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孙洪波 《职业技术》2006,(24):155-155
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器官损伤以及不良环境和不合理教育,导致他们产生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种种缺陷和障碍。其中,自卑感、依赖心理、缺少自信心是最典型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父母、师长、社会的关爱以及开展多元化的活动可以矫治智障儿童不良心理与行为。  相似文献   

2.
为智障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智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为智障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要充分了解智障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新生入学时我们对每个学生进行医学检查、智力测定、教育评估及行为鉴定,对他们的病史、家族史、个人爱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学生人学不久,一些不良的思想、行为习惯逐渐有所暴露,  相似文献   

3.
一.良好的环境是脑瘫智障儿童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与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创设良好的环境为脑瘫智障儿童合作、分享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创设.  相似文献   

4.
一.良好的环境是脑瘫智障儿童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与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创设良好的环境为脑瘫智障儿童合作、分享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创设。1.物质环境的创设  相似文献   

5.
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身体、物品、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儿童骂人、打人、故意损坏他人物品等,都属于攻击行为。大多数的智障儿童都存在不少不良心理行为,如轻率、焦躁、多动症、强迫症、神经过敏、任性、攻击行为等,其中攻击性问题行为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比例高达71.6%。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就可能转化为品德不良,甚至使儿童在长大后走上犯罪的道路。通过对三名个案的观察研究,从冷处理、情绪转移、适当惩罚、情感体验、情绪宣泄、集体力量、成功体验、家校合作八个方面,阐述对智障儿童攻击行为进行行为干预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智障儿童(特别是中重度智障儿童)普遍存在着多样的心理行为障碍,严重地影响着智障儿童正常的教育、训练.  相似文献   

7.
学前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也有游戏的需要与权力。手指游戏是伴随儿歌或口令节奏,通过手部动作、言语去构造游戏情境而开展的游戏活动,对学前智障儿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矫治其不良的情绪与行为、发展其精细动作和语言、开发其大脑、培养其交往合作能力。基于此,本研究根据学前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教学规律等,开发了学前智障儿童的手指游戏课程,并将其应用到一日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刘秀红 《辽宁教育》2012,(10):40-42
所谓儿童心理问题,也称"儿童问题行为"或"儿童行为障碍",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技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和不适当行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一般是暂时的,主要是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培智学校生活数学的课堂教学困难重重,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仍是必须且可行的。蛄合生活数学的学科特点,通过设置多元教学目标、安排生活化教学内容、实施分层教学的教学管理,燃期使智障儿童在课堂上学有所得;针对智障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采取合适的课堂行为调控措施,促使智障儿童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弱智儿童由于大脑器官损伤,以及不良环境及不合理的教育,导致他们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种种缺陷和障碍,其中自卑感、依赖心理、缺少自信心是最典型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父母、师长、社会的关爱;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可以矫治弱智儿童的不良心理与行为.  相似文献   

11.
李艳 《文教资料》2008,(13):92-94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然而,由于智障儿童存在不同的障碍,且个体差异较大,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表现出较多的问题行为,这为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积极行为支持是一种使用教育和系统改变的方法改善问题行为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本文试图探讨用积极行为支持的方法来改善智障儿童的问题行为,以期为智障儿童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智障儿童由于心理、生理上的缺陷,不能预知自己行为的后果,常会表现出一些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如何对智障儿童进行德育教育,本文认为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实施多渠道、多样化联合教育。  相似文献   

13.
亲社会行为是智障儿童进入社会生存的必要准备,关乎其将来的生活质量,利于增强其将来的批判能力以及自我决策能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智障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文章着重阐述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以及如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培养智障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一例有攻击性行为的重度智障儿童,本文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该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和相关人员的访谈,分析产生行为问题的原因,运用行为矫正法尤其是正向行为支持法,辅以家庭疗法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最终取得明显改善问题行为的效果.本个案能为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和训练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未来行为矫正技术在重度智障儿童中的发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学前儿童社交淡漠的原因包括稳定的抑制性气质、儿童自身的不足、过度的心理控制以及不良的同倬关系等多种因素。社交淡漠不仅影响儿童积极情绪的建立、社交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儿童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通过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社交能力发展训练以及适时的同伴介入等策略,对幼儿社交淡漠行为进行相应干预,可以减少幼儿社交淡漠行为的发生,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6.
智障儿童在特殊教育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行为问题、心理问题、情绪问题等.当问题出现时,遵守矫治智障儿童问题的原则,并且注意智障儿童的情绪变化,只要方法得当最终会帮助他们解决克服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没有好的道德教育,弱智学生良好的品行难以养成,个性难以发展,人格难以健全,自身各方面素质难以提高,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也会更加困难。因此,为了智障儿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做好智障儿童的德育教育工作。家庭是智障儿童的第一个学校,是智障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净化”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表率,将对智障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起极为重要的作用。智障儿童的道德教育要“幼儿化”,父母要从孩子的心理年龄、思想特点出发,以幼儿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力障碍(以下简称智障)儿童少年作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很少,学校、教师、家长都有忽视智障儿童少年心理教康教育的倾向。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校从2001年起,开始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智障儿童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探索。我们对全校智障学生进行了心理状况的摸查,  相似文献   

19.
儿童学习障碍不仅仅是一种认知障碍,同时还有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包括:多动和注意缺陷、焦虑和抑郁、攻击和违纪,以及社会交往不良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学习障碍儿童自我概念较低、家庭不良环境影响等。教育者可以通过认知训练、合作学习以及塑造新行为等策略干预和矫正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智障学生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1 1 0名智障学生进行测试,分析智障学生适应行为的特点。结果显示:智障学生的适应行为各因子功能随缺陷程度而减退的趋势不同;适应行为的发展在智障男、女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自身比较,智障学生大部分的适应行为能力都有明显提高,但与同龄正常儿童比较,智障儿童的适应行为与他们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其中以认知功能的减退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