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美工业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向大工程观、回归工程实践和工程专业认证的方向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转变教育范式,提出"新工科"产教融合教育理念。其中,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积极进行新工科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内容、新质量等方面的实践,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服务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新工科"的背景下,为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过重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这一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载体,一方面,把智能技术以模块形式融入现有的通识通选课程之中并辅之以文化、经济、管理等内容,形成宽厚的工程实践通识教育新范式;另一方面,采用项目导引式教学,通过线上线下、分类分层的组织形式改革工程实践实训体系,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该文针对工程实践课程体系重构的实践探索,为新时期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当前,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具有更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是从事工程技术领域的新型"工匠",在高校推进"新工科"教育中,强调学生工匠素养培养,对于强化其工程伦理教育、提升工程素养、树立工程道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新工科"人才工匠素养培养路径进行探析,介绍了山东建筑大学在"新工科"工匠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13):108-110
社会、科技和国家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多元化人才,推动教育教学方法由"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是满足上述需求的关键。将"学习范式"具体落实到工科课程教学中,还需要解决工程实践教学薄弱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从"以讲授为基础"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讨论了工科教学中的实践教学问题,对于"学习范式"下的工科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以工科课程——计算机病毒教学这一真实的教学实践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发生深刻转换,涌现出一大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为发展载体的新经济。新经济的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亟需大量具有复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要切实面向未来加强"新工科"建设,深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支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工科技术人才。在建设路径上,高职院校要以回归工程实践为主线,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以"新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完善的"新工科"专业结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建立健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卓越人才标准为依归,构建全过程、多层次的"新工科"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汕头大学OBE-EIP-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对工程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进行了再认识,建立了由课程教育体系,去"非工程化"实践教育体系,支撑体系,评价体系,统筹发展体系等构成的融合创新体系模型。基于体系构成与逻辑的分析以及新工科纲领性文件研究,指出新工科内涵式发展本质要求在于教育系统对新需求响应的快速性与定位精准性。结合新工科范式转换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工程教育系统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是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必要基础和先决条件。这些分析有助于厘清新工科发展理念中的模糊界限与争议,更重要的是为指导新工科具体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新型工业发展,新工科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实践教学"是工科教育的新范式。针对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受时间、空间和设备成本等多方面制约的问题,探讨"互联网+实践教学"范式的改革: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学习相结合;教学内容兼顾整体性和生成性;注重小组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交流能力;线上资源将新工业发展的前沿与教学结合。通过对FPGA实践教学的改革尝试,"互联网+实践教学"范式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对提高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工程训练是给大学生以工程实践的教育、工业制造的了解、工业文化的体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教育环节,更新工程训练体系成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在分析选择工程训练体系建设作为新工科改革试点必要性的基础之上,对标新工科建设要求,构建了训练平台校企融合、训练内容多学科融合、训练对象多专业融合、训练环境虚实融合、训练指导"双师"融合的"五融合"新工科工程训练体系,最后讨论了新工科工程训练体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时代背景下,本文探讨了通过研制新型化工实验实践装置助力于"线上线下"、"虚实结合、互为促进"的化工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而培养具有较强化工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0.
任卓瑜  赵军 《高教论坛》2023,(11):34-39+52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工科教师工程实践素养的要求进一步凸显,然而长期以来师资队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相关素养始终是提升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综合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质性研究方法,选取某所地方应用型高校为分析案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系统探讨了地方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素养失配的原因。针对加强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素养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技术》2019,(8):113-119
新工科时代人工智能专业亟需解决教育型人才培养的难题。契合新工科内涵,文章提出了新工科人工智能教育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建设,即"基础素养—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针对新工科交叉学科特点,将师范教育专业与人工智能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建立"素养"和"技能"两条建设路径,从培养目标、人才能力、课程体系、培养手段、实践平台、保障手段等方面阐述人工智能教育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建设"新工科"是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老动能持续调整与经济结构改造升级的新需求而提议的国家工程教育发展目标.在工程教育整体架构下探讨"新工科"理论蕴涵与主要特性,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当前的工程教育框架与"新工科"发展需求的不适性等瓶颈,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借助行业讯息融合、工程理念科学化、专业结构改造、产教融合培育、治理体制提升与优势资源竞争,实现和地方经济形态相吻合的"亲行业""注技能""重创新"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及高等工程教育毕业生素质与工业界需求差距明显的背景下,从工业界视角识别工程教育学生通用学习成果,对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内容分析、问卷调查、交叉比较的方法,识别出工业界版、适用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类认证性通用学习成果"时间管理""组织承诺""终身学习""人际关系网络""诚信""主动性""沟通""团队合作""工程领导力""经验知识""问题解决""工程实践"等12项要素。工业界需求的通用学习成果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规定的学习成果之间有涵盖交集,但不完全相合。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建设以培养高质量新工科人才为本体使命。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互通互构,基于三种知识生产模式的目的指向、内容组织、情境方式和主体构成等逻辑链及其应用导向性、多学科性、问题实践性和多元协同性等转型特征,型构了传统工科与新工科两类人才培养范式的要素差异。高质量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推进科学范式向工程范式变迁,遵循适应和引领社会需求及工程科技应用与实践的核心理念,实现目标定位从知识整全到能力卓越、内容结构从单一学科体系到跨/多学科交融、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主线到学做贯通、参与主体从产教分离到多方协同的逻辑转向。为此,需立足工程本位,以卓越质量观统整新工科人才的多元结构与复合能力塑造;开放学科边界,基于跨学科建制创新新工科交叉融合育人体系;创建学习范式,实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工科教学共同体模式;深化协同育人,耦合内外需求与资源平台以增强新工科人才的社会效能。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新工科"教育范式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航天专业特色,进行了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基于项目学习的实践教学方式,组建了跨专业的毕业设计团队,重点阐述了毕业设计选题、教师学生双团队组建、过程管控、和规范考核等方面的实施策略。实践表明,采用该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团队内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毕业设计工作,使学生扩大了专业知识视野,锻炼了团队互助协作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从2016年开始建设"新工科",给青年教师指导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在总结"新工科"建设以来指导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基础上,试图探讨"新工科"研究生培养新范式,既可为青年硕士导师提供新的培养思路,也可为电力系统提供更高质量的"新工科"电气工程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环境生态视野、管理知识和技能会深入到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因此,急需具备更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为我国企业转型提供环境生态的保护。如何结合新形势和地方特色提高学生"新工科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地方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实践,培养具有生态学学科视野、积极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生态规划和管理的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通过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PBL+双语多模式课程教育实施、强化新工科教育的实践课程设计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实践,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课程规划-多模式课程教育-企业协作新工科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达到了新工科人才综合素养的各项标准要求,并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对工科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本研究以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类专业为例,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工程认证理念,探索构建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多维实践体系,深化产教共频对接产业链,推进科教互促互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通过探索多元共融协同育人的工程范式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培养符合食品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发展既推动新兴产业、新兴学科的发展,也推动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新工科人才要有应对全球化发展的适应力和胜任力,要主动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围绕全球化视域下人才培养目标,以能源动力类学科为例,探索建立"卓越工程师培育平台""学业指导工作平台""人文素养提升平台""创新能力提升平台""挂职实践锻炼平台""海外交流培养平台"等六大人才培养平台,全方位提升全球化视域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光机电算一体化"挑战性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案、教学成效及创新点。课程从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导向,构建了光电导航智能小车的实践教学平台。项目内容涵盖了"光学设计""机械构造""电路分析""算法处理"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于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