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诗是诗人提高诗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毛泽东的诗词同样经历了反复修改的过程.诗要用形象思维,改诗应重视加强字词的形象性,以形象的语词表达诗的意境,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是绘画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综合体.诗的绘画性即诗的语言的形象性,诗的抒情性即诗的语言的感情色彩,诗的音乐性即诗的语言的抑扬顿挫.诗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格律化上.毛泽东的改诗充分体现了诗歌写作的特点,说明诗歌修辞应重视语象的可视性、语意的抒情性和语音的音乐性.学习毛泽东的改诗,不仅可以提高诗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提高运用语言的修辞水平.  相似文献   

2.
张明华《集句诗嬗变研究》一书对历代集句诗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概括,较系统、全面地勾画出集句诗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同时探讨了集句诗嬗变趋势与"创作诗"之关系、集句诗创作与理论发展间的互动关系等。全书既有对集句诗发展的宏观把握,又有详细的个案研究,点面结合,颇多胜义。此书与其另一著作《集句诗文献研究》一同形成对集句诗的系列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集句诗研究的薄弱局面。  相似文献   

3.
新现象学家赫尔曼·施密茨提出了情境理论,并将其运用到诗语言范畴中,阐释了诗语言情境的内涵。诗语言通过象征、隐喻和韵律等表现手法更加贴切地阐释情境。诗语言展示人类情感的脆弱和质朴,引发了施密茨对诗语言的人学思考。诗语言就是在人存在的原初的当下和展开的当下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居间游戏。诗语言更贴近"生活本身",诗语言呈现了情境的原初性、整体性和意蕴性,为尝试解决语言的困境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一生创作丰富,今存诗二千八百多首,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因此历来对白居易诗歌研究者颇多,但大都集中于讽喻诗和闲适诗,忽略了白居易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白居易的题咏诗。白居易的题咏诗真实的反映了他的生活情趣和价值观,通过对白居易题咏诗创作成因、题咏诗的分类及题咏诗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更加的了解白居易的审美情趣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宫女诗在唐代进入了的繁盛期,宫女诗表达了宫女群体的哀怨,抒发了失意文人的愤懑。本文界定了宫女诗的范畴,探究了唐代宫女诗繁盛的原因,梳理了唐代宫女诗的思想内容:望君幸临的期盼、空虚寂寞的痛苦和失宠被弃的无奈。本文分析了唐代宫女诗的艺术特色:别具一格的意象选择、冷清幽怨的意境构建和含蓄委婉的抒情模式。  相似文献   

6.
2008年高考语文题中的诗歌鉴赏,除了送别诗(词、曲)、咏物诗、羁旅诗、咏史诗、写景诗、贬谪诗等我们熟悉的材料外,今年又新增了酬赠诗、节令诗和题画诗等。这几类诗  相似文献   

7.
唐宋之际的亲情诗可分为思亲诗、家居诗、训诫诗三类。思亲诗的衰弱与家居诗的壮大,体现了亲情诗抒情性的降低和叙述性的增强;训诫诗内容的变化,则体现了士人家族观念从"家园"转为"伦理",从精神性转为实践性;而士人家族观念的转型,从根本上决定了亲情诗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杨勇  马群英 《海外英语》2014,(12):275-277
在白居易的诗作中既有关心人民疾苦的讽喻诗,也有怡情保和的闲适诗。而闲适诗中的诸多写景诗不仅仅描绘了四季或身边景,更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诗中还应用了隐喻手法。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在概念隐喻的视角下,从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三个方面分析白居易的闲适诗中的写景诗,解读诗中体现的情感和所折射的当时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9.
人们往往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反映的主题把她的诗分为爱情诗、死亡诗、自然诗、宗教诗等,笔者认为狄金森的诗有一些表现的是性爱的诗,和单纯表现爱情的诗是有所区别的。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的"升华说",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性爱诗,诗人采用了意象,运用了隐喻、象征的手法,对性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她对情爱、性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10.
唐人在诗歌创作中,广泛使用地名入诗,在地名结构方面有通名、专名和"专名+通名"三种形式。地名范式主要有枚举入诗和对举入诗两种,枚举入诗强调单个地名的独立性,对举入诗强调多个地名之间的内在联系。枚举入诗和对举入诗通常以多种艺术形式在诗中出现,这些丰富的艺术形式确立了地名入诗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传统汉诗语言受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往往具体、形象,感性很强,并且伴随有浓烈的情感体验,形成排斥理性分析而富于象征性和隐喻性的特点。杜甫诗歌的言语建构置于汉诗重直感、多体悟的语言体系下,多采用大容量、意象化的词语,组构成分省略、语序杂错的诗句,以致形成陌生化的句式、句群。这些最终指向一个目的: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言志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打油诗”有着它独特的讽刺性和幽默性,充满了智慧,展示了平民的睿智和幽默。无独有偶,在日本文学里出现了“狂诗”,其风格特征与中国“打油诗”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词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自身语言系统的诗歌形式规范,积累了无数约定俗成而蕴涵丰富的诗的语汇、诗的意象、诗的音乐性以及稳定的艺术思维和运思方式。但新诗的清新自然、灵活自由和承载思想内容之大是旧诗永远无法与之比肩的。然而新诗在对语言艺术的探索中因音乐性的缺失而带来发展上的禁锢与滞涩,这是毋庸置疑的。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诗歌韵律发展的脉络,以阐释中国新诗在对传统矫枉过正的发展与突破中的问题及现状。  相似文献   

14.
"言文一致"的理想目标自晚清时期被提出来,稍后成为现代诗歌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追寻的方向,如胡适的白话诗歌理论与实践乃至90年代的"口语化"写作,但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摩擦乃至对抗也贯穿始终。只有兼容口语与书面语的优长,才是当下以及未来诗歌健康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15.
张枣是中国先锋派代表诗人。他的诗以现代手法演绎对传统的依恋。以“静”传“动”,“动”、“静”结合营造出的意境展示了诗人非凡的空间领悟力。所用象征的背后有着完整的表意链条。善于营构书面语和口语的交叉。  相似文献   

16.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引发了广大师生的热议,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褒贬兼具。诗人借古典语言创设了一个穿越时空具有古典美的现代诗歌情境,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品"语言",鉴赏作品语言的形式美;思"意象",感悟作品语言的意境美;况"诗味",体悟作品思想的哲理美。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立体化解读,读者能够开掘出既"贴近"文本语言又"超越"文本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诗歌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今天看来,它的发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它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就在于现代汉语诞生之初以及后来诗歌理论家和诗人忽视了诗歌的语言问题,过度强调了诗歌的语言自由化,致使现代汉语诗歌丧失了重要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日常实用语言和科学语言,诗歌语言是一种反常规性的语言。诗人打破语言规范对诗性的束缚,寻求语言的诗性张力。诗歌语言是反常而合道的,语理不通而情理通。诗歌语言突破日常语言规范有缩略、嵌合和倒装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诗的的标准问题一直是诗歌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难题。但是,诗之所以为诗,仍然有其自身固有的特质。每一首好诗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至少包括立足现实、情感真挚和语言简约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尽管穆旦和昌耀所处的历史语境与个人境遇大不相同,诗学动机也大不一致,其写作却获得了相似的诗学效果:词汇本身充满力度,诗歌语言获具一种独特的质感。但就诗学经验而言,昌耀显然已经在穆旦基础之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由两人的诗学经验可引申为对于"新诗"命题的思考:对以现代汉语为基本语言质地的新诗人而言,如何赋予诗歌语言以更大强度?如何创制出更加符合自己写作个性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