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镜头一: 初夏的傍晚,女教师独自到郊外去寻野花。田埂、河畔,细细寻觅。那开着蓝色小花的婆婆纳,那米粒大的荠莱花……躲在草丛中。那圆圆的开着金黄色小花的蒲公英,真惹人喜爱,一阵风吹来.毛茸茸的种子就飘飞起来……女教师凝神望着——对!让学生观察几种野花吧?尤其是细看蒲公英! 镜头二: 早晨,一群小学生来到野花聚集的小河畔。他们一边认真地辨认着各种野花,一边采摘野花给女教师看。  相似文献   

2.
《蒲公英》是日本女作家壶井荣在二次大战之后的作品。这是一篇意韵悠远、涵义隽永的散文。高中语文第一册《蒲公英》的自读提示认为散文的主题是:“表达了作者憎恶战争、向往和平及热爱劳动者的思想感情。”深思全文,这一主题是不够全面的。它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蒲公英的形象。本文篇幅不长,选材描述都紧紧围绕着蒲公英“坚强”“纯美”的形象展开,极力颂赞蒲公英坚忍顽强的精神,以激励历尽苦难的人们“勇敢地生活下去”。这一点当是本文主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应忽略。  相似文献   

3.
研究者运用问卷调查法与随机抽样访谈法,对产后返岗一年以内的幼儿园女教师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对其角色变化、专业发展、保教工作三个方面的“危”与“机”进行分析与讨论.研究表明,处于产后返岗适应期的女教师存在一种“发展性危机”,这一危机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起点”.研究者基于此提出了应对这一“危”与“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奚蔚燕 《江西教育》2012,(14):45-46
一天上午,我在办公室忽听门外一阵喧哗,只见一名年轻的女教师费力地将一名学生拉进我的办公室,边拉边喊:“奚书记,这个学生我没法教了!”看得出来,此时这名女教师已处于极度的愤怒中.“我没遇见过这样的学生,敢打老师,敢恐吓老师!”女教师哽咽着说.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蒲公英》一文中,“孩子一般的小儿子”和“像孩子似的儿子”的说法有错误吗?许多师生对此提出质疑,其原因是:蒲公英移植在“我”院子里“已经八年了”,而当初刚满周岁的小男孩“比蒲公英迟一年”来到“我”家,如此算来,那么作者写此文时,那个小男孩刚好是八周岁,毋庸置疑,他仍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孩子。然而作者为什么偏要称他是?孩子一般的小儿子”,“像孩子似的儿子”呢? 我认为这并非作者的笔误,而是作者的妙笔。我们家乡讥讽人常爱说这样一句话:“你今儿怎么变得人似的?”那意思是说对方过去坏得简直不成人样子。《蒲公英》一文中的小男孩,刚满一周岁就被战争夺去了父母,有着蒲公英一样的不幸命运,蒲公英失去了抚养它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了“教育在线”网站上《做一个不对下属发火的校长》的帖子及跟帖后,我想到了身边的一位校长。他私下里戏称自己为“皮球”校长、“车胎”校长,多次在教师会上发出“号召”——“有气冲我来,有火朝我发!”一次,我就亲眼目睹了一位女教师因为所负责班级的卫生常规被扣分而对他大动肝火的一幕:女教师“面红耳赤”,他却“和颜悦色”;女教师“咄咄逼人”,他却“柔语细声”。一番耐心细致的分析与解释后,女教师的脸上终于“多云转晴”。女教师是怒气冲冲而来,高高兴兴离去。校长的这种“窝囊”做法让我一时难以理解,但他心甘情愿“受气”…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了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数学、几何方面非常出色的男孩儿,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只制作得很粗陋的木板小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爱因…  相似文献   

8.
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许多学生提出这一问题:英子到东交民巷寄钱出来以后,看到了东交民巷街道的花圃中种满的蒲公英,她“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这当中的蒲公英有什么特殊含义吗?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对啊,蒲公英,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是否别有含义?带着这一问题再仔细研究课文内容,发现文中提到“花”的地方可不少,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显然,看似零散的课文是由“花”串连起来的。文章开头就写到妈妈给英子戴于胸前的夹竹桃花,从而引出了对爸爸的回忆;文中提及花的地…  相似文献   

9.
壶井荣是著名的日本现代女作家。《蒲公英》一文是壶井荣散文中的精品,其构思的精巧,能使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赞叹不已。(已编入新编通用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 这篇短文写了“我”和“孩子一般的小儿子”吹蒲公英茸毛的一个场面。作者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回忆,巧妙地将“我”一生中三个时期与蒲公英有关的一些生活片断有机地、集中地组织在这一个场面之中。文章以回忆“我”童年在和平环境中欢乐的生活开头:村里的孩子们一面唱着“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的童谣,“一面摘下蒲公英,深深吸足了气,‘甫’地一声把茸毛吹去”,“在春光弥漫的  相似文献   

10.
钱萌 《教育文汇》2006,(8):32-32
这是从报纸上“看”到的一堂音乐课。那天,一堂高一年级的音乐课正在进行,执教的是一位青年女教师,课上得很好,许多学生积极参与。突然,后排响起了口哨声,打乱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女教师脸色顿阴,继而涨红了脸,一场雷霆风暴似乎已不可避免。然而,过了一会,女教师微笑着抬起了头,笑着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一册《蒲公英》一文:“男孩子和紧紧趴住扎根的土里,不肯让人拨的蒲公英一样,他初来时万分沮丧,没有一点精神。”“紧紧趴住扎根的土里”,犯有词语搭配不当的语病。这一作“蒲公英”定语的动词短语中,单音方位名词“里”,只能受介词支配,构成介宾短语,不能受动词支配,构成“动词+(定语)+里”的动宾格式,如说成“看……里”、走……里”、“吹……里”等,但在“紧紧趴住扎根的土里”这一短语中,“里”却是由动词“往”支配的,构成了“住……里”的错误格式,这是很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对这短语修改的方式可有两种:一是改“住”  相似文献   

12.
一次语文赛课活动中,一名女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要上课了,她一边佩戴手表一边走上讲台。课中,她不停地看表。课后,她将手表交给一个听课的女教师说:“谢谢你的手表!”听课的女教师接过手表,一个劲地称赞道:“时间把握得不错……”那女教师也如释重负地说:“教案上设计的问题总算讲完了……”  相似文献   

13.
鲁丽香 《师道》2014,(4):6-7
我愿做一个有情味的女教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悲哀地发现,我们的教育似乎走味了。放眼看看身边,在学校里成绩好的老师几乎六成是女教师.而在这六成女教师中,几乎又有六成女教师俨然就是当今流行语“女汉子”的最佳诠释——她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对学生进行着见效较快的“军事化”教育:  相似文献   

14.
老师的手     
感恩节前夕 ,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 ,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 ,图画的内容是他们想感谢的东西。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女教师猜想 ,这些出身于贫民区的孩子画的图画 ,不外乎他们爱吃的火鸡和冰淇淋 ,或是梦寐以求的漂亮衣服和玩具。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作时 ,女教师大吃一惊 :他画的是一只大手。“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孩子们也纷纷猜测。有的说 :“这是上帝的手 ,因为上帝赐福于万民。”有的说 :“这是农夫的手 ,因为农夫喂养了火鸡。”也有的说 :“这是工人的手 ,因…  相似文献   

15.
目前女教师在小学教师中所占比例很高。在小学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中,女教师的数量也是可观的。女教师之所以能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她们本身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是密切相关的。1.“慈爱”是女教师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蒲公英的种子》时,学生由于大多没见过蒲公英,缺乏感性知识,对什么是“蒲公英”,什么是它的“种子”,“毛茸茸”是怎么样的,蒲公英的种子是如何离开妈妈,要飞到哪里去等问题不太明白,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我采取巧用实物进行直观演示的方法,减缓了教学坡度。 上课时,我准备了一株蒲公英,  相似文献   

17.
案例苏教版语文第五册教材《蒲公英》是一篇以植物蒲公英为题的寓言故事。文章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成熟的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所持的态度、所做的选择,结果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教学片段如下:课堂上,学生见老师带来了一朵蒲公英,都想上去吹一吹。一个孩子用力一吹,蒲公英像一把小降落伞,随风飘下来。这时,老师问同学们:“你想成为其中的一朵‘降落伞’吗?”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不愿意,因为蒲公英一落就会摔跟头。”有的说:“我愿意,因为可以飘到祖国各地去看美丽的风景。”有的说:“蒲公英的种子到哪里就把家安在那里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8.
李迪 《河南教育》2010,(3):10-11
熙熙攘攘的自行车道上,一位女教师骑着自行车和一辆小汽车发生了碰撞。小汽车的主人马上走下来气势汹汹地冲她喊:“你碰住我的车了。” 女教师冷冷地答:“是你的车碰住了我。”  相似文献   

19.
教室里正在上音乐课,女教师为了把学生吸引到歌曲的意境中来,她一遍又一遍地用徐缓而清亮的声音,深情地朗诵着歌词,然后坐到风琴前。这时,48双明亮的眼睛望着她,那渴求的神情,使女教师的心中充满着喜悅。她微微抬起双手,手指刚要触到琴键,忽然有人叫了一声“老师”。这时提问太不合适了,她回头一看,原来是刘玉民。“我大点声唱行吗?”“真是个调皮鬼。”女教师不满地看了他一眼。课堂里发出一阵哄笑。女教师生气了:刘玉民转移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刚刚酝酿的课堂气氛。这仅仅是开始。当全班学生端坐着,用清脆的童音、和谐的旋律引吭高歌时,一个略带沙哑、突然高起几度的声音,冲入女教师的耳中。和谐的旋律,  相似文献   

20.
校园幽默     
一位年青女教师初次执教小学生美术课。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呀?”学生异口同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