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崇典 《中学文科》2000,(12):10-10
在言中,将甲类词用作乙类词的现象比较常见,人们就管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教材把它称为“用法特别的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为普遍。形成这一现象,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古代词语相对来说没有今天这么丰富,二是古代汉语用词也不像今天这样严密。究其实,词类活用,是古代书面语言在词语使用上分工不细的一种表现。下面对部分“用法特别的词”列表予以例释。  相似文献   

2.
一、学习要点了解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和正反对照揭示中心思想的写法;了解本文中词的活用情况,区别感叹句和疑问句。二、自读指要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 1 慷慨得志之徒( )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 徒以吾两人在也( ) 郯子之徒( ) 徒见欺( ) 2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敛赀财以送其行(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3 以旌其所为( ) 旌麾南指( ) 4 斯固百世之遇也( )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哪些词属词类活用,哪些字属通假,并注明它们的用法和意  相似文献   

3.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常见的就有“名词活甩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意动”……等十几种情况。教学中,如果不能使学生牢记每种词类活用的例句,以及此种词活用为彼种词的特点,进而理解、领悟和把握其  相似文献   

4.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一直是理解成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仅就人们喜闻乐用的成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作一点尝试性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有识者的深入研究。(以下加点者为活用词。) 一、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理解为“像……一样”。如风流云散,风,像风一样,云,像云一样。像风一样流失,像云一样飘散。同类用法如:狼奔豕突、蚕食鲸吞、星罗棋布、土崩瓦解、龙飞凤舞、豆剖瓜分、斗折蛇行、珠圆玉润等。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习古代汉语,不能忽略它。不切实掌握词类活用,就不能透彻理解一些句子,有时甚至弄出很大的错误。词类活用,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其规律性,我们要对它进行研究。本文准备只谈其中的名词用如动词。 一个词活用为另一词类,这是指在特定句子中,临时作为某一词类来用。有的词有几个意义,词类不同,这不算词类活用。如“众”,指“人多”,是形容词;又指“众人”,是名词。这是一个词的两种用法,不算词类活用。有的词,不但两个不同的义差别较大,音也不同:如“长”(cháng)指“长度大”,是形容词;又音zhǎng,指“生长”,是动词。这竟可以看成两个词,只是用一个字形写出罢了。  相似文献   

6.
词类活用的现象,修辞学家称之为“转品”或“转类”。实际上,词语活用还有更为宽泛的含义,它们或多或少都与修辞手法相关联,如词语的借用与借喻、别用与别解、仿用与仿拟、缩用与节缩及词语的拆用等情况,就是最好的例证。词语活用既是对词语功能的发挥,对词语意义的丰富;同时作为特殊的修辞手段,它们在书面语和口语表达中起到了渲染词彩、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本的语法功能,临时充当其他词语及功能的现象。"词类活用"作为一种重要语法在文言文中应用比较常见,有名词动用和形容词动用几种用法,然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则不能作状语。因此要想灵活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就要辨清"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二者的区别,本文首先区分了词类活用及词的兼类,然后通过对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词类活用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更好地判断词类活用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实词词义推断实词考查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推断实词词义在2005年高考中全部以给加点词语作解释、选取非正确选项的形式出现。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五种。1.语境推敲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所以词语只有在一定语言环境里才能有合理的释义。推断词义就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具体的语境。如2005年全国卷二“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根据文意,后文有“常以谈笑讽谏”,所以此“辩”是一种才能,非“辩驳”,而是“能言善辩”之“辩”,即辩论。《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作息”如果译为“既劳作又…  相似文献   

9.
在语言学界,学者们谈古汉语“词类活用”,大都尽可能地避开意义产生问题,而主要从语法功能角度将其释为词类活用(姑且称此活用说),并与意义范畴的词类引申相区别。其实,意义产生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从意义产生角度讲,“词类活用”与词类引申并无区别,或者说,“词类活用”就是词类引申。我们看以下诸例。  相似文献   

10.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偶然地活用为另一类词,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语义特征与语法特征。这就是词类活用的定义。在上述定义中,“临时”、“偶然”这两个词至关重要,它集中概括了词类  相似文献   

11.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概念,但这一概念的外延仍然模糊不清,不少语法著作把一些不属于词类活用的问题看成“词类活用”,如词类的兼用,动词形容词的代用、谓语宾语之间特殊的语义关系等等。本文对这三方面的语法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它们不属于“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12.
词类活用是现代汉语申客观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词类活用和词语之间的超常搭配不是一回事,一部分词类活用现象实质上属于词语之间的超常搭配,并不是词类活用;而一些看似是词语之间的超常搭配的现象实际上却是词类活用的现象。文章主要以名词和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名词的活用与名词的超常搭配以及形容词的活用与形容词的超常搭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词类活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同一个词,词性或意义发生变化就不能认为是同一个词。因此不存在“一词多类”或“一词多义”。既如此“词类活用”也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14.
【考点导航】“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的范围,即:①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②《语文》课本及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特别是课本课后练习题中强调的实词;③重点是古今异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及感情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通假字,单音词和复音词(联绵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文中”(即语境)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理解”是指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方式有“显”和“隐”之分:“显”是指判断加点实词含义的正误(或直接写出其含…  相似文献   

15.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较为普遍。本文试图通过对《孟子》一书中名词词类活用情况的研究,分析活用词的形和义,最终得出有些词并非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而是其本身就是名词。  相似文献   

16.
文言翻译,首先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笔者根据教学体会,归纳了文言实词翻译的十字诀。一、留(原词保留)古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二、换(今词替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三、对(对应翻译)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本字词的意义;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词语等。四、转(转词意译)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运用比喻、借代(如秋毫)等修辞用语,委婉说法的词语(如…  相似文献   

17.
举例性介绍娄底方言中的语法现象,分为三部分,即:(1)一些词的词性,用法与普通话的同异;(2)几个特殊的活用词;(3)特殊的词缀“公”,“里”。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问题和现代汉语的“名物化”问题如出一辙:“名物化”理论是参照印欧语体系而抹杀了现代汉语自身特点的产物;“词类活用”说则是参照了现代汉语体系而抹杀了古代汉语(文言)自身特点的产物。某些词的固有的功能属性特点为我们认识“词类活用”说提供了认知上的依据。我国的语法传统是“让语法学更有效地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服务”。“词类活用”说正是这一传统的历史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类活用,作为一个语法术语,是指一个词在它所属词类的句法职能之外的一种灵活用法.这种灵活用法,超出了它所属词类固有的句法职能,担当了别的词类的句法职务,临时用如别的词类,所以称为词类活用.作为一种特定的含义,词类活用往往简称为活用.词类活用的研究很有价值.在词类问题上,把词的基本功能和临时功能区别开来,这是一个重要原则.词类活用是属词的临时功能,它不能决定词性.如果一个词只有在具体句子的用法上才能决定它的词类,实质上就否定了词类的存在,在划分词类的时候,要看一个词的本质特征,要看一个词的基本功能.如果不区别词的基木功能和临时功能,“那就是把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混同起来了.”区别词的基本功能和临时功能,研究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20.
<正>成语是从古代汉语中沿习下来的,因其结构的稳固性和定型性,所以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特别是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基本用法,充当了别的词类,从而使词语的意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多,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以及数词的活用四类情况。了解和掌握一些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对于正确理解成语和准确使用成语都非常重要。一、名词的活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