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关系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差别显著化的特征,各种社会矛盾逐渐突出.在这一形势下,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这对解决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公平,性别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性别平等与公正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和谐社会.文章从性别政治的视角来阐述性别平等与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家庭等方面揭示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严重性别不公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性别倾斜政策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倾斜是为了达到实质性别平等而对国家政策的调适措施,恰当的性别倾斜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性别和谐。性别倾斜政策是我国推进性别平等基本国策、实现性别和谐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客观地评价和分析性别倾斜政策,理性地解读性别平等与性别和谐,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促进性别平等发展的进程中,高校在人力资源和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由于缺乏具有自觉社会性别意识的学者群体在性别平等的理论、观念和实践上的持续推动,广西高校促进性别平等发展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性别平等发展的研究组织或把性别平等发展作为主要研究课题之一的学术团体;二是开设与性别平等发展相关课程的院校很少;三是女教师社会性别敏感性比较低。发挥高校促进性别平等发展资源的优势作用,需要建立社会性别平等发展的研究机构并开设女性学的相关课程。  相似文献   

4.
在促进性别平等发展的进程中,高校在人力资源和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由于缺乏具有自觉社会性别意识的学者群体在性别平等的理论、观念和实践上的持续推动,广西高校促进性别平等发展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性别平等发展的研究组织或把性别平等发展作为主要研究课题之一的学术团体;二是开设与性别平等发展相关课程的院校很少;三是女教师社会性别敏感性比较低.发挥高校促进性别平等发展资源的优势作用,需要建立社会性别平等发展的研究机构并开设女性学的相关课程.  相似文献   

5.
走向两性平等--教育公平性别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教育是促进女性发展和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但从现实情况看,当前的学校教育在多个不同侧面和环节尚存在着性别偏斜和性别歧视现象,妨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此,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和措施,消除教育领域中各种或明或暗的性别不平等因素,以促进两性平等及女性的成才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育男生和女生:对性别平等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平等教育长期被视作教育中的次要问题,教育学界对此也存在不少误解。“零和式”的教育使性别平等问题走向了极端。性别平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使女生享有平等的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使男生受益。打破教育体制中固有的性别成见才是实现平等教育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平等性别教育长期作为教育中的次要问题,教育学界对此也存在不少误解。“零和式”的教育使性别平等问题走向了极端。平等性别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使女生享有平等的教育的机会,同时使男生受益。打破教育体制中固有的性别成见才是实现平等教育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如何认识性别与性别平等,如何对待性别差异是性别教育实施的重要前提。以性别中立与性别化教育为代表的传统性别教育模式,其性别概念认知是片面的,性别平等诉求是模糊的,实施方式是扁平化的,育人成效背离了育人目标。性别敏感教育在反思传统性别教育局限的基础上,结合女性主义对性别分析,认识到性别是由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建构而成,强调性别差异的社会性因素,彰显性别平等的价值诉求,重视教育过程的动态发展性,关注学生个体的完整性。实现性别敏感教育,需要教师打破性别陈规的束缚,在实际教学中践行性别敏感教育思想;利用课程载体,丰富性别敏感思想实践化的素材;赋权于女性,关注学生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9.
1995年前后中国成功筹备和举办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对性别平等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取得了多方新进展: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使性别公正明确成为我国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将妇女发展作为公共政策问题纳入政府的重要议程,增强了公共决策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将男女平等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基本政策层面保障了性别平等;颁布实施了妇女发展纲要,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国家总体发展计划促进了性别平等;建立了一整套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以立法决策有力保障了性别平等。这些为促进性别平等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本身是围绕"性别问题"发展起来的,至今经历了三次浪潮。在论述和解决"性别问题"时,女性主义有三条清晰的线索:一是关注点从侧重生理性别转到强调社会性别,从性别本质论转到性别建构论;二是围绕"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的关系,从主张通过缩小、消除性别差异,转到主张通过承认乃至张扬性别差异来实现性别平等;三是从对男性与女性之间差异产生的根源及不平等表现的反思,发展到对整个传统西方哲学中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批判与颠覆。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两性基本权利平等是男女平等的核心内容,权利平等还可以引出两性之间机会平等.男女平等理论需要自由对平等作出必要的制约和限制,在强调权利平等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女性自由的实现.男女平等实质上是平等与差异统一之上的性别公正,它一方面肯定在同一性基础上的权利平等,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差异性上的分配结果的平等.以结果平等为目标来保障妇女权利,其关键就在于弥补妇女因其不利地位而失去的平等,使妇女得到与男人平等的发展机会.性别公正是在保障两性基本权利平等上的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以及自由与平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存在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其不平等形成并延续的主要因素是简单的生产方式、陈腐的意识形态和紊乱的性秩序;要最终达到社会性别平等的目的,就要是实施社会性别主流化;阐述了社会性别差异对性别不平等的表现,指出了性别不等所形成机制,并指出了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性别平等不仅注重在制度上消除男女不平等现象,而且强调在社会文化层面、在意识层面的平等,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表现、解决方式均与其社会性别密不可分,将性别平等理念内化入心理健康教育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女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开展普及性的女性教育,选取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倡活在当下,面向未来,带着问题前进,以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是新生一代学习社会性别文化、性别态度和性别行为的重要场所。要实现社会性别公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但是,学校并非天然的性别公平环境:它既可能通过传递性别偏见、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从而成为产生性别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又可能通过传递性别平等的信息和观念、形成性别平等的信念和相互尊重的理性态度,从而成为促进社会性别公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性别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建议从增强性别意识、增加基础教育投入和加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保障力度等三方面加强工作,以实现基础教育的性别平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奠定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理性发展的战略基础。我国现存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性别意识还相对薄弱。从决策者的观念到现行政策都在某种程度上与科学发展现有一定的距离。性别平等对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要走出以下思想认识误区:一是认为经济发展了女性就自然发展了;二是以所谓的“性别和谐”来取代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性别理论强调男女两性自然性差异的基础上的社会差异,追寻所谓的动态的性别公正.动态的性别公正在实践中的应用即社会性别主流化,探讨性别平等的具体的实施战略,在实践中必须把社会性别纳入到决策的主流中.只有把妇女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目标结合在一起,推动女性与男性协调发展、妇女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加快人类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8.
走向两性平等--教育公平性别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校教育是促进女性发展和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但从现实情况看,当前的学校教育在多个不同侧面和环节尚存在着性别偏斜和性别歧视现象,妨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此,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和措施,消除教育领域中各种或明或暗的性别不平等因素,以促进两性平等及女性的成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实现男女平等是衡 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性别观念的状况’衡量着 这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程度。而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 的希望。在中小学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 学生健康心理的需要。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让 他们学会尊重两性平等的权利和价值。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 在对中小学生开展性别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 要从中小学开展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道德与法治课在 培养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观的重要性,围绕道德 与法治学科如何实现性别平等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贯彻性别教育,可以培养90后大学生群体互换性思维模式,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和谐化发展。同时,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性别意识教育可以为90后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确立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在增强其对人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促进其对于两性在个体价值观实现过程中共性的理解,从而使90后大学生性别意识向着平等自尊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