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茜 《家教世界》2014,(Z2):52-57
<正>一、主题由来和设计思路在一次布置活动室时,我把领来的各色海绵纸放在了钢琴上,孩子们看到了,非常感兴趣,大家围过来,都想先拿一张布置教室。牛牛说:"小心,别撕破了。"心如说:"撕不破,它结实着呢。""这是纸做的,别撕破了。""这才不是纸做的,它比纸软。"看到幼儿对纸如此的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主题系列活动"有趣的纸",让幼儿在自主地探  相似文献   

2.
耿元骊博士所著《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对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的演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对唐代"均田制"和宋代"田制不立"两个旧问题做了新的研究,不仅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对概念进行剖析,而且还贯彻了历史学的精神。作者通过对唐宋土地制度,以及相应的农民身份问题的分析,最后认为"唐宋变革"没有发生。该书虽然立足唐宋,但却是将唐宋放在中国古史的这一个范围内来思考,体现出作者的开阔视野和宏大的学术胸怀。因此,说该书是一部高水平的经济史及唐宋史著作,当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3.
以漫游诗为切入点研究唐宋诗之异,是一个全新的角度。文章以此为径,分析唐宋诗辐射模式的敛散之异、情感模式的浓淡之分以及悟读模式的顿渐之别,为唐宋诗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空间。  相似文献   

4.
唐宋禅宗语录中的选择疑问句种类繁多,其中有些类型的选择疑问句比较特殊,为同期的本土文献所没有或罕见的,"(K)VP那,作摩"武疑问句、正反选择问句和"唯(只)……,别(更)……?"式疑问句就是其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论唐宋诗中“海”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诗中意象十分巧妙而丰富,本文通过对唐宋诗中有关"海"的诗歌意象的梳理,从而体会在中国独特地域视野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视角下,那一时期世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态,以及唐宋诗中"海"的意象所表达出来的诗人思想情感意蕴,并在对"海"意象进行文化和审美的双重分析中,体会其局限性及所造成的时人的隔绝心理。  相似文献   

6.
新近武汉出版社出版的阮忠《唐宋诗风流别史》,谈的是唐宋时期诗歌流别的风格特征以及它的源流变异。本书不乏“仁”、“智”之见,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宏观上对流别与流别之间、流别与杰出诗人之间的关系作鸟瞰式观照,把握流别及时代诗歌创作的塑作风貌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作家与作家之间、流别与流别之间总存在着横向或纵向的影响,并由此而衍生出新的文学流别。因而,对文学流别的研究,只有跳出流别的圈子,从微观人手,从宏观着眼,方能理解不同流别诗风形成的来龙去脉,把握时代诗歌创作的整体风貌。《唐宋诗风流别史》…  相似文献   

7.
考察分析中国历史上取得高创造性成就人才的发展特征及成长经历,有助于揭示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也会为当代社会培养高素质、创造型的人才提供历史借鉴。本研究采用历史测量法,以92名中国唐宋杰出文学家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以下问题:(1)中国唐宋文学领域杰出人物的精神疾病与成长逆境等因素对其创造力成就有何预测作用;(2)在中国唐宋杰出文学家身上,可否验证在西方杰出人物中出现的精神疾病与成长逆境之间的"均衡"现象;(3)是否存在显著影响唐宋文学巨匠创造力成就的其他变量。结果发现:(1)成长逆境是唐宋文学家取得创造力成就的核心因素;(2)移民迁徙和宗教信仰对唐宋文学家的创造力成就具有显著影响,但在唐朝和宋朝的作用方式不同;(3)在中国唐宋杰出文学人物中,并不存在成长逆境与精神疾病对创造力成就影响的"均衡"现象。  相似文献   

8.
"唐宋变革"从提出到今天,已经一百年了.一百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唐宋变革"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目前,该理论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前人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近十年以来"唐宋变革"学术史作一回顾与简评.  相似文献   

9.
社会变革是形成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学术的重要因素。对唐宋两代的社会变革,学界的认识纷纷,或主"唐中叶变革",或主"唐宋变革"。唐宋社会变革形成了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导致了唐宋文化之差异,也造成了两种不同文化形态下各具特色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0.
清代经学昌明,学者不满唐宋旧疏,以为多沿南学,摈弃汉诂,别择未精,义尚墨守.梁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称:"他们发愤另著新疏,旧注好的便疏旧注,不好的便连注一齐改造.  相似文献   

11.
正苏轼,号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上,苏东坡给后人留下了诸多与"绝对"有关的轶事,读来别有一番情趣。东坡煮雪传北宋苏东坡在真如教寺院的亭子里煮雪烹茶,和尚遂把亭子改名为"东坡煮雪亭",请秀才题联曰:"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一直无下联。直到八百年后的1904年,有人在杭州西湖畔发现"西泠印社",遂对出:"西湖边西泠社西泠观书,书奇画异。"真乃妙趣天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文学有很多典型意象,唐宋诗词中的"夕阳"意象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被诗人借于抒发自己的人生领悟。"夕阳"意象是一个糊涂的意象群,它吸附融汇了诸多的情感要素,在深沉的历史感的背后展示着广阔的文化背景。在诗人的笔下,思乡送别的感伤图景中夕阳被涂抹上了离愁别恨,而当夕阳的审美淡化了生命的悲凉,夕阳又因此获得了静谧温馨的意味。  相似文献   

13.
近代诗论中的唐宋兼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诗之分野 ,非惟朝代之别 ,实由风格之殊。诗论唐宋兼重 ,清代已定其基调。迄近代 ,唐、宋诗之争虽未停息 ,但总体趋势则愈趋和合。情与理、美与善、意与象皆统一为整体 ,唐宋兼重则为中国古典审美理想走向归结之体现。  相似文献   

14.
自来读中国诗者,辄好读唐宋,即研究诗学者,也总是首先注意于唐宋,其实明朝一代,短短二百七十余年中,诗风之丕变,较之唐宋,实更为繁复。我常常觉得明朝诗人的纷争,其留给我们的最好的成绩,乃是他们的诗论。除了整部的诗话或其他论诗的书不算,试看自唐以来文人的别集中,论诗之处,有多于明人者乎?我们倘若能从明人的文集中,逐一摘出其论诗的文字,加以整理,一定能够对于,不但明代的诗,甚至自古乐府以迄唐宋的诗,得到许多研究材料的。  相似文献   

15.
后记     
《天中学刊》2005,20(3):70
大抵由于我的古代文学研究,对于传统学术批判较多,譬如中国诗歌史分为三期,唐宋之别分为古典与近代,对唐宋词中的应制、应歌、应社的研究等,都似乎是过于新颖的说法,而吉林大学的学生们,又恰恰是十分传统的学习方式,这一反一正的反差,就造成了我与吉大学生们之间的“代沟”。  相似文献   

16.
大家好,我是小写字母"s",别看我小,我的作用可大着呢!不信,请看:time时间times时代air空气airs神态book书books帐簿quarter一刻钟quarters住所care关心cares烦恼paper纸papers文件minute分钟minutes记录  相似文献   

17.
唐宋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繁荣时期,唐宋"诱导型"的文化垄断,家训自身的理论化、系统化,印刷术的发展三者促进了唐宋家训由上而下的发展;家训文化的源起,社会阶层的半开放式流动,平民化宗法制度的兴盛促成了唐宋家训由下而上的完善,并最终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8.
高婷 《父母必读》2022,(1):40-47
北京市东城区的一个精致的四合院里,有一间小小的工作室,我们也是在无意中发现它的.但令人惊讶的是,这里有着中国最全的手工纸样,将近500种,来自于中国的17个省.这个工作室叫"我是楮先生". "楮"(chǔ)为一种落叶乔木,楮树皮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造纸材料.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在其名作之一《毛颖传》中将纸尊称为"楮先生"....  相似文献   

19.
魏晋是送别诗趋向成熟的时期,是六朝送别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对六朝乃至唐宋送别诗有很强的示范意义。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结构示范性,表现为形式上采用多章结构与组诗结构;题材示范性,表现为内容上大量以公宴、赠答、玄言等题材抒别;动机典型性,从应制与集体赋作导致大量的同题赋别现象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李明华 《天中学刊》2010,25(3):76-78
刘尊明和甘松两位先生的<唐宋词与唐宋文化>尝试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方法来考察唐宋词与唐宋文化的关系,在对唐宋词进行文化学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将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历时态描述与共时态观照相交错,既有理论阐释、审美观照,又有实证研究、定量分析,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颇具方法论的启示意义.该著作建构了一套历时态与共时态相交错、通过划分不同文化层次来考察唐宋词与唐宋文化相互关系的研究模式,较好地处理了文学与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在唐宋词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堪称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