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一篇序 ,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晚年作品。该作品用记叙方法讲述了晋太元年武陵一位捕鱼人因捕鱼而迷路 ,偶然间进入“桃花源”的情节。通过叙述“捕鱼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动人的图画 :“土地平旷 ,房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图清新 ,自然和谐 ,能使人感受到这是一幅和平宁静 ,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其中“往来种作”突出了人人的辛勤劳作 ;“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丰衣足食”的…  相似文献   

2.
《桃花源记》(初中第二册):“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教材注:“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我们以为此注可商。《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序文,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诗、序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本为陶渊明为《桃花源诗》所作之序,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历来释义颇杂,争论至今,未曾达成一致性意见。问题不是在于如何理解“外人”,而是如何理解“衣着”。“衣着”应该是动词。  相似文献   

4.
《娄底师专学报》2011,(6):68-72
《桃花源记》并非纯虚构之作,它是以湖南古梅山峒及其傩坛"桃源洞"为原型,由陶渊明曾祖父陶侃任武冈令时的见闻及结合当时的一些笔记小说素材,所创作的一篇寄托了陶渊明对东晋黑暗社会现实不满的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桃花源"并非指一个具体的自然村落,而是指整个古梅山峒区。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作者在这“序”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图景。作者起笔就紧扣题目,写了桃林的奇丽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极言风景之美;接着写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境,更是令人神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了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平静美;“往来种作”是和平劳动之美;“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是生活的和乐美;“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桃花源中人的淳朴美;而故事的结局更有一种别致的美:渔人出得桃花源,虽“处处志之”,但重来寻访时却“不复得路”,高士刘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动人的构思,它光辉的思想,一直吸引着人们.本文想就以下六个方面对形成桃花源理想的社会根源作一探索:一、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东晋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生在东晋偏安、晋宋易代的时候.东晋皇室和豪门贵族过着奢侈淫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诗并记》为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三六五—四二七)代表作之一.《记》虽然只是《诗》的小序,但因为写得极精彩,历代文学家都把它视为散文名篇.不过我们学习《记》时,还应该参照《诗》,因为它们是一个在内容上互为补充的整体.《桃花源记》立意深远,设想神奇,构思巧妙,语言朴素、省净、优美;即使在今天,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记》脍炙人口,千古不朽。陶渊明的名字是与《桃花源记》连在一起的,提起陶渊明,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篇《桃花源记》。一陶渊明头脑里为什么有一个桃花源?当然是因为他向往这么个世界,桃花源是他理想中的天地。因为现实世界——不单是他生活的东晋时代,而且是秦汉以降的人世——百姓没有好日子过。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对于百姓来说,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求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桃花源人的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那是求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他们逃进桃花源,摆脱了这种…  相似文献   

9.
东晋陶渊明在其《桃花源记》中勾勒了一个无比美丽的桃花源,千百年来让无数读者为之魂牵梦萦。而文末以——南阳刘子骥规而未果结  相似文献   

10.
关于《桃花源记》的主题,人们普遍解读为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文章认为,这一解读只是对文本部分内容进行孤立解读的结果,探析文本主题应整体把握.因此,文章从《桃花源记》到《桃花源诗》,再到作者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逐层深入分析,整体把握,发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真正表达的其实是内心的无依怅惘.  相似文献   

11.
《集宁师专学报》2017,(2):12-1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吉光片羽的佳作。"桃花源"营造的空灵润秀、神奇轩举美境,千百年来成了古今作家援景寄情的一片沃土,同时也构筑了广大民众神往渴盼的洞天福地。"桃花源"貌似东方式的乌托邦世界,其实是自然生态乐园的诗意呈现。从生态美学视野审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发现"桃花源"体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有机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在构想、向往各种形式的美好社会 ,“世外桃源”便是令人神往的理想乐园。它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与附诗中凭幻想所虚构的一个“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 ,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的与世隔绝的安定美好的地方。“世外桃源”现今早已沿传为成语 ,比喻虚幻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桃花源诗并记》大约写成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 ,作者时年57岁。陶渊明经历了晋宋易代的战乱局面 ,弃官后又过了十多年的农村生活 ,对战乱造成的灾难和农民逃亡的痛苦有—定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原本是《桃花源诗》前面的一个小序。前人论述,大多认为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序采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则直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正因为这样,所以对《桃花源记》主题的认识产生了一个信息差。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是东晋田园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千古绝唱”。《桃花源记》的写作年代大约是宋代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确不愧为古代散文中的伟制和巨构,其艺术成就之高,使人叹为观止。全文不过三百二十二字,记事则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抒情则未着一字,寄寓极深;写景则亲切逼真,宛然如画,使读者也恍如身临其境。无怪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爱读此篇。所以唐代大诗人对他十分仰慕:“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前面的记。写的是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事迹。诗和记从所写的重点及表现手法来看都不相同。诗中直接表达作者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其实描绘的也是一幅自然生态图。从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看,两篇文章里所描写的生物种类,铜仁都确实存在,而且非常典型。这说明铜仁是《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的创作原型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传统篇目,历年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一文注释中,将“悉如外人”中的“外人”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和教材配套使用,由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参考译文中也将“外人”译为“桃花源外面的人”。翻阅大量资料,发现有许多选有此文的书籍都将“外人”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以为此种译法有些偏妥,若将“外人”译为:“外界神仙”或“外世仙人”之类,就更为合乎情理了。  相似文献   

18.
香格里拉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写了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书中描述的桃花源遂成为后世人人憧憬的乐土。在西方文学中,也有不少对令人向往的乐园的描绘。“香格里拉”就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所著的长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所有作品中最受人们推崇的一篇。陶渊明把自己对东晋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融入作品中,从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现状出发,结合传说中的美丽情境,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自由、与世隔绝的“桃源”模式的理想社会。但是,其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种幻想,一种封闭自守、落后的经济理想,这种理想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原注为“(男女衣着)完全和桃花源外边的人一样。”但从《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中都可以看出,文中有许多线索可以间接证明桃花源内外人们衣着不同;再从陶公对桃花源的幢憬来分析,桃花源内外人们在着也不同。因此可理解为:桃花源内男女的穿着,完全像外地人(外族人)一样稀奇古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