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知道吗     
第一个为《阿Q正传》作注的是谁《阿Q正传》问世以来,论者纷纭,但出专集注释的,徐懋庸可算是第一家。众所周知,由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徐懋庸曾是鲁迅先生的论敌。一九三八年,徐懋庸投身延安,以革命实践回答了他并非革命阵营中的闲人。他常常想着鲁迅先生,并计划有系统地注释鲁迅的著作,首先完成的便是《阿Q正传》。此事发端于他与许多青年同志时时讨论鲁迅的作品,有人提议他把对这些作品的意见写出来发表,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阿Q正传》作了注释。此注释本于一九四三年七月由华北书店出  相似文献   

2.
“白日”辨     
许多评论文章对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的“白日”没有加注或没有明确详细的注释、历来笼统地认为是描绘落日的全过程,其实,应该把“白日”理解为一个时段——白天。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中“到N进K学堂”一句,课本的注释为:“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鲁迅于1898年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此条注释对青年鲁迅在南京求学的时、地转换说明准确无误,但其中“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的解释不确。  相似文献   

4.
一代文学宗师鲁迅用手中的笔为我们塑造了许多艺术典型:祥林嫂、阿Q、闰土……同时也以其崇高人格、深邃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读者。然而曾几何时,有人说鲁迅“偏激”、“激进”,作品离现在太久远。是的,鲁迅作品对中学生而言,不乏“晦涩”,可是作  相似文献   

5.
朱绍禹先生说:“给课文作注,要注得准确无误,就要求编者是造诣深厚的语文学家;注得适应教学需要,就要求是精通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教育家;课文内容涉及百科知识,又要求编者是个杂家。”应该说,我国语文教科书中的注释内容准确,安排严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综观我国以往语文教科书的注解,在“授知”方面内容不可谓不丰富,有题目解释、作者作品介绍、字词音义的注释,还有典故的介绍等等;在“助读”方面,主要采取两种形式,第一种也是较多的一种是在课文的“预习提示”或“单元导语”中给出,第二种是对课文采用加注加评的方法。这样的注释,离真正…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语文界,一方面,大家都承认鲁迅及其作品的伟大,另一方面,却有许多教师和学生不喜欢鲁迅和他的作品,认为其作品“深奥”“难懂”“怪僻”;其人尖刻,爱骂人,动不动就对人“打棍子”“扣帽子”。所以,有一部分教师比较抵触鲁迅作品,对鲁迅作品教学不是积极钻研,而是消极应付,以致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气。  相似文献   

7.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一篇著名的散文。这篇散文,有助于我们研究鲁迅早期的生活、思想,因此,受到许多研究者和教学者的重视,在国内外有很深远的影响。特别在日本,对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产生过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对这篇作品的主题,各自理解很不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记录鲁迅思想转变过程的;有的认为是记录鲁迅探索救国道路的经历的;有的认为是揭露帝国主义对日本青年的毒害;有的认为是批判某些清国留学生的丑行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神”、“纲”、“主线”,准确地判断它,关系到正确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它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我认为正确判断一篇作品的主题,应该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它的主线。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二册注释几经推敲仍有纰漏 ,择要辨正如下 :一、《为了忘却的记念》1 .“忍看朋辈成新鬼”对这一句 ,教材注释为 :“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杀害。”将“忍看”理解为“忍心看着” ,不妥。面对反动派大肆屠杀正直、进步的青年 ,鲁迅先生无比地震惊、悲痛 ,他虽然不主张无谓的牺牲 ,但绝不会“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杀害”。鲁迅先生从血的教训中总结出要注意斗争方式 ,积蓄力量 ,那是更坚韧的战斗精神的表现。《为了忘却的记念》除写“五个青年作家”外 ,还提到一个人就是楼适夷(即文中的“…  相似文献   

9.
(一)示读一、参阅注释,明确:《狂人日记》选自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作者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二、补充注释,指出: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  相似文献   

10.
鲁迅《自嘲》诗里“破帽遮颜过闹市”句,一般讲解都作:在白色恐怖下,鲁迅经过闹市时,为了避免敌人认出来,格外小心地把头上的破帽拉下来遮着面孔。有的还对破帽加注:鲁迅一生不讲穿着,戴的帽子也是破旧的。“漏船载酒泛中流”句,则多讲作:用形象比喻方式,说明自己的处境就象激流中载着酒的漏船,随时可以沉没一样,随时有被捕遭害的危险。有的还加注:“载:运载;泛:飘浮。”  相似文献   

11.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了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而写的著名杂文.文章赞扬她们的崇高精神,揭露和抨击中外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卑劣的罪行,总结斗争的经验教训,激励后人继续奋斗.讲读程序:一、了解写作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的注释,如66页注释①、③、④,67页注释④,69页注释①、②、⑤,70页注释①,71页注释①、②等。并要求作综合整理,口头介绍“女师大事件”,写出“三·一八惨案的始末。  相似文献   

12.
教学文摘     
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里称呼颜黎民,有七处用“你”,有三处用“你们”,这是为什么? 原因是鲁迅从颜黎民几次来信的口气,作了种种推测:①认为“颜黎民”是个假名;②也许是个小学教师;③或许是几个爱好文学的青年知识分子的集体化名。所以信中称呼颜黎民,有时用“你”,有时用“你们。但鲁迅日记注释组的同志深入调查以后,终于弄清了颜黎民确有其人,并非假名。(摘自《福建教育》)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曾经满怀热情指导青年们将名作家的未完稿与完成稿互相对照着阅读,他认为未完稿上删改的部分就说明着“不应该那么写”,而完成稿本身则告诉我们“应该这么写”,把二者认真地加以比较、研究、揣摩、体会,在青年写作者实在是一种“极有益处的学习法”。(《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这充满辩证思想的科学方法,我们教学鲁迅散文时不是也完全可以运用起来么?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一生中,曾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为青年看稿、改稿、编书、校字。对于急切求助的青年,不论自己工作有多繁忙,不论对自己是否熟悉,从不推辞。甚至在他晚年,身患重病时,仍孜孜不倦地为青年改稿,指导青年写作。有一次,一位不相识的青年,寄来一篇稿子。鲁迅按照他信上的要求,仔细地修改了。不料这个青年却来信责备、埋怨鲁迅,说替他改动得太多了。他又寄来一篇稿子还请鲁迅修改,鲁迅改后寄去了,作者又来信说,这回改得太少,似乎仍不满意。对于这位令人无所适从的青年,鲁迅并不气馁,因为他认为青年作者有生气的作品比“文豪”们“花呀”、“月呀”、“呵呀呵唷,我要死了”的无病呻吟和“死呀”、“血呀”的激烈空喊,要切实得多。当时,在文  相似文献   

15.
张勇 《学语文》2003,(1):26-26
初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笔者在教读时,感觉到课本对此文的注释有两个失当之处: 1.虽注但不确切。课本对《尔雅》的注释是:我国古代的辞书,作者不详,大概是汉初的作品。这条注释忽略了《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相似文献   

16.
“长”有两个读音:一个是cháng,一个是zhǎng。鲁迅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忘却的记念》、《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中,多次提到自己的乳母“长妈妈”。课文下的注释是这样写的:“长cháng妈妈,鲁迅小时候家里的女工。她经常给鲁迅讲故事,后文中的阿长也是指她。”课文的编者对“长”的注音有待商榷。查字典可知:读“长cháng”时,有四个意项。第一是指长度;第二是指跟短相反;第三是指长处,优  相似文献   

17.
品书     
★有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固然有很高的价值,但对青年学生来说却是高不可攀,或者是可敬不可亲的。这里,我想讲两个观点,一是要相信鲁迅其人、其作品自身的魅力,二是要相信当代青年(特别是喜欢思考问题的青年学生),他们的心是和鲁迅相通的,是最能理解鲁迅的。萧红在文章中这样写下鲁迅在她心目中的最后一个印象:鲁迅在大病中总是在不断地看一张木刻小画,“那上边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朵”(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这样一个面对死亡,却眷恋着生命,拥抱着青春的美、大自然…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1991年4月第1版,1995年10月第5次印刷)中的文言文注释我们认为有二处欠妥。现指出来商榷。 一、第281页,注释(15) 这是为清人刘开《问说》里的一句话“妄以臆度”所加的注释:(15)[臆度duó]凭主观猜测。这样加注过宽,不当。度,推测。臆,主观。应注为“主观推测”。 更恰切的应该注为:[以臆度(duó)]凭主观猜测。因为,从结构看,“以臆度”是一个状中结构的偏正短语。以,介词,凭。臆,名词,主观。度,动词,“以”和“臆”构成一个介宾短语,作动词中心语“度”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作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习鲁迅,研究鲁迅,都要以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为依据。毛主席给了鲁迅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又说:“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毛主席对鲁迅的崇高评价呢?  相似文献   

20.
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常为学生作文水平难于提高而大伤脑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从鲁迅先生所说的不仅要使青年知道“应该怎样写”。还要知道“不应该怎样写”得到启示,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干巴巴、抽象、不具体的毛病,分类对照选编了“应该怎样写”和“不应该怎样写”的范例,发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这一“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