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前期吐谷浑归朝事迹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学院学报》2017,(6):35-39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自663年被吐蕃所灭后,吐谷浑部众迁出青海,陆续归唐。唐前期归朝的吐谷浑部落主要有以诺曷钵为首的慕容部、耽尔乙句贵部、随吐蕃赞婆和论弓仁及慕容道奴归朝的吐谷浑部。吐谷浑族归朝,促进了唐代河陇地区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2.
一、“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揭露了朝廷拓边政策的荒谬“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意未已”,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指天宝年间,唐王朝多次发动的对吐蕃的战争。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元年十二月,陇右军破吐蕃大岭等军,河西军破吐蕃渔海等军。二年四月,陇右军击吐蕃,破洪济城。五年正月,王忠嗣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皆大捷。六年七月,高仙芝破依附吐蕃之小勃律,虏其王及吐蕃公主。七年十二月,哥舒翰筑神威军城于青海上,吐蕃至,哥舒翰击破之。从上列战争的性质看,唐玄宗已一改开元初奉行的和蕃政策,而代之以战争政策。与吐…  相似文献   

3.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其源主要出自古代羌人。羌人原居青海一带,后来,羌人中的发羌、唐旄、牦牛等部,陆续进入西藏地区,同当地土著居民(西藏至迟到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远古居民活动,已得到地下考古发掘的确凿证明)融合,繁衍发展成吐蕃族。南北朝时,西藏高原有多股势力,吐蕃部仅其中之一。隋唐之际,吐蕃赞普南木日论赞(论赞索)及其子弃宗弄赞(松赞干布)始翦灭苏毗、羊同等其他势力,统一西藏高原,都逻些(拉萨),建立起统一的吐蕃政权来。完成统一后,松赞干布又积极着手厘定官制,颁  相似文献   

4.
吐蕃一公城址辨一公城,亦作“移公城”、“叶公城”。是宋代河湟吐蕃族“要害”据点。宋崇宁二年改名为循化城。其地望《宋史·地理志》语焉不详。今天藏学界有人推测宋代的“一公”即明代青海蒙古火落赤的驻牧地捏贡川,清朝以来称甘加川.即今大夏河的支流铁龙沟。《中...  相似文献   

5.
公元七世纪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征服了周围各部落,完成了统一西藏高原的事业,使吐蕃成为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它的建立和强盛改变了西部各民族的历史,生活在我国西部的其它民族,如羌族各部、吐谷浑、突厥等,有的因吐蕃的兴起受到威胁,有的因吐蕃的扩张被吞并,在青海生活达三百年之久的吐谷浑即是一例。吐谷浑一度称雄于西部诸游牧民族,  相似文献   

6.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曾有羌、匈奴、鲜卑、吐蕃等古代少数民族在此生活,他们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生活遗物是研究古代民族文化和青海地方史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7.
党项的崛起与对河西的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项的崛起与对河西的争夺陆庆夫党项本西羌之后,早先曾居住在东起四川松潘,西至且末、鄯善,南连青海吐蕃,北与吐谷浑相属,绵亘数千里的山谷间。①唐初,吐蕃势力强盛,北上灭吐谷浑,党项部族或被役属,或迁徙内地;安史乱后,吐蕃又乘唐军队内调之机,扩展地盘,占...  相似文献   

8.
嗢末音义考     
晚唐五代时期河陇地区吐蕃奴部的称号嗢末,实际是吐蕃文vbangs myi的音译,其含义是庶民、属民百姓、奴隶,嗢即vbangs,末即myi.该称号表明这一部族正是由吐蕃统治崩溃后河陇地区的原吐蕃王朝下等属民百姓组成的,他们实际上是当地汉族等被吐蕃征服民族的普通百姓,也包含一些从吐蕃本部随主人迁居河陇地区的奴隶,被称为吐蕃奴部.元代吐蕃文myi演变成mi,vbangs myi随之演变为vbangsrmi,此词在现代藏语中仍然存在,含义正是庶人、属民、奴隶.  相似文献   

9.
一、藏族的地理分布与人口特征1.藏族的起源与形成藏族是由历史上的吐蕃直接发展来的 ,藏族与吐蕃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两个名称 ,吐蕃是在青藏高原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一个民族。 7世纪初 ,吐蕃王朝建立 ,标志着吐蕃民族的正式形成 ,在以后的发展中 ,吐蕃又先后融合和同化了许多部落和民族 ,壮大了自己的民族成分 ,“吐蕃”作为民族名称在历史上一直沿用 ,直到民国时期才正式统一命名为藏族。2 .藏族的地理分布藏族的分布地区 ,主要有青藏高原地区的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 5个省区 ,解放后 ,这些地区建立了西藏自治区及 10…  相似文献   

10.
2008年8月1日至6日,敦煌研究院在敦煌莫高窟举办了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这是敦煌历史上,也是藏族历史上,更是国际学术界第一次以敦煌吐蕃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甘肃、青海、西藏、四川、湖北、江苏、台湾等地的二十多家敦煌学、藏学、民族学、考古学、佛学等专门研究机构的近6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陇海铁路(包括兰新段)是横贯中国大陆东西的欧亚大陆桥的主要线路,历史上这条沿黄河的东西交通线实际上有两条并行的道路。第一条,以河南西部为中心,联结甘青、关中渭水流域,经豫东、安徽达江苏沿海,故名“豫西通道”;第二条,以山西南部为枢纽,联结甘青、关中偏北(包括陕北)过黄河,穿过太行诸山脉达豫北平原,径往东部沿海,称之为“晋南通道”。本文从历史地理环境,考古发掘及其研究成果,文献记载的古史传说等方面,综合探讨了夏代以前,晋南通道的形成及其对黄河流域东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化隆县群科镇伊沙尔河口的沙隆卡、格尔麻等史前遗址,在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深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青海史前时期从事狩猎采集经济的土著人群与来自东部从事农业经济的仰韶文化人群的交融、青海东部地区史前农业的起源、马家窑文化形成的地方因素、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谱系和分期等论题,均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述了帝禹时代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五藏山经》的《西山经》和《北山经》多处提到“泑泽”,并明确指出这里是黄河的源头,其附近是著名的黄帝族都城“昆仑”。关于泑泽的地理方位,历代学者均认为即蒲昌海(位于今日罗布泊遗址),并相信黄河在此处“潜行地下”数千里后重新冒出地面。笔者对《五藏山经》地理方住的考证已历时数十年,有足够多的理由表明泑泽不可能是远离黄河河道的罗布泊,而是早已干涸的黄河前套太湖泽,而黄帝族都城“昆仑”则位于今日黄河河套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地区古为广平卑湿的大陆九河之域 ,今属黄淮海大平原水力资源不足最为严重的地区。为此 ,国家确立了南水北调工程。此工程方案 ,有其可行之处 ,但应作较为全面的考察。如古代黄淮之间的鸿沟水系及江淮间以巢湖为中心的水路通道 ,历史上为沟通南北的主要路线 ,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当前即应予重点研究考察。  相似文献   

15.
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清朝实行了“蒙藏分治”政策,进而实现了对青海的完全统治。随着青海蒙古族的日益衰弱和藏族的逐步强大,原蒙古族统治青海时期的蒙藏格局打破,“分而治之”下两族所占牧地与发展人口之间的不协调局面客观存在。因藏族部落人众地狭的客观矛盾日益突出.黄河以北环湖草原成为各藏族部落争向迁移的游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衡水湖湿地水质状况变化分析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水湖是华北平原惟一保持完整的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水质监测及综合污染变化趋势、单项污染年内变化趋势、分层水质变化、引黄前后水质变化趋势研究,在衡水湖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泛河套文化圈南缘地区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成熟的地区,民情风俗受草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农耕地区的社会风俗,既有河东地区的民风强悍,也有关西地区的英勇善战,还有燕赵地区的争强好胜。泛河套文化圈南缘地区的风俗表明草原文化对黄河流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奠定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现形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北部为宁夏平原。南部清水河、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黄河文化的滋生地。北部平原,黄河孕育了宁夏历代农业文明。秦代,黄河东岸的秦渠诞生;汉代已成为著名的灌区;北魏时黄河水利再兴;隋唐时灌区得到了大力开发,宁夏平原已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西夏时开发利用了汉唐以来的重要渠道,农业生产有力支撑着西夏政治生命的延续;元明清时期黄河水利更是得以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呈现出的是阡陌纵横、繁荣富庶的景象。  相似文献   

19.
童谣是在儿童中流传的口头韵语,一般在一定的区域内传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但是,在对江南童谣与青海童谣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发现,江南地区流传的一些童谣,与青海河湟地区流传的《天皇皇》、《古记儿古记儿当当》、《喜鹊儿喜鹊儿喳喳喳》等童谣,或内容相同,或结构相似。本文对此进行了分类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基于城市体系的分形理论,从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对该区的城镇体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沿黄地区济南的城市地位垄断性较强,其他中等城市不够发育,沿黄地区城镇之间通达度较好,但由于黄河阻隔及区域经济联系的地区差异,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欠理想.提出了该区城镇体系的发展策略:适当扩大中心城市,培育次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港口和铁路交通,区内与区外的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