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可见,品德课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其中,家长资源是品德课程中较之于其他资源更为重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过去人们习惯于狭隘地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材的思维定势,增强课程的生命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淡薄,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埋没和浪费。那么,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呢?  相似文献   

4.
卢灵 《中学教学参考》2014,(13):125-125
<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应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能否有效、高效地开展课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淡薄,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埋没和浪费.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呢?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讲求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这明确地告诉我们:生活实践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因此,开发生活资源、  相似文献   

7.
2005年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五个年头。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取决于多种因素,其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特别提到: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它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地理教师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就必须在认真学习现代地理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对以往的地理课程资源观重新进行审视,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因时制宜,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将各种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重组,创造性地应用于地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正何谓课程资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在此,课程标准明确地说明,教师也是课程资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目的第2条,还明确地说明了历史教师在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过去人们习惯于狭隘地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材的思维定势。增强课程的生命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的生命之活水,为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呢?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利用与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合理开发教材的资源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它虽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但仍是主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不能机械地再现数学教材,被动地适应数学教材,而应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高中地理实践课堂来说,教师也应积极地开发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新型的课堂资源,如:多媒体网络资源、校外调查资源、学生实验资源等等。这样更有利于使学生在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中,深度理解地理教学内容,开展地理课程实践。  相似文献   

12.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就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可见,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要随时随地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3.
<正>理论是枯涩的,但生活之树常青。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事件、学生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是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在"互联网+"视角下,《文化生活》课堂教学要出彩,需要政治教师合理挖掘、开发和运用各种课程资源。一、借助"互联网+",挖掘乡土资源利用乡土资源设计教学情境,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徐特立曾言:"遍地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而作为中学历史拓展型课程的乡土史教学也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教育部制订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在历史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其中就包括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  相似文献   

15.
赖菊香 《新教师》2019,(11):57-58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对语文课程而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都是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摆脱传统的唯教材、唯教师的课程资源观,而且要纠正"开发课程资源就是编校本教材"的错误认识,要结合当前新教育技术与理念。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45):131-132
<正>《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尽可能地开发一切有利于新课程教学的课程资源。情感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有效的载体,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如果充分利用情感这一课程资源,就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课堂的有效教学,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从情感这一教学活动认识主体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出发,探求3+4(3年中职+4年本科衔接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微型课程资源开发是依赖"情景板块研读"课堂教学研究为平台,要求教师研究与运用"情景板块研读"的各种模式,要求实施的模式反映指导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能够自主地对构成课文  相似文献   

18.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就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可以开发的资源很多,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9.
廖翠莲 《广西教育》2012,(13):17+40-17,40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开发课程资源。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案例背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要求教师树立开放的、多元的大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努力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本土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最直接、最广泛、最有说服力的特色教学资源。如何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让本土资源鲜活地进入课堂,将课堂教学与本土教学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一直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