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作为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积淀与浓缩,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和谐"为核心理念,以人的生存现状、文化教化为视觉重点.奥林匹克运动以西方的人文主义为理论基石,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传递人类的人文教化为目的.两者之间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性、和谐性.文章试图从不同层面解读、剖析这种特性,旨在以北京奥运为切入点,推进东西方人文思想的和谐互动;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中走向复兴.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课选编了先秦诸子的部分散文,其目的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德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提高社会人文素质.本文着重探究其中《论语》选读文本的人文教化思想. 一、重"礼"重"仁"的人文教化思想 中国人文教化思想源远流长,在早期的夏、商、周三代文化中就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教化思想发展到春秋战国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孔子创立了先秦儒家学派,第一次真正将以人文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自觉的倡导和弘扬,并阐明了人文教化思想对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与中国企业家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人的道德实践对于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特别重视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协调与和谐。中国的企业应当“以法治企业”,“以德教化人”,坚持走使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路径,而儒家以修身为本的人文教化的资源对我们的企业建设便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中国的企业家应该有中国的气派,中国的风格,在这方面,儒家正可为我们造就一种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整的素质教育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导向作用,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5.
富有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西周礼乐文明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模式,其基本精神是通过各种途径对人进行情理兼备的礼乐教化,塑造人和谐的文化心理与完满的“君子”人格。尽管它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注重以塑造情理兼备的“人”来实现社会的和谐、文明与进步的文化精神,在今天仍应是我们的民族教育认真批判继承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吴丽 《教师》2019,(11):83-84
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是育人、修身的重要方式,学校要引导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充分感受其人文内涵,自觉学习礼乐知识,潜移默化培植礼乐修养,以达成育人之功效果。文章通过介绍礼乐教育的起源与延续,教化人、感动人、濡染人的化育功能及途径,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贯穿其中的价值核心就是通过人伦教化来塑造和培养健全的人格。从少儿时期的家庭启蒙教育开始,即以诗、书、礼、乐的咏唱、背诵来熏陶和引导孩童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感悟和觉悟。中国传统启蒙教育正是基于家庭背景下的人伦教化进阶之道,无不遵循着"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的伦理道德教化模式,这无疑契合了人生以家庭为起点,逐步迈向社会的成长历程。现代语文教学必须持守人文教化的终极性精神追求,通过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展,弘扬传统语文教学中人文熏染和潜移默化的文化内涵,以实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  相似文献   

8.
儒家教化说为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诟病者多,这些批评与诟病不少就值得再商榷、再检讨。孔子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治教官师合一”而以“教”化天下的社会。孔子开出诗书礼乐教化传统的价值理性的人文基调,强调教化培植人的价值理性而“成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儒家教化说的真义乃在“为天下而教化”而不是为“一家一姓”而教化,它的强固存在正是孔子教化为天下为人的理性启蒙之精神不灭的见证。  相似文献   

9.
和谐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文明成果的长期积淀和历史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追求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印度佛教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被"佛教化",隋唐以后,通过强化传统文化根本、文化对话与融合,实现了"佛教文化中国化"。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化",借鉴隋唐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异质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就能实现从"中国文化西方化"到"西方文化中国化"的转折。在文学理论建设上,也能实现从"中国文论西方化"到"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转折,从而建构中国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龚雪燕 《考试周刊》2010,(54):51-51
本文通过一部反映中西文化冲突的电影《刮痧》分析中国人文传统与西方科学精神的差异。作为中国文化人文传统的核心之一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和西方所信仰的理性、客观的科学精神产生了巨大的摩擦。这也正是《刮痧》这部电影所反映出来的中西文化冲突之一。  相似文献   

12.
和谐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文明成果的长期积淀和历史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追求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中德双方的文化特点德国文化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以人性“善”“恶”相间为基础的人性观,以新教伦理为核心的工作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想传统,以“纯粹理想”和“实践理性”为根本的理性主义行为取向。而中国文化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富有特色的人文精神。与西方世俗人文精神不同,中国的人文精神侧重于伦理教化,强调“以仁化人,以道教人,以德立人”。第二,与西方人的分析思维方式相对照的整体思维方式。一般而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重在分析。首先是把自然界不断地分析为各种尽可能小的部分,然后…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对自我的审视和反思,强调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自我的把握。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进行伦理学上的解读,更有助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帮助大学生重建道德信仰。生态文明思想用传统文化解读不外乎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境合一的追求,而且通过人心向善加以实现,其教化的功能在于如何实现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新易家的理论建构为 :中华文化的主干既不是儒家 ,也不是道家 ,而是通贯儒道二家的“易道”。易符、易图、象数是“易道”的载体和表达形式。易学与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消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 ,消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与人文的互补、中西文化的融合是当代新易家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大学精神源于传统文化,西方的大学精神侧重大学理念,二者同属“形而上”概念却存在差异。高职院校需要抓住学校领导集体治学思想这个关键、以愿景目标与使命责任为核心、以和谐环境为基础,来培育人文关怀与职业情怀并重、文化精神与经世济用并举、技术文化与开放办学并进的高职院校之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西方有学者认为:“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和哲学有两个对当今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主题: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对家庭的承诺。中国的传统和哲学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现代概念是一致的—即在不损害子孙后代可能的选择与自然环境健康的情况下满足现代人的需求。”①对于西方学者的此种见解,我国学者多倍加欣赏。然而所谓中国文化“对家庭的承诺”,实在是以“多子孙甲”为指归的,因而难以“与自然和谐发展”。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命题“天人合一”,又是否具有现代的意义呢?对于此一问题,我们亦认为难以作出肯定的回答。诚然,西方文化确实具有…  相似文献   

18.
传统人文思想视角下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性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传统人文思想对我国民族气质和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尊重文化传播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深入挖掘传统人文思想宝贵财富,加强传统文化精粹的学习和推广,探索传统人文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与学科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旨在探讨人文的真实含义,把握人文精神的来龙去脉,为学科建设寻找新的坐标。1.西方的人文体系是人文主义,其中集人本传统、理论主张、工具思想之大成。中国的人文思想是人文精神。中国人在历史上不讲主义而讲文化、教化和化感。中西方的两种人文思想已经处于切磋、交流和互补的重要阶段。2.人文学科是以人文精神及其载体为对象的教研门类,它在本质上并非科学。科学研究的是无精神的或物化的存在,人文学科探索的是有精神的人文现象。前者是征服和管理对象的客体性知识,后者是领悟和化感人生的主体性智慧。唯科学主义的泛滥是人文精神严重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3.人文学问一切学科的命脉或曰学科生命学。应该理顺人文涵摄科学的学科体制,调整三大学科群的关系,强化人文与科学之间张力机制的良性运演。人文立国,教育振国,科技兴国,经济强国,促进综合国力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促进人文、艺术、科学教育的融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文、艺术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符合人文、社会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客观规律的,也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中国高等教育和清华大学应吸收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同时突出民族文化传统,融人文、艺术与科学教育为一体,培养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