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论艺术的精神》中第二部分“绘画”的第五节“色彩”的效果和第六节“形式和色彩的语言”中,康定斯基分析了色彩在绘画心理感觉中的作用;在《色彩科学》中何国兴先生提到过色彩感觉是一个主观量而非客观量。文章认为绘画色彩中的主观量是一个更复杂、包含了更多情感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背景分析 《创意梦工厂》一课,是小学美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课《拼贴添画》一课的延展课。 拼贴添画是综合运用撕纸、联想、粘贴、添画的学习活动,既有手工工艺,又包含了绘画技能,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较为巧妙而有效的综合能力创意训练课。  相似文献   

3.
艾略特的《荒原》弥漫着作者对代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成就的城市文明的厌恶、甚至绝望,充满着强烈的批判色彩。文章意在通过对《荒原》文本中城市意象的解读,来透析艾略特眼中的城市文明,并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体认。  相似文献   

4.
艾略特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又是典型的宗教诗人。其代表作《荒原》蕴涵着浓重的死亡复活轮回的宗教色彩。本文通过简要梳理全诗脉络以明晰贯穿全文的神话框架,分析其宗教典故及意象,并简要探讨艾略特宗教文学观的积极意义和局限,以期对《荒原》的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柠檬》是作家梶井基次郎的短篇代表作之一。作家的写作风格就是从《柠檬》开始确立的。作为一位接受西方教育热爱西方绘画的人,作家将绘画的主要元素,即色彩加入了他的短篇小说中。《柠檬》中的空间排布和色彩的运用也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文章尝试着从空间色彩的渗透与最后色彩的爆炸为切入口对这篇立意新颖的小说进行研究。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了现实混沌的色彩,第二部分着重描写幻想空间多重色彩,接着阐述金黄色的柠檬所连接着的两个世界色彩的改变,第四部分着重于幻想与现实色彩的冲撞与爆炸,第五部分则探讨了爆炸之后宁静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昆汀·塔伦蒂诺的《好莱坞往事》将过往的影像穿插于1969年的洛杉矶都市空间想象中,打造出一幅流动的"电影绘图",呈现出一系列充满怀旧色彩的景观拼贴.影片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城市地理想象构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景观书写:通过对城市景观的怀旧式再现,对过往精神进行重新阐释,建构出一种"想象都市共同体",以唤起当下社会的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艾略特创作了具有经典英美文学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荒原》。在《荒原》这首诗中,艾略特认为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西方社会处于一场没有信仰和没有秩序的危急中,他觉得只有重新建立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才能拯救整个西方社会。然而因为基督教的观念没能很好地把握现代世界,因而导致了他宗教救赎以失败告终。虽然艾略特失败了,但是他的努力是很有价值的,宗教救赎的无路可走正是提醒我们要开辟新路,救赎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艾略特的指引下继续探索和进步。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不同的评论者运用了不同的批评方法对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但《荒原》的叙事艺术未能引起学者们全面而深入的探究。本文尝试着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荒原》的叙事艺术,加深读者对《荒原》的认识和理解。首先,艾略特非常注重诗歌的叙述视角,他曾提出过著名"非个人化理论",他强调诗人"我"应退出诗歌,让另一个外化的自我(叙述者)来"表演"诗歌。因此,艾略特在《荒原》中基本上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者,但《荒原》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使用十分复杂,兼容了诗歌中众多人物的不同特质。其次,《荒原》是一部由多重叙述声音构筑的长诗,在其中读者可以听见来自不同身份、不同社会阶层甚至于不同时空的人物的声音。同时,不同声音之间相互对话并与隐含的作者声音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场面。  相似文献   

9.
拼贴与仿作--《尤利西斯》中的戏拟技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拼贴与仿作是《尤利西斯》中两种重要的戏拟技法。其中的拼贴分为动态拼贴和静态拼贴。动态拼贴主要记述了三个反英雄人物的意识流,它们在内容与体上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形成三幅动态的画面拼贴在一起。静态拼贴则将不同的叙述片段用标题的形式并置在一起,以体与内容的异质性表现共同的主题。本仿作了历代豪的体和其他艺术形式,揭示了反英雄主题和现代精神危机。借助拼贴与仿作,小说在体上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 《色彩给人的感觉》是人美版九年义务教材小学美术第九册第九课的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色彩,区别色彩的冷暖倾向,使学生能正确合理地在绘画和生活中使用色彩。  相似文献   

11.
<正>Published in 1922,The Waste Land describes to us a doomsday scene under modernization.Eliot lived 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whe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as extremely criticized.The despair,suggested in The Waste Land,of the serious conflict between social reality,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British Empire,was largely influenced by the widespread critical  相似文献   

12.
涂艳 《海外英语》2014,(7):199-200
This essay put emphasis on the analysis T.S. Eliot's The Waste Land, pointing the masterpiece can be interpreted by three- levels, the person, the society and human race. Eliot also indicated two kinds of people, the one is just secularized, and the other one is lack of faith in The Waste Land. We can analyze the feeling of protagonist is afraid to live new life, but afraid of death, the important theme is corruption of sex.  相似文献   

13.
《荒原》是一首反映两性关系、描写伦敦风貌的"爱情诗"、"城市诗"。《荒原》的写作,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时期内心的苦闷、对于生活的失望,体现出了浓郁的"自我情绪"。但是,艾略特在理论上高标"非个人化",在创作中追求"普世化"。为了实现此种目的,艾略特在《荒原》写作中,选择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其中最为重要的有:设定特殊的叙述视角、刻意营造众语喧哗的文本图景、运用互文性写作、扩大诗歌的叙事描写范围。  相似文献   

14.
艾略特的《荒原》以其诱人的思辩力量震撼着诗坛。作者用思想的锐利目光去观察和思考整个人类与人性。作者经过加工、培养,使诗之思辩、诗之哲理与形象、情感、语言相结合,即思辩依附于形象、思辩交融着感情、思辩借助于语言。由此展示了作者博大的思辩胸怀。  相似文献   

15.
The Waste Land was a poem of despair for the 1920s and 1930s, and it is full of images of solitude, ugliness, bleakness and death, which unfolds to us the crisis of the western civilation after the wor...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分析,来透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作家对艾略特的现代社会荒原意识的提示,即理想幻灭、精神空虚、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17.
艾略特的《荒原》是诗歌嗲上最难解读的诗作之一。该诗难以解读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容量大和反传统反理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根据欧美现代派诗歌注重“意象性结构”的特点,从意象系统入手去解读《荒原》,该诗中交织着“枯萎”、“死亡”、“情欲”、“再生”四个意象系统,它们使诗看似零乱无序的“章句”与作要表达的基本思想拈连起来了。由此入手的解读,可以避免传统的感悟式或诠释式解读可能引起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卢云  李雪芹 《英语广场》2011,(Z5):14-15
The literature in 20th century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irrationalism presented in moder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Eliot attempts to use modern art techniques in The Waste Land to reveal a real life to readers.  相似文献   

19.
《荒原》中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原》被誉为现代诗的里程碑。意象是该诗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它们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看似彼此无涉,实际上都有着或隐或显的内在关联,构成了围绕和深化主题的意象网络,体现了诗人的创作理念,艺术地反映出"一战"后欧洲衰微破败的客观现实和混乱无着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20.
经过文献考索,结合实地考察,唐模檀干园的历史兴废可以大体明了。檀干园原名檀园,清朝初年始建,位于水口南山,百年后荒圮,南山遂称“荒园山”。乾隆年间增修溪北新园,新浚二池相连,时称“新池”,后世俗称“小西湖”。又百余年,新园毁于成、同兵火,民国时期许承尧主持重修。逾40载,十年动乱中破坏严重,改革开放后得以修复。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