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借为造字法再探高玉花本文试就许慎“六书”中“假借”的性质、特征、原则、作用以及对它的考察方式作些探讨,以期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客观和深入。一假借的性质:一种没有造出新字的造字方法许慎在《说文解宇·叙》里给“假借”下的字义是:“假借者,本无其...  相似文献   

2.
清代小学家在"假借"问题上有很多争议,众说纷纭.江声同意许慎的说法,段玉裁和朱骏声则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看法反映出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和侧面不同,都有一定的道理.到了晚清,章太炎先生对"假借"问题的争议进行了研究,从现代语言学的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说明了汉语词汇和文字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这一问题的争论给予总结.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说文解字》训释语引证中的假借现象进行理论探讨,充分肯定了假借在训释语引证中的作用,并讨论了训释语假借的情况、出现假借的原因、判断假借的方法以及假借的负面影响等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说文解字》文字假借现象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忠华 《现代语文》2006,(10):124-125
假借是借用已有的一个现成字来记录语言中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的现象.古书中运用假借的情况比较复杂,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意见.如"六书"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属"用字法"还是"造字法"的问题、它与通假有无本质区别的问题等.我们认为,只有把握不同类别假借现象的作用与特点,才有助于消除分歧和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给"假借"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后世学者时许慎的这一定义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也出现了许多质疑,而这些质疑多从历代学者们对于"假借"的产生、分类以及它是否为造字法的研究上体现出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这些问题浅议六书中的"假借"。  相似文献   

6.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给"假借"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后世学者时许慎的这一定义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也出现了许多质疑,而这些质疑多从历代学者们对于"假借"的产生、分类以及它是否为造字法的研究上体现出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这些问题浅议六书中的"假借"。  相似文献   

7.
假借和形声的发生,是汉字发展早期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它们对汉字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假借之"变"的核心在于它打破了汉字以形表意的基本模式,建立了形音联系的新模式,将汉字引入了以形表音的路径;形声之"变"的核心就是改造假借字,通过添加意符的方式将表音的假借字改造成音义兼表的形声字,从而将汉字引上了形声化的发展方向,这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字在经历了以形表意、借字表音的阶段后,最终走向形声化的道路,它标志着汉字走向成熟、完善和体系化。假借与形声发生的原因不一,但二者的目的都是以变图新,通过变革来解决汉字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汉字摆脱困境,为汉字谋求到新的出路,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二者都对汉字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尝试对语言学界争议颇多的"有本字假借"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中发现"有本字假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古书传抄中的讹误等原因而形成的真通假;另一种是由于淆乱了假借字产生的历时和共时关系而形成的伪通假,进而强调在研究假借的生成缘由及其性质时应该严格区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尝试对语言学界争议颇多的“有本字假借”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中发现“有本字假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古书传抄中的讹误等原因而形成的真通假;另一种是由于淆乱了假借字产生的历时和共时关系而形成的伪通假,进而强调在研究假借的生成缘由及其性质时应该严格区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也谈通假字     
通假字的辨别在语文教学中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归纳起来问题有三:(1)六书中的假借与古音通假是否一致;(2)语文教材中的“某同某”、“某通某”是否都指通假字;(3)通假字的一般辨别方法有哪些。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们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第一个问题的出现产生于对假借的不同认识。有人认为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法,而通假是通用假借之意,是用字法,于是产生了造字假借与用字假借两种假借方法。另外又有人认为,六书中的假借与通常所说的通假是一回事。究竟谁是谁非,各持已见,莫衷一是。我们知道,汉字的基本特点是有固定的读音和意义,是音义结合体。它既不是音素文字,也不是表意文字,而是  相似文献   

11.
邢华 《现代语文》2008,(4):105-106
假借字是汉字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甲骨文中的假借字,前人的研究多是侧重全貌的字数、字频的统计.本文对动植物字假借的比例进行重新统计和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意义层面上假借的使用情况是不同的,对假借字的总体描述应分层次,分类别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清代小学家在“假借”问题上有很多争议,众说纷纭。江声同意许慎的说法,段玉裁和朱骏声则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看法反映出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和侧面不同,都有一定的道理。到了晚清.章太炎先生对“假借”问题的争议进行了研究,从现代语言学的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说明了汉语词汇和文字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这一问题的争论给予总结。  相似文献   

13.
“换读”这一文字训诂现象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的诗歌里,它弥补了当时语言文字不够丰富的缺陷,是古人注音释义的方法之一,同时又是不同方言分化的结果。本文就它的产生、前人对它的研究以及它与同义词、同源词,本字和假借字之间的关系几个问题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假借概念的混淆,是历代学者研究假借时的通病。所使用的术语总是彼此矛盾、扦格难通。特剐是一些基本概念,如假借和通假、引中和引申假借、假借字和本字、假借和同源、通和同等,往往界说不清。分清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假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 假借字是教学文言文时经常遇到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就职工中学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注释和说明中的不确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关于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区别问题。为讨论的方便,先从假借字谈起。所谓假借字,按东汉许慎的说法,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说文解字·后叙》)。就是说,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没有专门记录这个词的字,于是就在已有的某个与这个词音同或音近的字中寄托一个新的意义,来记录这个词,这个被寄于新的意义的字即假借字。后来,假借字的范围有所扩大。清代段玉裁说:“大氏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说文解字·后  相似文献   

16.
东巴经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它反映了各个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文字现象.本文以早期经典《人类迁徙传略》和晚期经典《送情死者》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早晚期经典中假借字的异同.本文认为假借字数量与时代早晚有密切关系,时代早的经典,假借字数量少;时代晚的经典,假借字数量多.  相似文献   

17.
从宋本《玉篇》古今字可见中古时期楷书演变有两种情况.一是造字者不断创制新的楷字.新字创制有“等价式造字、职能分化式造字、假借基础上造字”三种方式,其中“等价式造字”使用最多,其次是“职能分化式造字”,“假借基础上造字”使用得较少.二是楷字合并,包括“包含式合并、等价式合并、假借式合并”三种方式,从数量上看,“假借式合并”使用最多,“等价式合并”次之,最后是“包含式合并”.这两种演变情况具有三方面的原因:楷书系统的开放性、社会环境的影响、语言社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所收录的诗歌都是中华古典文化当中的不世瑰宝,有着很高的文学、美学和文字学价值.由于问世时间久远,《诗经》原本当中所使用的汉字有相当一部分字义发生了转变,以至于今人无法解读这些名篇佳句.假借就是《诗经》里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类字义转变的情况,有很多学者都为《诗经》做过注解,其中包括对假借字的使用情况所进行的说明.但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将《诗经》及其注解文献中草字部假借字提炼出来,对比各家的说法,查阅资料,审慎分析,弄清它们的假借情况,这对规范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假借”是六书之一。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本无其字”道出了产生假借的原因;“依声托事”道出了假借造字的原则,“令、长”是假借的例字。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加深,生活中必定会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概念,而文字里却没有记录它的字,于是只好在现有的字里借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取其字形、字音来表达新的意思,这种造  相似文献   

20.
张茂发 《现代语文》2007,(5):124-125
在学习和研究古汉语时,经常会遇到假借和通假问题,有关文章对这两个术语的理解和解释各种各样,差别很大。我们认为,假借与通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