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官僚主义是在剥削阶级社会中长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我们就向它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并且在其后经常不断地进行反官僚主义的斗争,尽管成绩是显著的,但官僚主义至今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依然严重存在,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消极因素。邓小平历来对官僚主义持明确反对的态度,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就此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反对官僚主义是邓小平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更有效地铲除官僚主义,学习、研究邓小平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从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对官僚主义一向深恶痛绝。他为保证人民民主权利。提出了许多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的重要思想,阐明了反对官僚主义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在认真吸取以往经验教训,分析新时期历史任务的基础上,郑重提出: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邓小平文选》第2卷,327页)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1986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对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官僚主义现象作过深刻剖析:分析了官僚主义产生的根源,揭示了官僚主义的具体表现,指出了官僚主义的严重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克服官僚主义的途径与措施,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反官僚主义思想。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反官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时期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管理制度,作了系统地科学地论述,为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习小平同志的  相似文献   

6.
一、腐败的本质是权力失控而导致权力滥用关于特权与腐败,邓小平有过许多深刻而精辟的论述:“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他还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具体表现和危害之一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中查处的大案要案不难看出,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当作人民的主人,搞特权,以权谋私,收受贿赂,引…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揭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分析了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提出了克服这些弊端、建立民主制度的目的、方针和具体措施,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苹吹响了号角,指明了方向。3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的政治体制中至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我们应该痛下决心,加大力度,稳妥而又积极地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干部制度改革,以适应其他各方面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才能卓有成效地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一官僚主义是指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的领导作风,是剥削阶级思想和旧社会衙门作风的反映,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伴随着具有官僚政治特点的剥削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旧社会的固有产物。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会有官僚主义这种现象。只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身并不必然产生官僚主义。由于我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官僚政治废墟上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还很不完善,由于封建专制传统、小生产习惯势力和思想意识等的影响还严重存在,因此,官僚主义的现象在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反对官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反对官僚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急迫的任务;二是深刻地揭示了官僚主义的根源;三是提出了克服官僚主义的科学方法。邓小平的反对官僚主义思想有其鲜明的特色:解放思想是其思想前提;正确地处理了现代化建设与反对官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发行,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本文选记录了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它是全党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指引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科学指南。 小平同志一贯重视教育事业。“文革”后,他刚刚恢复工作就自告奋勇地抓教育,甘当教育工作的“后勤部长”。十多年来,他为我国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强调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反对腐败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特别是执政以来在自身建设方面所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克服官僚主义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目标。邓小平同志一贯注重反对官僚主义 ,多次论述官僚主义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剖析了其产生的根源 ,探索了克服官僚主义的办法和途径 ,从而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原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读《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后,我深感邓小平同志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倡导务真求实,注重实效,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他一贯的思想方法与工作作风。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以邓小平的理论为指导,从社会实际出发,少说空话,废话,少做花样文章,队根本上杜绝形式主义。为此,我认为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干部培训工作。他把搞好干部培训看作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坚持并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的必需。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干部培训应当坚持的红与专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和训用相一致的原则;还具体地提出了干部培训的主要内容等等。邓小平同志的干部培训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深入学习这一思想,有助于指导我们搞好普教干部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纪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而作王善胜,王芬《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部光辉著作与广大人民群众见面,为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表述。他把制度问题提高到政治思想领域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高度来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他在废除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方面,发挥了坚强的核心作用,为全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17.
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教理论陈谟开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一卷是从1982年到1992年这十...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党的建设应特别重视抓好党的制度建设,这是邓小平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沉痛教训后提出来的治党方向。中宣部编发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特别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提出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107页),为此在结合《纲要》钻研《邓小平文选》原著过程中,我们深入学习了作为邓小平制度治党“理论体系成型标志”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就邓小平制度治党的几个原则做一点学习探讨。  相似文献   

19.
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干部制度,是贯串于《邓小平文选》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三中全会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我们要改革现行的干部工作制度,”建立一套适合四化建设需要的干部制度。这一战略决策,指明了中国特色干部制度的建设途径,赋予中国特色干部制度以科学的含义。中国特色的干部制度只有经过改革才能建立起来;中国特色的干部制度,也就是选拔和使用四化建设所需人才的干部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干部理论和中国四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论。这几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指导下,中国特色干部制度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本文试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干部制度的客观依据以及现时中国式干部制度所具有的特色,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的丰富内涵体现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民主政治思想的价值体现在:改革和完善了领导制度,使民主法制化、发展了“法治”;保证了民主制度化,基本上解决了“人治”问题。要正确认识和掌握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反对和克服种种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