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初唐重姓族,无门资的基层文官升迁极慢,下层文人极难升入士流。显庆《姓氏录》淡化门荫,突出军功的姓氏制度刺激着下层文人走向边塞,建功立业,同时也催生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从军诗的高潮。初唐文人从军诗的兴盛与边衅频起的现实和文人自身的慷慨情怀有关,但崇尚军功的姓族观念也是重要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2.
开国武将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作用的群体,由于他们在政权建立过程中立下赫赫军功,政权建立之后手握兵权,经常会成为威胁政权稳定发展的因素,历代开国统治者往往都会抑制其势力发展。在改朝换代过程中,一般会建立两种政权:农民政权与军功贵族政权。农民政权对待开国武将采取暴力的杀戮政策,军功贵族政权则采取安抚政策。两种政策的不同与政权性质的差异、统治者个人素养以及继承者的赢弱等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对当时短期内政权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当兵去!"这句口号现在越来越多为我们所知.时下大学校园中,正涌动着一股崭新的从军热潮.但是是否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从军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尝试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我写过《名田浅释》,对名田制的产生及演变作过粗浅的论述。我还写过《军功爵制试探》,对军功爵制的发展、变化也作过简略的探讨。但是,对于名田制与军功爵制的关系,并没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实际名田制与军功爵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说井田制是西周五等爵制的经济基础的话,那末名田制就是军功爵制的经济基础。名田制和军功爵制是在井田制、五等爵制破坏的基础上,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两者又是同时遭到破坏的。  相似文献   

5.
在春秋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晋国的社会变动尤为典型,新制度较早产生并确立于晋国,代表着春秋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影响晋国社会变动的诸多因素中,军功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功制度的推行,对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格局、经济关系、社会阶级关系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春秋晋国的军功制度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是战国时代军功制度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兵车行》和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都是流传千古的通过描写从军的农民形象,揭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以此反映农民疾苦的名篇。但两首诗中从军农民形象的取材、矛头的指向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却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会一辈子,说明从军经历是人一生的财富,可是高度近视的我已无缘绿色军营,幸而今年担任了新高一的班主任,可以借军训的契机,圆自己"当兵"的梦想,更可以把军训作为培养良好班风的训练场。于是,在烈日下的操场上多了一个全程陪同、呐喊助威的身影。  相似文献   

8.
今天广州的博士留学生没有几个不 知道刘苏玲的,就如同12年前,广州军 区没有谁不知道长话连的女兵刘苏玲一 样。从1992年离开部队到2001年主持 建立广州博士俱乐部,这两段前后相隔 8年的岁月,对刘苏玲来说却像是"突 然又接上了,又获得了新生"。我们不妨 把刘苏玲的经历叫做一生两辈子,而连 接着两辈子的东西,叫做奉献。 从军20年,从来没后悔过 军队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当兵后 悔3天,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刘苏玲当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当代乡土小说名家的创作中,向本贵和何申的创作有相同之处,但又备有不同的风格。向本贵是平视农民,而何申是俯视农民;他们的作品时代感强,笔下的乡镇干部和农民性格特点鲜明,作品生活气息浓,反映了我国农村的真实情况,而且各自的作品都有浓郁的地方色彩。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何申沿着以前的创作路子继续前行,而向本贵则更多的关注农村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0.
《家教世界》2013,(7):7
她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出生在河北廊坊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父亲当过兵,经常给她讲军营中的故事,这在她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她对父亲说:"我长大了,也要去当兵!"父亲摇了摇头,说:"你要是一个男娃,一定能行!"她不服气,对父亲说:"女娃咋了?女娃就不能当兵?古时候就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呀!"父亲用手抚摸着她的小辫子,笑着说:  相似文献   

11.
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文章试图厘清宋代枢密使权势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汉唐时期宦官专权的基础之一,是宦官典掌军职。汉唐宦官典掌军职分有监军、典掌禁军和衔领军职三种方式。宦官典掌军职,在东汉时期属于临时差遣的性质,唐代中后期以后,宦官典掌军职则逐步制度化,成为唐代宦官专权的一大特色,也是造成唐代后期宦官危害甚烈,废立帝位如同儿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董俞是云间词派后期著名词人.一方面,董俞宗法云间词派,浸淫南唐北宋词,另一方面又大大突破了云间之藩篱,对南宋格律派词人吴文英及苏辛一派的豪放词人亦颇多师法.转益多师,拓宽了他的审美心胸,使<玉凫词>获得了多元风格.  相似文献   

14.
佛教石刻的区域分布可以反映佛教信仰行为和佛教活动强弱的地区差异。大体说来,在唐人,北方重视造像、造塔、造经等实践行为,南方则逊色许多。唐前期石刻数量多,有两个分布中心和两个次中心,有两个分布带和一个次分布带;唐后期石刻数量减少,有两个分布中心和一个分布带,而且南北方差异缩小,总体上北方趋向衰落,南方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5.
唐代前期人口不断增长,至玄宗天宝末年达到顶峰。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出现了剧烈下降,而后伴随着长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人口增长缓慢,而且波动明显。造成唐中后期人口损耗严重的原因很多,但藩镇割据的特殊政治格局,战乱频发,是导致唐朝中后期人口损耗严重、人口数量恢复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藩镇割据导致的战争、灾荒、徭役直接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损耗;藩镇割据导致的人口迁徙流亡、户籍隐漏,对人口数量的"名义"损耗也有相当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代北方有浓厚的尚武风气,这不仅是因为北方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尚武传统的延续,同时也是唐代边塞形势和时代化的反映。诗人受尚武风气熏陶,投笔从戎,走向边塞,又在强化着尚武精神,对其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养子本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宗法制及其伦理观念的影响,养子现象并不普遍存在。唐代统治者对异姓养子也采取禁止的态度,但在唐代中后期,由于胡族风气的濡染和军事形势制度、政治形式的变化,养子现象在藩镇出现并流行起来。藩镇养子风气影响了宦官养子,加剧了社会动荡,败坏了社会风气,对唐后期和五代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隋末唐初,邻近辽东的内地陆续出现了陌刀及其阵法,并向周围地区进一步传播,积极地影响了中原的军事形势。陌刀的分布并不局限于东部地区,到了天宝初年,陌刀已在安西大规模普及开来。早在唐平定高句丽时,就将其内附人口大规模迁入陇右一带,为国戍边,渐至安西。陌刀的传播总是伴随着高句丽移民的身影,二者间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瀚海考     
原指贝加尔湖的瀚海,至盛唐后同时具三种含义:贝加尔湖、天池、沙漠.瀚海变为西部沙漠的代称,是武则天时期领瀚海都督一职的回纥部族短暂西迁留下的痕迹;随后瀚海军府在庭州设立,又使瀚海与西域相关联.元代称杭爱山为瀚海,是当地居民沿用唐瀚海都督府所在地名山.明清时瀚海为大篌沙漠的专称.  相似文献   

20.
军屯在元代的屯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在军屯中,侍卫亲军的屯田则尤为重要,一方面它是枢密院直接控制的中央禁卫军;另一方面它的屯驻地在两都之间的京畿地区。统治者给予了相当重视,它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但是侍卫亲军的屯田效益并不理想。现从屯田的基本状况、管理以及制约因素等方面探析侍卫亲军的屯田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