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虹 《教师》2012,(4):11-11
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向理想的教师看齐。理想的教师就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人。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对那些后进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下面我就针对后进生转化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2.
任秦瑜 《甘肃教育》2014,(13):114-114
正美术课是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继而创造美的一种教育形式。中学美术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精神素养的神圣使命。情趣教育是指教师用自己的教育与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同时,又指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着的一种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所给予的尊重、爱护及引导,使学习成为有情趣的教学活动。因此,情趣教学法实质上是一种追求人格健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情趣教学法实验研究,是湖北省“十五”规划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该课题于2002年12月通过了省级鉴定。现辑录部分研究成果,以求教于方家。 一、投入真情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影响力和号召力推动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但“尊生重学”的观念也应积极倡导和遵从。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尊生重学摆上工作日程,并努力实施。情趣教学中的投入真情必须贯彻尊生重学原则。主要做法是“四心”见真情。  相似文献   

4.
<正>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要想感动别人,首先感动自己。"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多情"的高中政治教师,用我的真情带领学生开启教育的幸福之旅,用丰富、多变、投入的情感点亮我的教育人生。一、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思维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刘晓颖 《考试周刊》2011,(79):123-123
小学英语教学要从情趣教育入手,不断探索富有情趣特点的教育新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情趣教育及内涵 情趣教育是指教师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同时,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所蕴含的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使学习英语成为学生富有情趣的活动。因此情趣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情趣包含性情、感情、兴趣、  相似文献   

6.
精准扶贫,教育先行。在新时期扶贫攻坚工作中,强调了"治贫要先治愚,扶贫要先扶智",教育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当前教育现实中,"精准扶贫"家庭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效率,甚至影响了学生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厌学心理作出应对,寻找对策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相似文献   

7.
郑婷婷 《快乐阅读》2011,(20):99-100
情趣包含性情、感情、兴趣、志趣等内容。儿童的情趣既有天性的童趣,又有后天习得性的社会情感和各种学习兴趣及理想、志趣。我们所理解的情趣教育是指教师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同时,又指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着的一种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使学习成为学生有情趣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曹文兰 《山东教育》2011,(11):41-42
所谓"情趣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投入真情、建立亲情、创设情景、诱发激情,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轻松愉快、情绪饱满,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状态下,通过充满情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情景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与情感的表达,对于中学声乐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创设情景,需要教师真情投入,使所创设的情景,在教学中要形象直观、活泼生动、情趣多样,让学生体味声乐教学的乐趣,投入到学习中来,本文从情景教学的概念出发,探讨了情景教学发的作用,总结了情景教学法在中学声乐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周中森 《物理教学》2012,(8):18-19,24
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上几乎"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课堂成了"一言堂"。再加上过重的课外负担,剥夺了学生"玩"的权力(违背了孩子的本能)——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要想改变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高效。各地对教师"教前"的备课普遍重视,特别是新  相似文献   

11.
"教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教育艺术。它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语文教师首先应该确立"快乐教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转变到主动的求知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建立一种尊重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成为展示独特个性的舞台,遵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快乐、活跃"的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快乐互动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爱学、会学的学习风气,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快乐"起来。教师要从精心设计有情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角色扮演,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等几方面研究快乐、活跃、民主的课堂对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由于学生厌学心理是长时间学习问题累积生成的,因此,克服厌学心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教师怀揣教育爱心,真正关心爱护学生,既关注他们的生活,也关注他们的心理,从侧面和正面两个角度同时努力,学生厌学心理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李存华 《教书育人》2014,(11):20-20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不能仅仅把学生当作受教育者,而是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地关心爱护学生。人格上,师生平等、相互尊重;教学上,教学民主、共同参与;生活中,关心爱护、细致入微。教师必须要真情投入,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书育人中的积极作用。只要教师能拥有关爱学生的火热的心,就一定能打开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扇紧闭的窗扉。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辍学不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当前,厌学是学生辍学的导火索。部分教师的从教热情不高、教育理念不正确、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够等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要解决学生厌学问题,教师就必须保持积极的从教热情、增强教育智慧、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6.
从欣赏806美文的角度出发,注重文章的整体阅读和感悟,努力引导学生赏美文品美味,抒真情悟真谛,从而激发其阅读兴趣,提高其语文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是本文所说的“赏美文激真情”教学法。多年来,本人试用此“法”进行教学,感到对治疗“厌学语文症”颇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正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无法对作文教学等闲视之。然作文教学既"投入多、见效慢",又长期无统一教材,各路教法众说纷纭,令人无所适从。笔者曾尝试过以"生活作文"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真情写作;又曾领导过"积——仿——创"作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增强积累而创新作文。然而生活与文本密不可分,仅强调其中一方,难免失之偏颇。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找出有效写  相似文献   

18.
一、教育理念由教师主体性向学生主体性转变现代教育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 ,是在尊重人、满足人、研究人的基础上实现教育人、提高人、发展人的教育。教育的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即强调学生是教育主体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与学生是合作的互动的关系。要实现从教师的主体性到学生主体性的转变 ,要求广大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四种思想 :(1)爱护学生的思想。爱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只有爱护学生 ,才能了解每一个学生 ,相信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 ,学习每一个学生 ,依靠每一个学生 ,教好每一个学生。真正的爱…  相似文献   

19.
傅莉 《教育艺术》2021,(4):12-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堂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基地,思政教师要练就"四真"境界,方可以之"真"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思政教师之"四真"修炼,具体来说,就是努力做到"真情、真格、真知、真行",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一、用真情坚定学生的政治认同真情即真性情,这里的真性情不是随心所欲,不加遮掩。思政课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真性情与学科特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校难办的发展困境,需要转变观念,以新的理念引领中职教育发展。"发现教育"思想契合了当前中职教育特点,是中职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方向。要以"发现教育"理念为指导,从校长、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构建以发现校长、成就校长,发现教师、成就教师,发现学生、成就学生为核心的中职教育系统"发现教育"体系,开创中职教育新局面,促进中职教育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