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完善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目前,全球已有百余国家与国际组织参与其中,这对世界各国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一带一路"的提出为我国跨文化交际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以及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从"一带一路"背景出发,对新发展环境下我国大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以长沙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引导工程专业学生的方式来落实国际专业认证的各项要求,探索适用于新国际形势的该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引导学生落实专业认证各项要求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培养新模式。新形式下,海南各高校应结合本土特色,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展开国际教育合作、组建研究团队、以项目为载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基础、激发人才培养国际化民间热情等途径培养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是我国在经济建设新时期、国际发展新形势下提出的区域发展大合作倡议,主要包括区域秩序、经济贸易、人文交流三方面内容。"一带一路"不仅为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及挑战。高等师范教育应顺应时代潮流,改变传统发展思路,提高教育质量,创新师范教育模式,不断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  相似文献   

5.
随着"一带一路"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承包国际工程建设项目,给工程管理专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大背景下,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提出高等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国际工程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深化国际教学理念,培养大量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精通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且跨文化交流能力较强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存在耦合关联,能有效形成耦合效应。"一带一路"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对话合作平台、促进职业院校提质增效、显著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等机遇环境。职业教育同时面临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国际化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亟待加强等多重隐忧与挑战。在机遇与挑战中,职业教育需树立国际化战略理念,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供给水准,促进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耦合"一带一路"战略。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用有效的模式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一带一路"的新要求和新特点,结合ESP教学理论,提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新模式,在实践中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及地区普遍开展了职业教育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新的机遇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培养"全球能力"人才,搭建并完善专门服务平台,鼓励更多职业院校开展与"一带一路"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办学、交流研究,建立与国外职业资格和教育结果的互认制度,吸纳更多国际留学生,逐步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要求我国注重人才的培养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为我国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一带一路"也使得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艰巨,专业结构问题更为凸显,关键性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基于以上挑战,本文从思想教育、专业设置、资源优化等方面进行讨论,希望对"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何以适当有效的模式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以满足外向型企业的用人需求已成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构建科学、可行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有效面对"一带一路"战略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在实践中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在研究生招考中正逐步实施综合审核以全面考察申请者的过去经历、认知水平、非认知能力及 发展潜力。其原因在于以学为标的考察方式单一且效果有限,唯分而论扼杀生源多样性且抑制创新力,而综 合审核可提高培养效率并降低教育成本。美国高校推进综合审核的举措包括:制定观测维度、建立计分标 准、创新对非认知能力的评价和加强对匹配度的考察。我国的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在国家层面需加强宏观 引导与质量监督,探索“一考多次,申请考核;一考多类,替代选择”的方式;在院校层面试点综合审核,制定观 测维度与计分标准,开发非认知能力评价工具,提供材料审核与数据分析的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12.
1928年8月国民政府大学院接管北平各大学院校,由于清华的特殊历史背景,大学院与外交部达成妥协,组建新的董事会形成共同管辖格局,但事实上外交部主导了清华的控制权.同年11月因董事会会议议决裁撤工程系引发风波,这场风波成为清华师生反对董事会专权的"改隶废董"运动的触媒之一.在风波中,代表大学院方(教育部)校长罗家伦借势清华师生的力量最终赢得清华管辖权争夺的胜利,结束了清华大学由教、外两部共管的局面,但也使罗和清华师生之间出现裂痕.工程系裁撤实质上是罗家伦建设"文、理"为中心的"新清华"办学理念的体现.罗家伦以革命的方式,希图以德国大学的理念改造深受美国大学传统影响的清华大学,重视"变"忽视"常",最终的去职也与此有关.剖析工程系裁撤风波,为理解中国大学成长的特殊性和探寻大学改革的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梅贻琦校长和清华大学密不可分,清华培养了梅贻琦,梅校长引导清华走向光明和辉煌。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吴洪成教授的力作《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以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构思向读者展现了现代高等教育家梅贻琦校长和在艰难中前进的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14.
《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中显示,在生师互动指标上,清华学生与美国大学生有明显差距。针对这一现象,分析生师互动的内涵、特点和我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种提高生师互动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清华大学的百年发展史,是一部为祖国兴旺的百年学术奋斗史。本文将清华大学的百年历程分为七个发展时期,梳理每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发展情况,呈现清华学术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继而历数了不同时期、各科类的学术精英,展现清华百年人才辈出之画卷。最后指出,清华要着眼于未来新的百年,人文日新,科教兴国,为了人类的光明未来创新不止,奋斗不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历史沿革入手,分析校友与校庆活动在清华大学组织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阐述了校友与校庆活动既是清华大学的传统,又是其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还承担着培养和理解组织文化的使命,使清华的组织文化得以更好地传达、传播,并在管理导向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完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10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 China)为工具,在清华大学全日制本科生数据库中通过分年级完全随机抽样方式抽取被试,采用最后回收并有效的889份问卷,总体揭示2010年度清华大学与美国同类院校本科生在学习性投入五大可比指标上的水平差异;对正在进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院系进行案例分析,以揭示清华大学本科教育的走向;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对清华自主招生学生、学业排名前5%学生、获国际大奖学生等学生亚群体的学习行为特征进行专题分析.报告对进一步改进清华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后人所称道的民国时期的“教授治校”,有其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以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教授治校”为例,教授会与评议会是其基础性组织。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清华学校改办大学的过程中,“教授治校”制度的成立和“教授治校”管理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思潮引领、组织基础与人员支持。特别是留美“少壮派”作为中坚力量,在教授会与评议会成立过程与早期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时,教授会与评议会代表着清华教师群体,在维护教师权益、践行“教授治校”过程中发挥了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作用。以教授会与评议会为基础的教授治校制度,深深影响了清华二三十年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留美学生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留学运动从留学美国开始。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留美学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和中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日本侵华战争的炮火,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其中校领导、大部分院系领导和主要教授都是留美学生。他们学贯中西,砥柱中流,一方面以抗日救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为己任,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光大,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一方面以开放的眼光,传播西方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了中国现代一批炳彪史册的文化学术精英,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还以自由平等的现代意识,弘扬人类现代政治民主观念,不畏强权,维护人格尊严,推动了当时民主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确定了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逐步恢复和增设了若干人文社科院系,使人文社会科学获得了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为代表,对这一时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论述,并深入分析其发展动因、成就及局限。该研究对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经验,正确认识其历史地位以及制定今后的发展方向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