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小学高年级段"品德与社会"学科在教学内容、教材编排、教法要求上与中年级段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表现在教学内容广博、综合程度高,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给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以冀人版《品德与社会》五六年级教材为例,介绍了高年级教材的主要特点,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并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出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小学高年级段"品德与社会"学科在教学内容、教材编排、教法要求上与中年级段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表现在教学内容广博、综合程度高,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给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以冀人版<品德与社会>五六年级教材为例,介绍了高年级教材的主要特点,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并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出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小学高年级段"品德与社会"学科在教学内容、教材编排、教法要求上与中年级段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表现在教学内容广博、综合程度高,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给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以冀人版<品德与社会>五六年级教材为例,介绍了高年级教材的主要特点,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并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出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6.
<正>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如何把握学科特点,有效链接"生活",从而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一、抓住细节,让观察成为习惯纵观品德与社会教材,它设计了大量同生活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新教材的“新”,最根本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适应并掌握新教材,成了新课程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新课程标准的江苏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实验发现:教材内容的生活性,能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功能;教材文本的对话性,能引领教师走向“平等中的首席”;教材结构的开放性,能引领教师在教学即兴中超越。该实践证明:教学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规定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大方向。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教材,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为每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前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同时,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区,这也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我们应努力找到文本中抽象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切入口,设计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内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搭建教材与生活的互进通道针对传统品德课脱离实际空洞说教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围绕着学生的个人生活。以主题构建单元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教材的设计理念、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同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长期以来。教材就是教师的“教本”,教师习惯于讲教材,面对新教材、新理念,我们又将如何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用好教材呢?对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高年级品德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历史、地理、社会常识、法律法规等诸多领域。如何用好教材,同时又使其与身边资源运用得相得益彰,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作更多的研究和探索,弹好品德教学"四重奏"。一、品德教学贵在"返璞归真"——呼唤生活化品德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的教材编写体现了生活性、综合性、体验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的特点。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不少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力,教学目标设置过高或者过低,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出现低效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准教材与课程目标、学生发展的结合点,而机械地使用教材。因此,要使用好教材,使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更有效,就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着这样重大的教育责任,直接关系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深入贯彻实施课程教学的理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深入思考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的问题,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课堂活动的生活化和学习所得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然而,作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品德与社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把教学作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以及社会性发展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体现儿童文化的特质,使儿童在与之相关联的生活场景中提升生活的品质。然而,审视时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师不乏对教材、对教学内容、对自我表现、对他人评价的敏感,但唯独缺乏对儿童这一道德主体的敏感。没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小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良好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对小学生优秀素质的培养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生活化教学更容易使学生接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及良好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好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并注意与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以及中学《思想品德》等教材的上下联系,避免了重复和脱节。  相似文献   

19.
王启峰  孔凡荣 《辅导员》2011,(22):70-70
《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的特点。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不少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力,教学目标设置过高或者过低,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出现低效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准教材与课程目标、学生发展的结合点,而机械地使用教材。因此,要使用好教材,使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更有效,就要重视自身观念的转变和教学形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品德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应该以教材资源为载体进行二度开发与利用。教师要有"慧眼",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取舍,要把握高度、角度和尺度,有效开发与利用。要高于教材,站准高度;基于学生,选好角度;链接生活,把握尺度,从而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