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随着环境科学的异军突起,一门介于环境科学与地貌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环境地貌学正在日臻成熟。环境地貌学既是环境学的一个新支,又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支。70年代初,在国外就诞生了环境地貌学,在我国则是近几年才独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这对矛盾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环境地貌学则是研究“人类  相似文献   

2.
普通地质学与地貌学同属高师地理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先行课。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地貌学发轫于地质学。早期地貌学的萌芽,是在地质调查勘查中逐渐形成的。故而早期地貌学家,要么由地质学家身兼,要么具有扎实的地质学基础。时至今日,地貌学虽则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一般仍被视为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鉴于地貌因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主导作用,有更多人认为地貌学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总而言之,地貌学与地质学“血缘”亲近,二者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及其实践内容颇为相近。这些年来,针对地质学与地貌学所具有的共性及相互关系,我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辅之以实验课,野外实习与电化教学手段,进行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1、注重教师自身业务素质过硬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无疑应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与扎实的基本功,以求得课堂教学等重要环节的运用自如。因此,作为专业教师欲教好一门课程,起码应做到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特别是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过程与方法:(1)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入手学习地理;(2)通过动画的演示,描述河谷形成过程中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3)学会运用文字、影像、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相似文献   

4.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材分析】地表形态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其形成和演化的过程是地球表层重要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过程之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自起源以来就居住在陆地上,与地表形态之间发生着密切的关系。陆地对人类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人类对陆地施加的影响也最显著、最强烈。本章教学时间为6课时,其中第一节为2课时,第二节为2课时,第三节为2课时。第一节着眼于地表形态形成的条件和背景,一方面从地质作用与地壳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  相似文献   

5.
地貌学在地球与环境科学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其传统理论主要是描述性的,而如今的地貌学从现代科学体系中汲取了重要营养,正在成为高度定量化的科学。一个多世纪以来,地貌学在描述性和定量化研究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已形成的教材、图片和影像资料数量巨大,含有丰富的经典事例、理论与方法发展历史、文献等信息,对于地貌学教学有重要价值,故应充分转化为网络资源并有效地为地貌学教学服务。网络服务可以使学习效率大为提高,有助于学生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网络资源开发需要一个索引体系,按照关键词或学科的逻辑体系来查询。在专业层次上,地貌学的技术难点多,需要师生间的频繁互动,因而小班教学更为有效;而对于通识课而言,MOOC方式是值得尝试的。地貌学网络资源有助于MOOC和翻转课堂教学,但不能替代学生所在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形成性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全面评价教学效果。以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地貌学课程为例,根据地貌学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降低了终结性考核的比例,把形成性考核分为学习态度、平时作业、小组讨论、室内实验和室内实践教学五个方面,并限定了各个考核项目的比例。研究结果可为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多媒体“地质地貌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多媒体“地质地貌学”教学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建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地质地貌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注重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杨红梅 《地理教育》2013,(Z1):84-84
<正>一、课标解读本节的课标要求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即以某一区域为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表特征对交通运输选择的方法。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地表形态的内涵,并会分析某区域的地表形态特征;总结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线路方式、布局、密度及形态的影响。能力目标:增强学生读图、归纳的技能;通过对"选线方案"的评价,掌握区位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考点透视】以典型地貌景观图为背景,如褶皱景观、断层景观图等,分析相应景观形成过程;以重大工程建设、地质事件为背景,分析地质构造、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0.
地貌学是一门认知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运用较好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为此,从地貌学教学手段、授课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对地貌学教学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地貌学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课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  相似文献   

12.
以Google Earth信息平台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地貌学课程辅助教学模式“理论讲解-网络辅助-讨论小结”的开发运用,对地貌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法律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的法律化,我们叫它道德化的法律化。它源起于我国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殷商时期的“德”“礼”“孝”,到公元前11世纪后的西周时期获得重大发展:到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儒家学说为主导思想的“德主刑辅”的完全道德化的法律化。这种道德化的法律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现在探索研究它的源流对于搞好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宇宙与地球”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选修模块“宇宙与地球”目的是使学生在宏观的层面上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自身演化的进程和地表基本形态的特点和成因。地球是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天体。其特殊性是由其在宇宙中的特殊位置所决定的。从宏观的层面了解宇宙发展演化的基本过程和日地、月地关系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地球上自然环境发展变化的过程。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 ,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外力对地表形态形成的作用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今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 ,从而有助于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500年左右是人地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在指出东西方人地观共性的同时,重点探讨了以古希腊为主体的西方“自然本体论”为基础的人地观同中国先秦时期以“人本位”为依托的“天人合一”的人地观之间的差异,总结出我国传统人地观的特点是一种人本位、农业文化形态的人地观  相似文献   

16.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传统史学中将龙视作神,而在我国近代史学中又将这种神认作与图腾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关。图腾是1903年我国从西方学术界引进的概念,之后对古代文献记载的炎黄时代的一些文化现象,如感生始祖的传说、始祖的动物名号或族名与徽号以及龙等作图腾解释。这种解释是否得当,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的龙遗存,是河南濮阳西水坡一件模仿鳄鱼形象的随葬品,这种鳄鱼形象因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而增添了文化上的含义,由此可以确认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已经产生了龙文化意识。而作为延续至现今的中华龙文化是在陶寺文化早期(公元前2400~公元前2150年)形成的。陶寺文化早期的龙升华为王室文化元素,龙的形象脱离了动物实体的形态,逐渐向威严、神秘且神圣的象征性形象演化,这一现象的产生与陶寺文化早期文明诞生有关。这表明中华龙文化的形成与中国文明的诞生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个旧东区1360中段、1600中段、1800中段和地表四大平面的CAD图为基础数据,以GeoMine3D软件为平台建立三维模型。制作过程中解决了数据导入等问题,分不同图层对花岗岩、玄武岩、硫化矿、地层和断裂进行了信息分类和建模。研究如何以直观的方式揭示各地质体之间的空间形态关系,结合个旧东区地质特征,提取深部找矿信息,并为成矿预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一、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古王国时期,恰与《史记》所载的中国炎帝、黄帝同时。二、公元前20至18世纪,古巴比伦创建了以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周期计算的太阳历,与我国夏朝所使用的阴历,都是每隔2至3年置—闰月。三、西方伟大的荷马史诗产生于公元前9至8世纪,与中国伟大的《诗经》产生时代恰好相同。两者东西相映,俱为世界诗坛发出最为璀璨的光华。四、公元前6至3世纪,为希腊、古罗马文化鼎盛时期,也正值中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春秋中期,即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修建运河。对运河的记述、研究,起自西汉时司马迁之《史记》,当前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切实推进这一研究,文中提出了应遵循5点指导思想与9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以及3项重点课题,以供学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官山明 《地理教育》2012,(10):12-14
一、知识构建本文解读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二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