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赛珍珠研究还有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1.关于赛珍珠可不可以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问题,可以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以及从作品的性质来决定。赛珍珠多次说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她的作品大部分跟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她可以写入中国文学史。2.如何评价当年的西方传教活动及赛珍珠的传教士身份,总体上说,西方的传教活动对开启民智、加速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赛珍珠是一位真诚善良、热心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3.怎样评价赛珍珠的贡献,要看到她的“人桥”作用的特点本意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上,但重在对双方文化的匡正和建设上。4.要加强有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2.
赛珍珠在1932年2月所作的两场报告中,通过比较中西方小说的异同,试图证明在西方人眼里缺乏形式的中国小说其实具有独特的、和西方小说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且试图从中国文化里挖掘这种形式的“渊源”。赛珍珠对中国小说形式的讨论反映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态度,是她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和心态的理解和思考,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对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个严肃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尽管赛珍珠的主张并不一定具有典型性,她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也有简单化理想化之嫌,但是今天重读赛珍珠的这两篇讲话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在赛珍珠之前,许多西方作家都曾在作品中描写过中国。但是她们笔下的中国,不管是作为被丑化的对象还是被赞美的对象,总是根据西方人自身的需要,而并非中国的实际来描写的。赛珍珠的写作刚与此相反,她代表了一种真正去了解异国并诉诸笔端的新的写作姿态。为了建构新的中国形象,赛珍珠在叙事模式的转变、民俗描写、人物选择、语言风格、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模仿等五个方面采取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大地》,作家以流散作家美国视角,用母语文化来审视中国文化,界定了她独特的叙事者角度。该书勾勒出的中国形象,说明当善意的西方观察者用眼睛过滤所见所闻后,捕捉到的多是与自己母体文化形成反差的成分。通过分析作品去发现哪些中国元素先进入西方人的视野,从而看出中国文化是怎样一步步被西方世界所了解的,进而反映出中国文化向西方世界传播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长期生活过的赛珍珠对中国社会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人民有着自发的情感,她以一种跨越国界和种族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客观描述.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的心态有着细腻、直接的观察,她准确地把握住了“土地”这一中国农民的生存基础和文化命脉.在其代表作《大地》中,赛珍珠饱含女性主义的同情,以写实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阿兰、王龙等一批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她的作品既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人心目中被扭曲的中国人的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了中国农民热爱土地、珍视土地的“大地情结”,从而开启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之门.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小说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这位美国作家不同于东西方作者的独特写作视角,赋予了她中国农村题材作品特殊的魅力.不仅如此,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作品中表现的一贯主题"恋土",在东西方文化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神话原型,展示了她中国题材小说世界性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赛珍珠的创作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卓越超凡。她以写实的手法、同情的笔调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以往所有西方作家笔下的中国世界。极富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以中国婚姻制和科举制为代表的制度文化、反映中国人独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精神文化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她的目的是架构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建立一个异质文化和谐共处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30多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摆脱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束缚,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创作中。《同胞》中主人公的边际文化人身份、经历与情感体验和赛珍珠本人最为接近。在这篇小说中赛珍珠采用主体性写作策略和言说方式,从中国人的视角去阐释美国和中国。她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和捍卫者。同时,她对中国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又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既不重复那些歪曲中国本来面目的套话,也不刻意制造美化中国的神话。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赛珍珠其人其作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近四十年的关国女作家。她在绝大部分作品中向西方世界真实地展现了中国社会,而写得最成功的是她笔下的中国农民和他们生活的世界,同时作家借此表达了她对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赛珍珠开始文学创作的年代与鲁迅的主要作品年代接近,二人都有跨国生活经历,但两人所处背景迥异,作品题材、风格等都截然不同.前者出生于美国而在中国成长,虽是西方人,但却热爱中国文化,创作了大量中国题材作品,向西方反应了真实的中国.虽然赛珍珠比后来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早了半个世纪,但也可归入后殖民主义作家行列;后者创作了大量以“国民性批判”为主题的作品,看似有“以西方为中心”的倾向,却并非以取悦西方读者为目的,而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论中国.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与东西方文化王桂芬在迄今为止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女作家寥寥无几,然而,美国著名女作家塞珍珠却“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做了丰富多彩和史诗般的描述并著有两部优秀的传记一,摘取了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作为一个西方女作家,因描写东方农民生活卓有...  相似文献   

12.
从后殖民视角看《庭院中的女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赛珍珠虽然出生在美国,但自小就随父母来到中国。作为一个在中国前后度过了40年时光的作家,以其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作品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中国的境况,在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中为中国打开了一扇窗。但同时,由于赛珍珠对其所属的美国及西方文化矢志不移,她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难免打上后殖民的烙印。试从后殖民的角度分析、解读她的作品:《庭院中的女人》。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是一位精心充沛因而多产的作家,除创作出成功改变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的小说,她也写过许在小说作品,发表大量的演讲辞。这些作品在精神上与她的小说创作的宗旨是吻合的,它们体现了她毕生所倡导的差异共存和互相尊重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赛珍珠是提倡女性解放的先驱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女性主义作家。她的女性主义意识孕育于不同寻常的家庭,成长于美国求学阶段,开花结果于中国的文化大背景下,与西方女性主义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在1930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东风西风》中,再现了中国现代性兴起的表征。当时的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状态,而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与西方现代性思想的涌入,国内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科学与民主的高潮。身处中国的赛珍珠亲眼目睹了中国现代性的兴起,通过小说描绘了这段历史。文章将从后殖民视角出发,分析赛珍珠在《东风西风》中对中国早期现代性的态度,可以看出她向西方真实再现了进步中的中国,而非东方主义者眼中野蛮的国度。  相似文献   

16.
赛珍珠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与中国传统文化曾蕾任何一位天才的作家与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会有着天然固有的联系。美国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PearlS.Buck,1892-1973)也不例外,她的一生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赛珍珠虽不是一位系统探讨和专门研究中国传...  相似文献   

17.
《青年教师》2006,(12):55-57
赛珍珠生于1892年,比生于1895年的林语堂大3岁。赛珍珠的父母是传教士;而林语堂父亲也是传教士,母亲是基督教信徒。只是赛氏父母是到中国传教的美国人,而林语堂父亲则是在中国传教的中国人。赛珍珠自小随父母来到中国,之后在中国生活长迭30多年,而林语堂自青年到老年在美国也生活了30多年。赛珍珠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大地》为代表的大量小说,并因此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林语堂也是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京华烟云》为代表的一批小说,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赛珍珠热爱着中国及中国的文化,并称中国是她的第二故乡,而林语堂也是如此,他陶醉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并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最后叶落归根,回到祖国的怀抱。赛珍珠1975年逝世,享年83岁,而林语堂1976年逝世,享年81岁。这里似乎有许多非常有趣的可比性,从中亦可见出二人的某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美国不仅遭到了男性作家的排斥,还遭到女性主义作家的否定。其原因并非像一些西方白人女性主义批评家所说,在于赛珍珠的作品没有反映出女性主义的文学传统,而在于赛珍珠是一个根植于东西方两个世界的独特的女性主义者。从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视角来看,赛珍珠虽然身为西方白人中产阶级妇女,谙熟西方白人女性主义的理论,但她由于从小生长在第三世界,十分了解第三世界妇女的真实生存状况,所以她在创作上摆脱了西方白人女性主义的褊狭。作为一位真正的女性主义者,她极具前瞻性的思想现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赞扬。  相似文献   

19.
西方大力传播中国文化而产生深远影响的西方女作家中,首推美国作家赛珍珠。她以安徽宿州的农民生活为素材创作了小说《大地》,并且因为《大地》"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真实且取材丰富"和她的个人自传《我的中国世界》而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章旨在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从作家的外部研究为切入点,具体分析赛珍珠所描写的中国与现实中的中国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呢?还是带有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文章从形象学外部研究的角度看待赛珍珠笔下的跨文化交流,旨在深入认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更好地引导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以来,作为一种文化幻象的“中国形象”在欧美人当中早已根深蒂固,中国只是作为一个“他者”被注视、被制作,由此导致了生活画面的失真。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近40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人类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小说创作中。她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和捍卫者,同时对中国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又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既不重复那些歪曲中国本来面目的“套话”,也不刻意制造美化中国的神话。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赛珍珠其人其作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