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shannon)的解释,信息就是能够消除受话人随机下定性的消息。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交际双方就某一话题而建立信息交换关系,为了保证实际活动顺利地持续下去,首先要求说话人所表达的内容对于听话人来说应该是有价值的,是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其次,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对于听话人来说应该是可理解的,换言之,说话人应  相似文献   

2.
人们说话或写文章旨在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至少在说话人看来,他的言语包括若干"新内容",即"新信息"。人们说话总是从一些大家都知道的背景开始,这已知道的内容就是"已知信息"。信息交流就是言语双方在言语活动中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的相互使用。"新信息"在说话中可根据说话者的意图置于不同的位置,受话人则可以根据信息在言语活动中的分布推知说话人的意图。文章将探讨信息在言语中的分布和说话人的意图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一般是按照句子的意思来达到交际目的的。每个句子,不论长短,都有一个理解过程,句子的理解过程涉及生理、心理、语境(context)、句子结构等方面的因素。理解过程就是听话人(receiver)根据听到的语音材料去建立意义,即命题(proposition)。例如,我们想理解这个句子;The handsome youngman is driving a new car.我们必须按次序听懂每一个单词,先是the,然后是handsome,最后到car.听完这些语言素材后,听话人对它们进行切分与组合、过滤、确定对策,然后建立命题。语音与词之间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带有任意性(arbitrariness)。听话人通过日积月累把这种对应关系存储于大脑中,以便备用。当听话人获得语音材料后,他便把它转化为词,然后把词进行组合切分,形成小命题,再把小命题合成为大命题。 切分就是把听到的词分成若干个自然的小组,如the handsome youngman是一个切分单  相似文献   

4.
我们说话时,常常要有个停顿,一是为了换气,二是为了让听的人知道什么地方算一个意思。写文章就是写话,文字没有能力把这种停顿清楚的表示出来,就得靠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的语气,确切地理解意义。它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有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一、掌握猜词技巧   这是学习语言不可避免要过的一关.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知道所有词的意思.有些词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可忽视不计.但有些词却是相当关键的,如:在please keep your book handy句子中这个词就非常重要,如你不知道,就很难准确地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  相似文献   

6.
俄语句子中的词序并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严格按照句子的交际功能来分布的.根据实义切分理论,句子由主题和述题组成.通常认为主题指已知的内容,述题则是叙述的核心,是新的内容.而实际上,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逻辑思维的方式及句子之间各种各样的句际联系类型都对主题和述题有影响,从而使得已知的内容可能出现在述题中,而新的内容又可能是句子的主题。本文浅略地谈了影响主题和述题内容的主要因素,列举了已知内容在句子中的位置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说话和听话是人类的口头交际形式。它既是人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一种程序性的生理活动,又是一种深层次的复杂的程序性心理活动。在这“二重”活动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基本生理和心理程序是:说话人:编码→传码→接码→译码听话人听话人:译码←接码←传码←编码说话人这个程序用美国学者邓斯和平森的话来描述.就是“从说话人传递到听话人的信息,首先是以语言形式排列的;说话人选择恰当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他想说的话,然后,这些信息经过一系列的转换,成为生理和物理学  相似文献   

8.
理解对方话语的能力是听话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听人说话,只有理解了,才能评价它,接受它,认识它。听话活动中理解话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话语的表层意思;一是理解话语的深层意思。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说的话,有些比较直接,只有表层意思,一听就能明白。但有时侯,为了某种需要,说的话就比较委婉、含蓄,弦外有音,言外有意,听的时侯,就不那么容易抓住话中的真意,摸不透说话人倒底是什么意图,因此理解话语的重点,是理解话语的深层意思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能力中,听知能力是一种基本的能力。听知能力主要是指对口头语言的接受能力,它是人在听觉活动,顺利吸收各种信息成功地获得意义的一种能力。听知活动是听话人借助听觉分析感官接收语言信息并通过思维加以理解、吸收的过程,是以理解语义内容为中心的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过程,也是听话人将说话人使用的外部语言(有声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思维)的过程。听知能力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信息结构是句子实际意义的切分,它与句群有着天然联系。本文通过对日语句群的信息结构的分析,指出了日语句子的实义切分标准是信息相对于听话人是已知或未知、信息在说话人语流中出现或未出现过、信息在目前是激活状态还是未激活状态、信息的预设或断言的实际情况等四项,同时讨论了句子的实义切分在日语句群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句子句子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人们说话是一句一句说的,写文章也是一句一句写的,告诉别人一件事情,向别人提个问题,要求别人做件事,或是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只要是意思完整了,就是句子。具体地说,凡是一个句子,从内容上看,都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从语音上看,都有一定的语调,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从书面形式上看,每句末尾要用一个特定的标点(句号、问号、叹号)表示  相似文献   

12.
杨玄章 《大学生》2013,(15):113-113
曾经有一个新毕业的大学生抱怨说“上司太苛刻了,我一个新人怎么可能什么都知道,上手做事情总得有个过程吧.谁会在从零开始的时候就是专家啊7“网上也有很多新人在工作了几个月后,很郁闷地说“现在的用人单位都太实际了,就是想用人.却很少愿意培养人。”  相似文献   

13.
阅读恐怕是我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了。各种大小考试中,阅读理解试题由三到五篇文章构成,每篇文章后有三到五个问题或不完整的句子,我们得从题后的四个选择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文章意思的答案。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小生我总结了一下,它的题目可能涉及的方面主要有: 一、词或短语的意思。要求确定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关键事实和对细节有影响的词语的意思。二、句和句内容之间的联系。要求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思,又能理解上  相似文献   

14.
我们说话时,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或由于生理上的限制,不可能把一个长句子或几个句子一口气说出来,常要在句中或句间停顿;写成文章时,就要用标点符号把它表示出来。通过对标点符号的认识,可以准确地了解句子的意思。例如: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相似文献   

15.
英语实现语篇的连贯时,常运用一些标识词,称为“语篇标识词”(discourse marker)。语篇标识词通常用在句子的开头(间或也位于句中和句末),引导主句或从句,表明说话人或作者的态度、意图或倾向。比如,说话人一说besides, in addition, additionally, moreover, furthermore等,听话人马上就知道说话人要补充说明,进一步提供消息。说话人一说for example, forinstance, take ... for example, take ... for instance等,听话人马上就知道说话人要举例说明。说话人一说in conclusion, in a word, in short, to cut the long story short, in the …  相似文献   

16.
外语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听则是交际活动的核心,只有在听懂别人说话的情况下,交际活动才可能产生。在日常交谈中,谈话者觉得有话可说,听话者觉得有新鲜内容可听,听完后了解了原来不知道的事情,这样双方的交际愿望才能实现。我们所指的听力理解是指有目的地运用储存在大脑里的原有信息对耳朵接收的新信息进行选择、抽象、整理和加工,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因而,听力课的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听懂,掌握运用通过言语行为传达出的交际信息,并能通过相应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就是说,听力课主要是在于提高学生对口语信息的理解水平并检测他们的理解程度。言语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传递。每一句话都是一个信息片断,谈话双方的言语行为不外就是一系列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交替传递的过程。这也可认为是一个不断疏通双方信息沟的过程。假设一个人所知道的信息而另一个人不知道,那么二者间便存在信息沟。并不是说信息沟越大越好,若大到无法沟通,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恰当的信息沟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先决条件。交际双方若无信息沟,听话者不能获得信息,厌倦情绪便很容易产生。  相似文献   

17.
听力理解是言语交际行为,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由说话人示意,听话人推理的动态的直显--推理过程.语言符号不仅仅以物理性质的声音或文字作用于人的听觉或视觉器官,而且也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约定俗成的符号.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这种符号先作用于人的听觉或视觉器官,然后通过这些器官与人脑的已知信息建立联系,达到对语符意义的理解,字音听辨、字词句的理解和背景知识是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歧义句分析     
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所谓的歧义句。所谓歧义句是指句子可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北京人多”就是一个歧义句,这句话从书面看可以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北京/人多”意思是说北京的人口密度大;一是“北京人/多”意思是说(在某个地方或某个单位里)北京籍的人比较多。歧义句不一定是病句,例如,“开刀的是他父亲”。有两个意思,其一为父亲生病了,要开刀治疗。其二为父亲是医生要给病人开刀。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种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研究了汉语言语交际中的误解。文章提出,关联理论等现有研究未能深刻揭示误解的形成机制。大量观察证明,所有误解的发生。都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说话人的说说话语,另一个是听话人的认知和社会心理,由于说话人的明说话语本质上是歧义的,它为听话人做出非说话人期待的理解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听话人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心理则促成了误解的最终形成。在这个理论模型指导下,文章集中分析了汉语“指称意义”误解形成的话语根源之一——省约。  相似文献   

20.
理解自然段的训练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袁微子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指出:“自然段的训练,大致有这样几项内容:第一,知道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段话,里面共有几句话;第二,知道每句话的意思,句子与句子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第三,知道几句话连起来的主要意思。”怎样抓好理解自然段的训练呢?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语第五册教材为例,谈谈经常采取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