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课程模式的陈旧已成为德育改革的一大障碍,它既不能切入学生的内心体验,也不能创造有效的品德强化环境,因此必须加以改革。而重建校园文化精神,改革德育课程结构,拓展新的德育途径、内容与方法,并通过情感分析把德育纳入校园文化中,人根本上提高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罗梅英  吕新平 《中国德育》2005,(5):72-72,59
一、树立课程意识。整合各种资源。重视在自然的活动情境中养成学生的德性 首先,德育活动最主要的形式是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最有效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因此,我们要加强课程意识,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不能使德育这一重大使命仅仅落实在一两节德育活动课上,使德育工作主动运用课程、整合课程、创建课程,发挥课程服务于育人目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倡导"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方式也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德育方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而且也不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内心。因此,教师需要实施"无痕德育",让道德如春风吹进学生的心田,增强德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高校德育任务主要是由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来承担,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冲击高校校园,不少学生受其中不良思潮的影响,政治意识淡薄、道德水准下降,高校德育工作者为此陷入困惑之中。当我们作了一番深层的思考和研究后发现:在我们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德育的同时,总有一种不明确的、间接的、隐蔽的因素——"隐蔽课程"也在发生作用,为此,有必要就"隐蔽课程"对高校德育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我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面落实国家的课程设置计划,积极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探索出德育工作的一条新路径. 一、成立组织--落实了主体德育 这里讲的"成立组织",不是指学校成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领导机构,而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第一个环节,学生成立"研究性学习课题调研小组".调研小组组成过程,就是学生德育主体地位落实的过程,是学生自主、自觉参与德育活动的开始.  相似文献   

6.
我校在积极探索构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需要的学校德育工作中,注重发掘德育资源,从学生主体和学校实际出发,确立学校皆德育、社会皆德育的大德育观念,坚持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高中新课程实验,以创建"省一级达标学校"及省级"文明学校"为抓手,以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培育德才兼备人才为德育工作目标,建立既符合时代特征又有三中特色的"以德树人、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德育工作也逐步实现了由"管教型"向"自主型"的转变,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由基本道德向个性特长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不符合德育的本质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实现德育的真正目的,因此,德育课程教学必须彻底改变原来的灌输模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借鉴国际上有效的教学经验,依据德育特点,灵活掌握多种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德育"师本课程"就是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课程。德育"师本课程"的研发是德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需要、德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应源于教材、基于学情、立于资源且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  相似文献   

9.
德育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化课程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模式的陈旧已成为德育改革的一大障碍,它既不能切入学生的内心体验,也不能创造有效的品德强化环境,因此必须加以改革。而重建校园文化 精神,改革德育课程结构,拓展新的德育途径、内容与方法,并通过情感分析把德育纳入校园文化中,可从根本上提高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德育课程是落实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班本德育课程"的实践是一种新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增强德育课程对班级及学生的适应性,使非小班化学校更好地贴近"生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目前班本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家庭教育缺少延续性、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冲击、教师理解不够深入、受到现实教育环境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小型化、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班本德育课程实施,可以促进班本德育课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楼汉葳 《文教资料》2014,(22):92-93
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而应该在获得道德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其道德意志,渗透其道德行为,从他律到自律,最后内化为自然的德性。有效的德育应该回归实践层面,实行“生活德育”。生活才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变,要进行德育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强调创设多种情境,唤起和积累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
为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从"微时代"的背景出发,研究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特点,提出了"大德育"的"小课程观"设想,旨在从德育微课的特点和作用、构建和定位、平台和支撑等方面进行研究,让德育工作系统化、内涵化、创新化;此外,在实践基础上对德育微课的开展提出合理设想,让德育回归生活,贴近生活,使得学生的思想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中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3.
陈瑞棠 《辅导员》2012,(12):77+72
进入21世纪,"以德育为首"的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校本德育课程成为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课题。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了"立德正行,快乐成长"的德育理念,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和实施校本德育课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端正的行为,在快乐中成长。一、构建《快乐成长存折》校本德育课程,让学生立德正行,快乐成长(一)精心规划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内容,使学生立德正行我们开设了《小学生快乐成长存折》校本德育  相似文献   

14.
隋艳苹 《生活教育》2014,(13):101-102
"生活德育"是德育回归主体、回归规律的体现。作为德育的主体,学生在"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等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生成和发展"爱生命、爱自己、爱他人、爱环境、爱艺术"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相似文献   

15.
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三阶段六步骤"教学模式是将"课前准备、课中学习、课后实践"三个阶段和"设定主题、搜集资料、分享交流、形成报告、总结提升、实践升华"六个步骤紧密结合的过程,以此来真正的做到将德育课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德育过程与德育课堂相结合、知识分享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进而为学生搭建德育提升的平台,真正发挥德育的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习题课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初步实践,是巩固和增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掌握的最有效手段。"点射式"物理习题课模式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实施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德育和情感双重教育的理念;更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正>李庾南老师本身就是好的德育课程。她首先用刻苦自学、勤奋成才的事实把自我"修"成好的德育课程;其次,她"用自我来教学",推己及人,将教学方法变革与创新的逻辑起点确立在自学之上,在教学中不断实现自身作为德育课程的价值;最后,她还通过故事讲述、成长经历分享等,适时为学生生成师本显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为载体,建构新型生态德育关系,实现学生生命成长是学校德育对立德树人的现实遵循。然而,当前中学德育课程却出现"反生态"的现象:课程理念与目标违背生态位原理,课程内容与组织割裂整合式观念,课程实施与评价背离协同化理念。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域下,生态整合式德育的课程理念凸显"道德人"的培养,课程内容聚焦"泛关系"的性质,课程实施强调"多样化"的方式。因此,建构中学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必须着眼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与制度层面,要厘清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生命、生活与生态的价值向度,明确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德育主体的圆融互摄关系,将课程制度建设作为建构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小学道德课程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是: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德育方式注重说教,忽视体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践访谈,调查徐州和上海两地学生对目前小学道德课程的态度与认识,揭示问题,意图为小学道德课程的建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20.
学校办学理念是以"正"为核心的"毓正教育","正"在品德人格方面可诠释为"正德、正气";在习惯养成方面可诠释为"正行、正学"。"正心德育"是学校"毓正教育"在德育方面的实践总目标,重视学生"四心四行"的培养,并以此构建德育活动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