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霞 《化学教学》2000,(12):33-33
学教学 1 997年第 1 0期 (总第 1 2 4期 )刊登了江苏省武进市高级中学应志南老师《二氧化硫部分化学性质的验证》一文。文中增加二氧化硫漂白红花的实验。实验效果很好。因此得出结论 :二氧化硫与品红溶液的反应是一可逆反应。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欠妥。原因是只有在相同条件下 ,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才能称为可逆反应 ,而鲜花中的天然色素与亚硫酸相互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 ,据所悉资料表明 ,这种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在加热时或遇氧化剂时即分解 ,如二氧化氮或发烟硝酸或双氧水等强氧化剂能使漂白的物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二氧化硫使稀的品红溶液的颜色先变深后褪色这一"异常"现象提出疑问。通过实验验证了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无色刺激性气味除了二氧化硫外还有氨气,对物质推断中认为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硫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3.
新编高中化学教材“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是将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品红溶液立即褪色。但在演示实验中,所见到的现象是:品红溶 液不能使褪色或是通入二氧化硫的时间过长而品红溶液褪色不明显,影响教学效果。于是有些中学化学老师用红墨水来代替品红溶液,但  相似文献   

4.
依据实验绿色化原则,对高中教材"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演示实验的装置进行改进,从而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环境,同时进行二氧化硫在有水和无水条件下与品红作用的实验探究。实验发现干燥的二氧化硫难使品红褪色,即不易与品红发生反应,干燥(无水)的二氧化硫不具有漂白性。  相似文献   

5.
1 二氧化硫漂白品红溶液 1.1 实验装置 1.2 改进方案 1.2.1 课前在实验室制备一瓶二氧化硫的饱和水溶液. 1.2.2 演示时用5ml一次性注射针筒吸取二氧化硫的饱和溶液后并注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里,使其红色刚好褪去.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选取高中化学“二氧化硫漂白性”内容中的品红褪色实验进行设计,将该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相结合,通过二氧化硫气体与品红溶液反应、品红与酸和碱反应两个方面探究品红褪色的机理。同时探究影响褪色后品红颜色复原的因素,从使品红褪色反应物的种类、品红的种类和品红的浓度三个角度进行探究,通过比较颜色复原所需时间,探讨不同因素对颜色复原起抑制还是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常说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在学生进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时,有的学生观察到品红溶液的颜色逐渐褪去,而有的学生却观察到品红溶液的颜色先变深而后才逐渐褪色。  相似文献   

8.
贵刊2005年第12期登有《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演示仪》一文。我们初看后,为作者张奉国老师"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演示仪"的设计叫好,便试着进行模仿实验,从中发现,原设计及操作有下列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拜读了刊物《实验教学与仪器》中2006年第1期戴明老师的《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改进》和2009年第11期姚斌老师的《铜和浓硫酸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后,笔者在感叹其设计新颖的同时,又感觉其中略有瑕疵。如戴明老师的实验中,装置内残留的二氧化硫气体无法全部排出而最终导致污染;铜丝质软,如果在橡胶塞上直接插入不方便,并且上下抽动铜丝时会使橡胶塞与铜丝的接触处漏气。在姚斌老师的实验中,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课本上只作了品红溶液的实验。为了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了一些改进。 实验方法及步骤: 1.制取品红试纸。将滤纸剪成细条(宽约1.5厘米,长约12厘米)在品红溶液中浸湿,然后在电炉上烘干,制成品红试纸。  相似文献   

11.
《科学课》1985,(2)
’1.试谈白然课教法改革· 《北京教育》2985年第六期2.激发学生学习自然课的兴趣 《湖北教育》1955年第6期3.改革自然课教学的尝试 《四川教育》2985年第理期4.自然考试改革初试作法与体会 《湖南教育》1985年第6期5.白然课分组实验的尝试 《福建教育》1985年第6期6.杭物知识教学中的技能培养 《辽宁教育》1985年第6期7二结合自然教学开展科技活动 《江苏教育》19日5年第s期8.结合儿个实际开展科技活7]J 《湖南教自办19、5年第5期9.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创达才能 欢广西教育》1985年第4期10.重视开展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创造才能 《广…  相似文献   

12.
贫困的教育学与教育家的贫困关于教育学的终结与命运及其他张正江《教育研究》上的三篇文章:《论教育学的终结》(95年第7期)、《教育学终结了吗》(96年第3期)和《论教育学的命运》(97年第2期),读后令人思绪无穷,感慨万分。一、教育学是不会终结的任何一...  相似文献   

13.
安徽铜陵市二中沈希杰同志来信,我读了化学教学1983年第1期刊登的“木炭具有吸附作用实验的改进”一文后,产生如下疑问:吸附了二氧化氮气体的木炭浸在品红溶液中,溶液逐渐褪色。这个实验的现象能否充分证明木炭具有吸附溶液中溶质的性质呢? 不妨作一简要分析:木炭的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吸附,二氧化氮被木炭吸附后不发生质变。当木炭与品红溶液接触时,一方面是由于木炭的吸附作用使溶液褪色;另一方面二氧化氮作为一种氧化剂能够氧化品红,同样可使溶液褪色。  相似文献   

14.
1986年10月苏联《教师报》发表了教师—实验家第一次座谈纪妥《合作教育学》(译文载本刊87年第4期)之后,引起苏联报刊和舆论界的极大关注。其间,出现了第一次针锋相对的论战,反映在本刊1987年第5期译载的《创造的权利》和《科学与实践的结合》等文章中。1988年10月苏联《教师报》又发表了第二次座谈纪要《个性的民主化》(译文载本刊88年第4期),再一次引起论战,反映在本期所载的两篇文章中。一篇题为《合作教育学的现实性与虚构》,作者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В·Т·利乔夫;另一篇题为《合作教育学的现实性与利哈乔夫的虚构》,作者是苏联《教师报》主编В·马特维耶夫。现将两文同时发表,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5.
王澍 《化学教与学》2013,(11):78-80,77
文章以《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一课为例,呈现高一衔接期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并对在高一衔接期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尝试进行了分析提升.  相似文献   

16.
董林 《中学理科》2006,(12):90-90
一、设计意图 高一化学新课程《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二氧化硫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只安排了两个演示实验,借以说明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漂白性;对于二氧化硫同时还具有还原性和氧化性这些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点,教师通常是从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人手做理论分析得出,缺少实验探究和佐证.另外,教材没有涉及二氧化硫实验室的制取,对于像二氧化硫这样重要的元素化合物,未免有知识系统不完整之憾.  相似文献   

17.
一、单篇文1949-1965年《是基督教觉醒的时候了》,《天风》1949年7月30日第173期。《革命的基督教》,《天风》1949年9月3日第178期。《改造思想》,《天风》1949年9月24日第181期。《奋起!上主之民》,《天风》1949年10月1日第182期。  相似文献   

18.
《天津教育》2014,(8):2-2
《世界博览》2014年第7期 设公祭日:中国与世界反战,《新民周刊》2014年第17期 一个人的教科书,《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第14期 美国高校教改进行时,《民生周刊》2014年第8期 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转型,《看世界》2014年第8期 日本小学的生活教育课,《小康》2014年第4期 小学生也有“职业病”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08年第4期、2009年第5期、2010年第1~2期、2011年第3期先后刊出了《关于平行四边形反例的存在性》、《也谈“关于平行四边形反例的存在性”》、《关于平行四边形反例的存在性再探究》和《一个假命题的假设性探究》四篇文章.它们都探讨了假命题“一组对边相等,且又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  相似文献   

20.
<正>评析文章王长富《读写良性互动的实施策略》,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7期·上胡生友《"写作—阅读"教学方式初探》,原载《语文建设》2013年第6期陈金铭《对话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原载《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3期【原文提要】近年来,关于读写结合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逐渐深入。继2012年几篇读写结合理论研究的力作之后,2013年关于读写结合的研究在实践方面有了比较充分的探索:有人提出读写良性互动的实施策略,有人提出"写作—阅读"教学模式,有人进行了深度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思想。这些探索对于推动读写结合阅读教学的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