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许多哲人诗家对诗词鉴赏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本文拈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三题。结合诗词鉴赏的实际进行论述。指出:“知人论世”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以意逆志”是诗词鉴赏的深入。“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则是诗词鉴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原发表在《中华诗词》1998年第五期上。《中华诗词》的“编者按”认为这“是一篇高瞻远瞩、思想深邃的重要诗论”,“文章打通科学与艺术的壁垒,论证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相辅相成的作用,指出了一流科学家大都热爱文艺这一发人深省的事实”,“强调诗词在陶冶性情、活跃思维、开发创造力方面的特殊效用,认为在大学中开展诗词活动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原文发表后,反映十分强烈,引起极大注意。本刊发表时,作者作了适当修改,并增写了文中倒数第二、三、五段。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出席了今年2月20日举行的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江泽民指出,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江总书记的这一教导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毛主席诗词三首发表以后,各地报刊陆续登载了许多学习体会文章。这些文章,与“四人帮”猖獗时的文风完全不一样了,与一九七六年词二首发表时的“研究”风完全不一样了。它们不再是离开诗词的内容实际,任意地、牵强附会地去考究这些诗词发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原发表在《中华诗词》1998年第5期上。文章发表后社会反映强烈,评价很高。去年经作者修改并增写部分内容后,再次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上。第二次发表进一步在各高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本文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前任校长、我院客座教授。经作者同意,本刊全文转载修改稿。1999年2月20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杨院士的这篇诗论“高瞻远瞩,思想深邃”,“认为在大学中开展诗词活动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的教导。深信包括我院师生在内的广大读者阅读本文后,会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教益,在人文教育方面取得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同时又是天才的诗人.迄今为止,公开发表了他50多首诗词,这些诗词在内容上博大精深,在艺术上继往开来,为继承和发扬中华诗词传统,为诗词美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中华传统诗词,是特别讲究意象的,诗人表现主题、抒发情感、传达观点等,都必须借助于“象”.这种“象”,不是客观形象的原样临摹,而是融注了作者主观感受并经过再创造的美学形象.这样,“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就产生了融主客观一体的“意象”.中国古代衡量诗词作品艺术上的高下优劣,“意象”是重要的标准.对此,毛泽东同志是深知个中三昧的.他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这里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用“意象”这一词语,但“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的“形象”,其实就是融注了作者主观感受的“意象”.综观已发表的全部毛泽东诗词,其意象美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诗篇中,创造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意象,每一类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都有一批优秀经典之作,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具体分析,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我国历代诗人作家在从事诗词创作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摸索、总结出许多赋诗填词的技法。这对于诗词创作,无疑曾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篇幅有限,本文仅就“用事”、“点染”、“衬跌”三种技法进行粗浅地分析,旨在从艺术角度提高读者欣赏古典诗词和当代诗歌的能力,帮助文学习作者初步掌握一些写作诗词的技巧方法。  相似文献   

7.
虽然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如果读者不能与作者发生情感的共鸣,就无法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对诗词的鉴赏也就无从说起。所以说,在古典诗词鉴赏中,情感的鉴赏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我以近几年高考题中的古诗词情感鉴赏题为例,来探究一下如何把握古典诗词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李振昌  翟征 《现代语文》2007,(1):120-120
“文似看山不喜平”,读文章就喜欢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立意。一些诗词,由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世界观各异,以及诗人立场的不同,诗词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就有所不同,甚至相左。  相似文献   

9.
一、课件构思在教学初中第四册《古诗欣赏》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内容的设置上,分别安排了“作者小传”、“文体常识”、“写作背景”、“诗词释义”、“诗词赏析”、“学习指导”和“自测练习”几个单元。1.作者小传:对作者的生平做较为系统的介绍,着重突出  相似文献   

10.
我们经常诵读诗词,可是关于诗词中作者的字与号你又了解多少呢?今天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通常情况下,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号等。“名字”一词,就包括“姓”、“名”、“字”三部分,三者各有各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古人是如何称字、称  相似文献   

11.
诗词开头有种“逆笔法”,又叫“逆起法”、“倒转法”。它先写果,后写因,是一种“倒装句”。诗词中多用。逆笔法”,这是由于诗词的句子都很短,要不流于平淡,就要考虑如何起得突兀,先声夺人。如王维《观猎》一开始就写:“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意思是说,在强劲的寒风中,羽箭嗖嗖作响,原来是将军在渭城原野上打猎。作者先写“风劲角弓鸣”,就显得气势雄健,先声夺人。这是运用“逆笔”的妙处。如按正常顺序写:将军猎渭城,风劲角弓鸣,就显得平淡无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发表《杨维桢〈老客妇谣〉辩》一文,作者“从辩《老客妇谣》入手,兼论杨维桢思想”,以为《老客妇谣》应是杨维桢所作,而并非朱彝尊所云“殆好事者为之”,进而从分析杨维桢思想来印证此论。笔者认为作者的基本判断是准确的,然又为此文没有提供充足的史实证据而略有遗憾,仅以“藉诗词以言志乃诗词创作中所常见,有时为了抒发胸怀,甚至假设某些情景。古人在诗词中叙说年龄时有过称之现象,如七十余岁称八十,八十余岁称九十,这是不足为奇的”之语来解释杨维桢此诗中  相似文献   

13.
旅游诗词是中华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自古至今,每一个有成就的旧体诗作者,都或多或少的创作过旅游诗词。 目前,全国各地的诗刊都辟有旅游诗词栏目。如《中华诗词》的“情系河山”、《当代诗词》的“诗化江山”、《江西诗词》的“登山临水”、《难老泉声》的“华夏河山”、《湖南诗词》的“江山揽胜”、《湖北诗词》的“江山美韵”、《东坡赤壁诗词》的“锦绣山河”、《甘肃诗词》的“边寨新咏”等等。可见旅游诗词是旧体诗诗人创作的重要题材,而且受到高度的重视。 然而,通观各地诗刊上的旅游诗词,有相当一部分写…  相似文献   

14.
“诗言志,歌咏言”,诗词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表现。所以“知人论诗”,是诗词阅读赏析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论诗”须“知人”。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思想,生平,风格特点。对此有了基本的了解,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作者在特定时期的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从而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赏析。为此,要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基本线索:《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格律诗—词—曲。了解各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如屈原、曹操、曹植、陶渊明、谢灵运、陈子昂、“初唐四杰”、“王孟”、“李杜”、“高岑”、“韩柳”、白居易、刘…  相似文献   

15.
随机应变     
编辑:“你的文章写得太松散。”作者:“若按散文发表我同意。”编辑:“但写得太杂乱。”作者;“就按杂文发表吧。”  相似文献   

16.
王日军 《广西教育》2013,(34):58-59
陶渊明《饮酒》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采菊东篱,不经意间抬头,南山的美景悠然呈现于眼前,诗人由此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意。其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也应该努力追求“悠然”见“真意”的境界,让学生在“悠然”恬淡的心绪中,走近作者,领略诗词中优美隽永的意象和意境,品味诗词精练生动的语言,倾听诗词作者的情感心灵,学习揣摩诗词之中的“真意”。  相似文献   

17.
诗歌、诗词以其铿锵的声韵、如画的情境、丰富的想象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启迪和哺育着莘莘学子。在生物教学中,适当引入诗歌、诗词,巧析作者所描绘的“花鸟虫鱼,千山万水”,让学生感悟诗中所蕴含的生命之美,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诗歌、诗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如下。  相似文献   

18.
诗词教学,应引导学生走出应试的怪圈,咂摸出诗词的“意”味.教师可以运用知人论世、口诵心惟、还原情境、披文入情四种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品味诗词的意趣、感知诗词的意象、探析诗词的意境,进而走进文本、贴近作者.  相似文献   

19.
诗词中的“寄托”是指作品中的寄情托兴,它是我国诗人和词人惯用的手法。“寄托”起源于传统的比兴手法,它由一个诗章、一个意象的比兴,发展成为全篇的比兴,而寄寓表达词句表层意思之后的作者的深层的情志,只把诗词表面的形象作为载体,这种表现方法就成了“寄托”。比如李白的《梦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文学论坛上,虽然专题探讨毛泽东诗词艺术风格的文章不算多,但不少专家学者在品评他的诗词时还是涉及了这个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纵观三十多年来的各家评述,主要有如下三种看法:一是“豪迈”论,即认为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风格是“豪迈奔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