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5 毫秒
1.
对高兹劳动观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高兹的劳动观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定经济、政治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主要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与劳动观、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及舒马赫等人的思想.认为高兹的劳动观演进过程为:前理论时期—存在主义时期—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时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时期—后马克思主义时期.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正义的最高标准是实现能促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客观社会物质生产条件,所谓"正义的环境"并非产生正义问题的实质根源。人类历史就是逐步实现这些条件的漫长历史,也即追求正义的漫长历史。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正义观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所谓惟一的公平标准。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了形式性的正义标准,却有着实质性的非正义。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消除异化劳动,才能获得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这是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达到的实质性正义。所以,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内涵着在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现实运动中逐渐展开的辩证结构。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时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高兹的劳动观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现实,认为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是劳动异化的根源,要实现劳动解放必须实现劳动者对必要劳动时间和自由劳动时间的支配,让劳动真正成为人生活的目的而不是手段.高兹的劳动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正确的劳动观,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劳动观反映人们对于劳动的一般看法或根本观点,影响劳动者对于劳动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劳动观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人类劳动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基础性、导向性意义.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视角来审视,劳动观教育主要体现为劳动创造观、劳动社会观、劳动尊严观、劳动幸福观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各个学者的研究侧重点和思想观点是不同的,他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体系;不仅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之间缺乏真正交流,甚至同一学派的思想家之间也发生着争论。所以他们在物质观上也有较大的分歧和缺陷。而这些分歧和缺陷,为我们后学者对物质观的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状况,的确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白领工人人数的迅速增加和兰领工人人数的锐减。根据这种变化,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大肆散布什么“工人阶级正在逐渐消失”的论调,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尔塞库为代表,依据白领工人劳动方式和物质生活状况的改变,提出“工人阶级融化论”。他们认为,工人阶级正在消失,它大部分已不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物而与资本主义制度一体化,从而向马克思主义提出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工人阶级状况的上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前科学时期的劳动观是建立在人本主义逻辑分析之上。科学时期的劳动观主要表现为:一是基于唯物史观,对一般社会形式下现实物质生产劳动人类学意义的考察;二是在剩余价值理论之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科学批判。两个时期的劳动观都贯穿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路径:人本主义批判路径、劳动解放路径、资本逻辑超越路径。  相似文献   

8.
劳动创造人,也同时创造了人类社会。习近平人民至上的劳动观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创造性运用“两种生产”理论,在充分重视人民主体地位和历史主动性基础上,强调发挥人民的劳动创造性,以人民的劳动实践促进劳动者自身发展。习近平立足唯物史观,将劳动者内涵落脚到“真正的人”,从人的角度理解“两种生产”理论。他从“两种生产”内部关系进行分析,强调劳动对人本身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改善劳动条件,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人服务;另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重视激发劳动的活力和劳动者内生动力,将劳动实践与“两种生产”最终指向人,以劳动者的创造性实践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与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整体上的文化批判路向不同,意大利自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秉承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传统,对《资本论》及手稿重新进行了政治学解读,以劳动与资本二元主体的对抗关系为枢轴,揭示了资本主义劳动组织方式所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即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劳动主体、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具有"非物质劳动"的倾向,资本逻辑的深入剥削形式表现为对劳动者主体性的重新建构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奈格里、哈特等学者将"非物质劳动"置入马克思社会关系及再生产理论中,从福柯的"生命政治"框架中探寻建构革命主体的可能性,并对自主的、反抗的革命主体进行重新界定,坚持了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向政治革命斗争实践转换的根本立场,在新时代语境下拓展了阶级斗争的主体向度和革命潜能。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作为其历史哲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在西方盛极一时。以其所创立的普遍语用学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性的现实批判,并以交往的一般理论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社会批判理论,虽然从根本上讲是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背道而驰的,但是其中某些观点,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对于我们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