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标志设计思想,而现代标志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体现。指出作为外来的标志设计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标志设计艺术。  相似文献   

2.
<正>艺术与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姊妹,本质上具有许多相同和相近的概念,载体和表现也有许多共通点,但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与设计存在一定的特性。因此,艺术与设计不断地沿着各自的轨迹向各自独特的方向发展,艺术更多地含有精神性内涵,而设计更多的是具有实用性特质。当今社会,艺术与设计不可避免地相互作用和浸染,尤其是在设计教学中,艺术思维的强力介入,有力地将设计内涵变得更具魅力,真正成为可视且与艺术品审美价值相当的成功作品。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传统美学和现代招贴广告的概念,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念在现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提醒及对现在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同时也简单的分析中国设计师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美学观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广告设计是美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学,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中国传统美术为现在设计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张小波 《考试周刊》2011,(45):21-22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阐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招贴艺术。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指出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指出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  相似文献   

7.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2):I0001-I0004
于福春别名于波,号石雅轩主,1944年生于唐山,大专学历。现任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艺术百科全书编委会副总编、中外书画艺术交流协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等职。自学生时期就酷爱金石书画艺术,并得到名家张济生、杨再春、庞中华、司惠国诸位老师的指教。四十年来,不断追求探索,辛勤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赛并获奖,在《书画报》《中国冶金报》《河北工人报》等报刊杂志有多幅作品发表。部分作品编入《中国当代硬笔书法艺术大典》《二十世纪中国书画艺术大典》《中国书画家艺术大典》等书籍。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公共课,其作者资料介绍、相应作品赏析等特定编写体例,既为教师减轻了作“传声筒”的负担,又为学生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快速拓展知识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这种体例却容易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浅尝辄止的负面影响,颇为严重地制约着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感受与思考,从而导致学生发现问题与探索问题较大程度地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克服这一弊端,笔者本着“用生命感受、用心灵交流”的原则,在作业设计艺术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元素作为现代设计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存在,在设计艺术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越来越多的具有传统元素的体现时代性、民族性的和具有创新性的作品问世.中国画具有千年的历史,包含着时代的精髓,因此在越来越多的作品中被应用,这些富有中国传统精神的作品在设计领域受到关注,而中国画元素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时尚元素.  相似文献   

10.
张仃的招贴设计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以及其个人情感与政治态度密切相关。其作品除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之外,对于中国现代革命史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时间为序,分阶段介绍其招贴设计作品,并分析总结作品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1.
唐代和宋代是中国封建文化成就极高的两个时代,也是中国设计艺术史上的两个巅峰时代。本文欲通过对两朝雕塑设计艺术的比较,更深地了解两朝的政治、宗教与文化,并去体会宋人与唐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宋人和唐人有着各自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此他们对佛教的理解是不同的,表现在佛教雕塑设计艺术上自然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传媒与艺术展览的关系角度审视艺术作品展览的策划理念,主要表现在艺术展览的艺术性和现代性两大环节,艺术展览的艺术性和现代性的创新与发展承担着引领和指导作用。艺术展览除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之外,还要用现代化的传媒形式对展览的艺术性加以传播、宣传、推广。将艺术信息和作品形式通过多维空间及互联网数字技术传递给受众者,使受众者对艺术从认识到深层次领悟,从而提高受众者的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3.
艺术展览作为艺术家和美术作品的重要载体,记录着艺术发展过程。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只是相对于中国这个独特的国度,正由一个单一的以主题为先导的展览方式走向成熟,走向多元。多元化是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现代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讨论了数码设计作品必须富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辨证地说明了合格的数码设计作品是艺术和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公共课,其作者资料介绍、相应作品赏析等特定编写体例,既为教师减轻了作“传声筒”的负担,又为学生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快速拓展知识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这种体例却容易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浅尝辄止的负面影响,颇为严重地制约着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感受与思考,从而导致学生发现问题与探索问题较大程度地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克服这一弊端,笔者本着“用生命感受、用心灵交流”的原则,在作业设计艺术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精读作品,感悟、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内涵,围绕…  相似文献   

16.
艺术是讲究美的,传统艺术如此,现代艺术亦如此.设计艺术中,艺术和技术是相互作用的,设计艺术以造物、造境为主要目标,并围绕着这一目标作一系列严谨的规划和安排,设计作品乃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设计艺术类实验室就是在技术层面完成一件作品,并赋予其独特艺术意境的重要场所,因此与普通理工科的实验室相比,设计艺术类实验室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与特点.无论从专业分类、设备选型、规划布局、使用管理、绩效评价等多方面都有学科赋予的特点和要求,所以我们在建设和管理设计艺术类实验室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这些规律和特点,将实验室的效率最大化,使其成为当代优秀作品和设计作品的孵化器.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日本海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战后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海报先后经历了机能主义、国际主义、商业主义、资讯主义等四个历史时期,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感性与理性的激情碰撞,朴素脱俗的美学风格。其原因主要是民族性格的影响、经济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接轨等,日本战后海报在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将现代精神与民族性审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林庆辉     
《教师》2014,(32):F0003-F0003
福建龙海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研员。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展览并获奖,有作品发表于《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等刊物。  相似文献   

19.
《丹东师专学报》2011,(1):F0002-F0002
作者简介:姜超(1966-),男,辽宁丹东人,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现任教于上海震旦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作品曾入选“南北归宗”-上上海丹东当代画家七人展、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一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上海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表象-2006架上绘画邀请展、上海春季艺术沙龙、视觉惊艳-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画展、上海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等。有的作品被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中国美协西安展览中心收藏。  相似文献   

20.
刘洋 《华章》2010,(32)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古代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从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看古代审美标准.在中国现代设计者的作品中,能经常看的出古代审美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古代的审美标准,肯定会有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这些审美观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当然,我们也能从国外的设计理念中同样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