措圣歌集》却推翻了这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仓央嘉措,藏族六世达赖喇嘛,他创作的诗歌传颂至今已有三百余年仍广受欢迎。仓央嘉措诗歌英译本屈指可数,《汉英对照仓央嘉措诗集》以于道泉的汉译本为底本,是国内第三个仓央嘉措诗歌英译本。本文主要从保留藏文化、异化文化负载词两个方面探析该英译本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0.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写下了这优美的情诗。仓央嘉措,公元1683年生于西藏南部的一户农奴家庭。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去世。其亲信桑结嘉措根据当时西藏局势,密不发丧,隐瞒了广大僧侣和当时的康熙皇帝长达15年之久。  相似文献   

11.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人物之一,他是那一时代读书人的一个典型,走的是当时被奉为正途的仕途经济的道路。在书中他由一个穷书生通过科举应试做了大官,实现了作为一个读书人的理想追求,是当时社会里的成功人士,被贾府家长看作宝玉学习的样板。作者就是通过他的活动将读者一步步引入红楼故事中,贾雨村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式人物。  相似文献   

12.
晁错生活在西汉文、景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杰出的改革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力主“削藩”,但是,他没有死于“削藩”对象的诸侯之手,反而被他一心一意维护的汉景帝所斩杀,死的时候自己还不明白原委,令人扼腕。他一生机敏睿智、勇于革新,冷峻耿直又一心为国,但也恰恰是这些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3.
贾谊因遭谗无辜被贬长沙,却成了他赋史留名的契机。首先他在这里受到屈原爱国思想的启迪,并将一腔爱国情怀倾注在作品中;其次,屈原“抒情”说的诗学主张,促成了贾谊骚体赋的正式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贾谊大力倡导有为之政.他吸收孟子的民本思想,并视其为自己政治学说的核心.在继承孟子人性论的同时,贾谊又受先秦“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的影响,显示出其人性论的矛盾.贾谊以“六”为基础展开的论述,是对思孟学派五行说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卡伦·霍尔奈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个体性格结构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模式,这一理论把“自然的真我”放在复杂的环境关系中审视,从而揭示出个体性格所发生的变异和可能的建构模型,这对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很有借鉴意义。文章试图以此理论来分析阐释贾宝玉的性格结构,揭示贾宝玉的性格形成与他所置身的生活环境构成的直接关系。通常把贾宝玉看成“情种”,他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中也铸就了自己的悲剧,而这一悲剧乃是他的性格在大观园中形成和建构起来的结果。他在家族中的存在地位,促使他成为一个无力承担人生责任的怯懦者,他只能选择顺从型的人格,他最终“出家”也就不可能是来自佛的“顿悟”,而是追求的幻灭。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给我们教育体系中的人格培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钱大昕认为"经史当得善本",故十分重视校勘。在其读书札记《十驾斋养新录》中,他以石经与传世文献互证。其中校勘例证有三十一例,包括以石经为准的二十三例,对石经记载怀疑并加以论证的八例,充分体现了他对"二重证据法"的灵活运用,也展示了钱氏严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7.
贾宝玉“恋母情结”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贾宝玉养育关系的混乱,造成他早年接受母爱的缺失和"恋母情结"的泛化。贾宝玉的"恋母"是"恋"着给予了自己母爱的一个群体;"仇父"是"仇"视代表父权体系的一个群体。贾宝玉"恋母情结"具体指向的错位主要体现在精神上对秦可卿的依恋和"意淫",以及生活上对袭人的依恋和占有欲望。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从42岁至61岁所写的三首制裘诗,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爱民情绪。他始终坚持“兼济”的政治理想,前、后期思想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千古情人独我痴”——试论贾宝玉之情的深层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性格基点,也是理解和把握这一形象的关键点。贾宝玉之情,本质上是对灵秀女儿的珍爱之情,对柔弱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儿们的呵护之情,对薄命女儿们的悲悯之情,对恋人林黛玉的深切挚爱之情,对无情之物的仁爱之情。贾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情痴情种",贾宝玉之情,更不同于一般的俗情。他的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他"把对个别女儿的爱扩展为对所有女儿们的爱与同情","不但及于众人,而且及于众物",真正践行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胞物与"思想,是一种"广范围高境界的情",一种"最博大、最崇高的情",是天地间之大爱。  相似文献   

20.
明末大臣杨嗣昌,与同时代文人袁中道、钟惺、谭元春等均有交游唱和。其诗文作品内容广泛,以山水纪游之作成就为最高。其文学主张和作品风格接近于公安、竟陵派,但有自己的创作个性,这种个性与他终身勉力从政的人生道路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